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报道的十个“民间样本”

2009-03-24 05:30冯卫民
中国记者 2009年2期
关键词:浙江日报浙江企业

冯卫民

2008年,我们与金融危机不期而遇,企业经营困难重重,市场销售变得清淡,百姓资产缩水……特殊时期,媒体有着特殊使命——做不一般的经济报道。媒体应以什么样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鼓舞起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传递给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办法?

我觉得除了及时报道党和政府出台政策举措力保经济平稳运行外,还需充分报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应对危机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将其称为“民间样本”。

一、“万向”为何能长盛不衰——对一个成功企业的深度分析报道

浙江是一个市场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也是一个中小企业比例较高的省份,更是一个经济外向度较高的省份,当全球金融危机袭来时,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浙江不少企业较早遭遇到市场“寒流”:资金紧缺、订单减少、产品滞销。有的企业则濒临“生死”的边缘。于是,不同地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历史的企业却有了一个共同疑虑:应该怎样看待和应对当下的金融危机?

让不畏困难历久弥新的企业来回答是最有说服力的。《浙江日报》想到了“解剖麻雀”的办法,推出6篇系列报道《解读“万向”·对话鲁冠球》o系列报道采用记者与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对话的形式,深度分析“万向”近40年稳健发展的成长轨迹,揭示了“万向”长盛不衰的秘诀:面对风险和困难,始终充满信心;顺应市场主动调整,企业方能长寿;重视和培养人才,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本领;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事实上,“万向”走过的弯路、遇到的困难一点也不比人家少,但重要的是能积极面对,及时汲取教训,调整转型,提高升级。这一系列报道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提供了借鉴,为群众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增强信心。

二、中国轻纺城何以从卖布到卖衣——对一个知名市场转型升级的报道

浙江是市场大省,全国最大的市场在浙江,全国最多的市场也在浙江。浙江市场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浙江市场发展的状态直接影响到浙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浙江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浙江经济要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浙江市场就必须尽快转型升级,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地处浙江绍兴的中国轻纺城,以往靠单一面料交易支撑,产业链不完整,成为市场发展的一大“短腿”,因此有“恨布不成衣”一说。最近,中国轻纺城服装、家纺两大市场开市,卖布又卖衣,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由卖布到卖成品的延伸。中国轻纺城的转型升级,给正处在困难期的绍兴县纺织业吹来阵阵暖风。业内人士认为,绍兴本地服装家纺企业若能和市场很好对接,不仅可以让下单客户很快找到合适的企业,也可以让服装家纺生产企业通过市场信息直接找到订单,减少中间环节,±勖口利润空间。同时,绍兴县众多面料生产企业,也将有更多机会成为品牌服装家纺生产企业的供货商。《浙江日报》及时捕捉到这一重要信息,在一版显要位置发表《中国轻纺城卖布又卖衣》,为行业和企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可学的样本。

三、超市货架上为何多了自造商品——对一磐超市转变生存理念的报道

经济减速了,就业放缓,城乡居民收入也相应减少,中国人原本“捂紧钱包”的习惯不再被认为是吝啬的象征,而是未雨绸缪的最好写照。但是,人要生存,必须消费。那么,如何唤起居民当下有节制的消费欲望?成了超市千思万虑的难题。有道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杭州的一些超市普遍推行一个妙招——“自造商品”,以相对便宜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浙江日报》对这一个妙招进行报道。报道说,杭城许多大型超市,如乐购、欧尚、华润万家及世纪联华等,目前都有“自造商品”:一包两斤的易初莲花牌龙口粉丝只要10元钱,比其他牌子便宜两三块钱;56克装乐购牌木糖醇无糖口香糖价格仅为4,9元,与一旁8,49元的“益达”对比鲜明。超市自造商品还真多,从洗发水、沐浴露、卫生纸到粮油、面食、果冻等,应有尽有。目前,易初莲花的“自造商品”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10%,乐购的占比达20%,而去年世纪联华“自造商品”销售额同比增加了20%。超市自造商品,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商品价格,既为消费者减轻了负担,又扩大了超市的销售,一举两得。

