收尾是作文最后一环,它不仅是内容的总束,也是一种思想表达、情感抒发的完成。它关系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如何才能写好文章的结尾呢?
一、戛然而止,文尽意远。一篇文章要叙述的事情叙述完了,以所述过程的了结作为结尾,不再写另外的话。
例如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
他转身朝向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作者在这儿没有任何节外生枝,止在高潮处“止其所当止”。不仅朴素自然,干净利落,而且感人至深。这种随文章内容的必然而结局,人们也自然回想到事件的结束,笔止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
二、呼应开头,浑然一体。
这种开头没有固定的样式,主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而定。这种写法的运用一要注意创新,否则易陷入俗套,令人生厌;二要注意文章开头,下笔时要设计好开头,以利结尾呼应。比如《山间又响马铃声》一文中用“叮当,叮当,我多么爱听那清脆的声音啊”开头,篇末就用“叮当,叮当,在这山路上撒下一串串悠扬动听的马蹄声”作结,回应开头,不但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那铃声不绝于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画龙点睛法是用极简练的几笔,在结尾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点明事物的实质,深化主题。如老舍的《养花》写到:“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寥寥几笔,既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趣,也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结尾用“活该”煞尾,干脆有力的总结全文主题,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这种手法巧妙运用,能把文章推到一个新高度。
四、用笔老道,充满哲理。
这样的结尾,是对写作者一个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作者的学识要深,思索更要深,方能迸出哲学的火花。这种结尾不好写,一旦写好则意味深长,震撼人心。例如鲁迅的《故乡》:“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哲理性的警句,是鲁迅对人生的积极思考,表现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力量,鼓舞人们去开辟前进的道路。
五、巧用诗词,凸显主旨。
结尾引用诗词,常有巧夺天工之妙。文章的主旨常常由诗句在不知不觉中显示出来,形象别致。比如韩少华的《温馨的风》结尾:“……猛地,心头一动:途中那几次难以名状的感觉,似乎只有温馨的风,才略可以比拟。记得唐人‘暖风医病草的句子。莫非我这受了病的草木之心,在人们心间交汇着的暖风中也有些疗救的希望?”文章通过记叙江南之行中所经历的三件事——“片言之礼”,“半伞之助”,“一杖之谊”,表达了对年轻人的赞美和自己“草木之心”得到的“温馨”的喜悦之情。这说明一度被“十年浩劫”破坏的社会主义美德,犹如“温暖芳馨的风”吹遍大江南北,人们在浩劫中受到的心灵创伤,都正在得到疗救。由此联想到“暖风医病草”,不正是文章主旨的形象体现吗?
六、直抒胸襟,情深意长。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结篇,如果把自己对所写事物的深刻感受和强烈感情直接抒发出来,更能打动读者,给读者留下无穷余味,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驶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碗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段文字激情澎湃,以抒情的笔调点明国家的和平、人民的幸福是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再现文章的主题。读者也会被作者那种奔放如潮,难以遏止的真挚情感所感染,所打动。
实际在写作中,结尾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它随主题、题材、结构、构思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只要多读,多想,多借鉴,多实践,就会写出别具一格的好结尾。
李世云,教师,现居山东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