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玲
由于信用卡行业天生的高风险性,各大银行都把控制风险作为其当前首要任务。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信用卡此前大规模“跑马圈地”的时代似乎面临终结。
近日,有报道称,多家银行停止与支付宝的信用卡业务合作;业内普遍认为,防止信用卡非法套现带来行业风险是其主要原因,关于国内信用卡市场的安全问题再一次引起关注。
另有报道称,美国因次贷引发金融危机扩大至信用卡领域,信用卡违约造成的巨大亏损即将公开化,从而使还未走出次贷危机的美国经济遭受新一轮打击。
报道说,美国经济的70%依靠私人消费,而且相当比例是负债消费。美国平均每户家庭拥有5张以上的信用卡。当前,信用卡债务已经累计达9150亿美元。此外,汽车与其他消费信贷有1.5万亿美元,私人性质的抵押贷款规模有10万亿美元。
由于信用卡危机的风险已经显现,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已经提高了资产减值拨备。美国运通集团估计,无法偿还的消费者贷款将占其放贷总数的20%。
与此同时,在2008中国信用卡测评发布会上,风险防控成为与会人员谈论的焦点。多名业内人士均表示,虽然中国经济不会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由于信用卡行业天生的高风险性,各大银行都应把控制风险作为其当前首要任务。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信用卡此前大规模“跑马圈地”的时代似乎面临终结。
被吹大的泡沫
对于近年快速扩张的信用卡市场,用“疯狂”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商场门口、小区楼下随处都可看见一张桌子加几份传单的信用卡推广员,而客户也能在填完资料后轻松地申请到一张信用卡。
信用卡的潜在消费者应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然而,面对信用卡市场这块巨大蛋糕的诱惑,沉浸在“圈地运动”中的部分银行却逐渐放松了审批条件。据了解,有的银行直接把信用卡推广业务外包给公司去做,推广得越多外包公司利润越大。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全国信用卡发卡量已经达到1.22亿余张,信用卡信贷总额6931.73亿元。短短数年间,我国信用卡行业一路跑马圈地,从一片荒芜迅速发展到1.2亿张卡。作为信用卡发源地的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呆坏账损失已高达210亿美元,而且预计未来1年半中这一数字将达到550亿美元。有相关人士表示,此前出于利益驱动抢占市场的部分商业银行现在正品尝着“收账”难的苦果。
据媒体报道,被“逼急”的广东某银行已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出信用卡持有人的资料以催收欠款。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各大银行都感受到了来自信用卡的风险上升趋势,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的许多私营老板、中小商户利用信用卡套现来作为周转资金,而且还由此衍生出专门制作假资料的黑中介。据保守估计,2008年我国信用卡不良率为1%-2%,预计明年或升至3%-4%。
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卡量一度井喷式增长。几年间,信用卡目标客户不断扩大:从高收入行业管理人员到政府、事业单位等“工作与收入稳定”的中产人群,再到近年来逐步向大众人群渗透。在发行方式上,广告轰炸、“扫楼”、直邮、设摊等营销方式层出不穷。而在这种发卡“大跃进”中,信用卡市场明显出现“虚火”苗头,其突出表现是虚高的发卡量,“睡眠卡”比率过高,客户群体高度重叠,一个多卡、一户多卡现象普遍。而伴随信用卡透支制度诞生的恶意透支、恶意套现等现象,已经成为银行防不胜防的信用漏洞。
“套现5000元以下,收取服务费3%;5000元-3万元,服务费10.6%-2%;3万元以上服务费1.5%。经常刷卡可办理服务金卡,凭卡每次不管套现多少,服务费长期11.5%。”这是公开出现在某网站上的套现说明。而在报纸分类广告中也经常能够见到所谓“信用卡贷款”、“循环免费贷款”等字样的广告,这些都是在打信用卡套现的文章。而与之伴随的是透支不还,或者利用假身份证办卡骗现,一人多处办卡到处套现等现象。
从现在情况来看,我国的信用卡违约率还是比较低,甚至可以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卡机构相媲美。但这并非因为我国的风险控制工作多么的出色,更多地应该归结为信用卡初创期的特征所致。现在我国信用卡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资料显示,我国去年一年的新增信用卡数量,几乎和我国信用卡面世以来到前年为止发行的所有信用卡的数量相同。数量增长一方面是业绩的象征,但泥沙俱下也带来了风险的增长。
信用卡信贷的控制能力面临考验
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日发表报告指出,亚洲增长快速的经济体,信用卡放款近年来急遽膨胀然后冷冻的循环,可能损及金融稳定。据报道,银行趁着消费市场增长,藉由降低授信标准及大开借钱方便之门,抢食财务较差者商机,追逐较高获利,但也冒较大风险。这助长消费支出,但也造成家庭快速累积负债,且债务负担不成比例地集中在风险较高的持卡人身上。
随着负债累增,终至超过负荷,持卡人开始违约,延迟偿还债款,促使银行紧缩放款条件,导致民间信用市场急遽冷冻,影响经济发展。报告指出,随着消费者信用成为亚洲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决策者需要更加了解相关的风险,并准备好对策。报告中建议,应该加强侦测失衡问题,及早察觉负债快速增长。
国际清算银行素有央行中的央行之称,报告特别举出三个这种信用卡放款急遽膨胀然后冷冻的案例,分别是2002年的香港、2003年的韩国及2008年的台湾。这份报告推估,在放款膨胀到冷冻后,为了缓和冲击,所有帐上的信用卡放款,约有三分之一就干脆直接勾销掉了。
相形之下,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泰国的信用卡放款,迄今为止,增长的形态就比较稳定。据了解,许多亚洲国家的信用卡使用,在1998年到2005年间增长三到六倍,而每位持卡人的平均未偿余额,同期间增幅也不多。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当地银行授信就显著转向消费者金融,对家庭放款的增长,超过银行对企业等其他部门放款的增长。
有专家分析指出,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一旦个人还款能力出现问题或经济发生较大波动,房贷等个人消费贷款的偿还风险,就有可能传递到信用卡业务中。特别是国内的信用卡业务收费还存在某些不合理:利息支付比国外高。一旦现金透支在前,就不能再获得透支消费免息,持卡人的负担较重,到时,中国的信用卡市场或将面临“卡壳”危机。
据了解,信用卡风险有两种: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大规模发卡的情况下,欺诈风险是国内最大的风险。
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办个假证,这是申请欺诈。另外,风险还来源于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你如果是第一次办信用卡,我可能给你1万的信用额度,后来的银行就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