四、“圣鸿”为何无一员工丢饭碗——对一家企业实施内部流转机制的报道

经济不景气,生意不红火,不少企业会作出简单而无奈的选择:裁员。但这并不是上策。从全局来讲,裁员不利于社会稳定;从企业来讲,裁员有损企业长远利益。因为,企业也许已经花钱花精力培训了这些员工,被裁减的员工也许都是能独当一面的熟练工了,把这些员工裁减了,对企业而言是一个人力资源的损失。倘若企业度过了目前暂时的困难,过几年再要招到这样的熟练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能让员工留下来,又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受影响?有的。《浙江日报》报道过永康一家企业的好做法。

这家企业主要生产圣诞礼品和防盗门。由于实行内部“流转”,不让员工丢“饭碗”——400多名员工全部找到新的工作,一个也没有回家。他们的做法是:礼品生意闲了做门,门生意闲了做礼品。报道这样介绍:按照生产周期,集团旗下的圣圆工艺品公司进入11月份后,圣诞礼品的生产逐渐转淡,尤其是去年,受市场寒流影响,400名员工早早赋闲待岗。如何安置这批员工成了公司“头疼”的事。而集团旗下生产防盗门的圣鸿实业有限公司则忙得不可开交,防盗门已进入冬季生产销售旺季。200多名员工加班加点生产也来不及。圣鸿集团决策层灵机一动,决定对员工进行内部“流转”,礼品公司的400多名员工陆续进入防盗门公司,基本上适应了防盗门生产岗位的需求,防盗门公司的产量也得到提升。到明年三四月,圣诞礼品市场一好转,这400多名员工又可以回去生产圣诞礼品。

五、柑橘为何能换成家电——对一个家电卖场转变营销方式的报道

市场的“寒流”不可阻挡地刮到农村。浙江衢州的橘农面对挂满枝头的柑橘却别有一番愁滋味,那是因为上好的柑橘卖不出去。城里的居民由于对收入预期的不乐观而减少了对柑橘的消费。那么,怎么来帮助橘农摆脱眼前的困难?《浙江日报》的一篇报道拓宽了人们的思路,让橘农找到了一条出路。

报道讲的是衢州的家电卖场与当地橘农进行的“物物交换”活动。衢州普农家电有限公司将衢州橘农徐瑞良家里的1000斤柑橘装上了运货车,老徐则从家电卖场扛回一台康拜恩冰箱。“普农家电”看到橘农的难处,早就和家电生产企业联系,希望能够联手帮助橘农。倡议一提出,康佳、长虹、吉德等国内知名家电生产企业立即响应。短短一个多星期,各地橘农就用家中的柑橘换走100多台各

类家电。眼下,衢州家电城、四通家电以及东方商厦等衢州企业纷纷开展了柑橘换家电、柑橘换生活日用品的活动。

六、家具上网为何好销——对一家企业开设“电子商铺”的报道

在浙江,有不少中小企业、个体老板不再把电脑当作上网聊天玩游戏打发时间的工具,而是利用电脑开起“网上店铺”,成了他们做生意的好伙伴。

《浙江日报》报道衢州美亿佳公司开设“电子商铺”打开产品销路的故事。这家公司从事简易家具的设计生产,门店遍布全国40多个城市,但随着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销售量一直萎靡不振,缩减近半。公司前不久尝试着开办一家电子商铺,没想到网上销售额很快超越实体门店,日销售额达3万元。公司老总信心十足,他们准备加大投资网络平台的力度,重点培养这个全新的市场。电子商铺的开设,帮助中小企业、个体老板降低了经营成本,扩大产品销路,有助于他们安然“过冬”。一位公司老总表示,在各种媒介面前,他们选择了电子商务平台,因为传统宣传方式成本太高,且地域性较强,而电子商务能够弥补这些不足。这不失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好办法。

七、牛仔裤为何改成了裙子——对一些市民创意生活的报道

关注经济,就要关注生活。因为,老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状态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状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们的购买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应对危机、富有创意的生活方式却在老百姓中应运而生、广为流传。

来看《浙江日报》的一篇题为《补补改改,旧衣穿出新时尚》的报道。报道说,记者在杭州环北市场附近一家改鞋店看到,一位年轻女孩正拿着一双浅黄色的尖头皮鞋询问改鞋样式。她说,前几年流行这种尖头鞋,她在银泰花1600多元买了这双靴子。今年流行圆头鞋,靴子皮质好,不舍得扔,花个几十元,又能穿出新花样。改鞋店的王师傅说,去年一年也就改个二三十双尖头鞋,今年一天就能收上五六双。一时间,杭城大街小巷的裁缝店纷纷立起了“旧衣翻新”的新招牌。长皮衣花80元加工费“变身”动感十足的夹克衫,大衣加个兔毛、狐狸毛、水貂毛的领子,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这种富有创意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应时之作”,也不失为一种时尚的生活理念。

八、从抱团贷款到抱团入市——对一个村的柚农经营策略的报道

浙江改革发展的经验无数次地证明,来自民间的首创精神具有无限的活力。从小摊贩到大市场,从家庭作坊到股份制企业,从区域性企业到国际化企业,这一系列的蜕变,都蕴含着民间的智慧和创造。如今,面对金融危机,浙江的农民不消极、不等待、不怨天尤人,依然信心十足地积极应对。

《浙江日报》的一篇报道讲述了常山县柚农从“抱团贷款”到“抱团闯市”的故事。去年入冬,常山胡柚开始大批采摘,即将步入销售旺季。但柚农碰到了资金短缺的困难,无钱购买用于包装胡柚的纸箱等材料。一家一户没什么抵押物,要想贷款很麻烦,数额大一点的,更难。为此,常山县信用联社在10月份申请了2000万元的胡柚贩销专项贷款,推出了简便快捷的抱团联保贷款。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几家几户联合起来,就干成了,这就是常山县的报道给我们的启示。

九、传统小吃为何一变脸就卖火了——对一种农产品创新的报道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许多产品销路受阻,原因多方面,其中之一是,不少产品面孔陈旧,质量低下,附加值较低。工业产品如此,农产品也是如此。因此,要尽快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就应当尽早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浙江日报》报道了这样一个典型:一家专门生产传统小吃的企业,仅仅变了下“脸”,产品认可度就今非昔比。这家名叫“一太食品有限公司”的企业以生产“米面”见长,把大米用水磨成浆,压成丝后再晒干,随时下锅,做成汤米面或炒米面。但这种米面不易储藏,无法销往外地。经过创新,他们将米面做成像方便面那样的东西,而且不是油炸的,只要在里面放上一包地方口味的腌雪菜,再加点红烧牛肉、酸辣牛肉、西红柿牛肉或香菇炖鸡等汤包,用开水泡几分钟,或者往微波炉里一放,就做成了一碗又滑又软的汤米面。这种米面,比传统方便面热量低,吃了不容易发胖,在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大受欢迎。由此可见,只有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

十、居民为何愿意上网买菜一对一个“社区网络菜场”的报道

城镇居民买菜,通常是上菜场或超市,但在浙江温岭市太平街道方城社区,居民只要在家里摸摸鼠标,点击“社区网络菜场”,就能购买到喜爱的蔬菜。这是金融危机“逼”出来的新鲜事。

《浙江日报》的一篇报道说,输入该社区“网上菜场”网址www.es580.com,点击“厨房原料区”一栏,立即会跳出图文并茂的当日各类蔬菜和市场价格,分为5大类约有200个品种。管理服务中心每天更新菜谱,而且还配有营养配菜服务,买菜时只要输入用餐人数、主菜品种,网上营养配菜师还会给你测算出所需蔬菜的数量和营养搭配菜的种类。小区居民只需点点鼠标,或打个电话,服务中心就会把价廉物美的新鲜蔬菜送上门来。该社区“网上菜场”每天的菜价基本上与菜市场的价格一样或稍低于市场价,他们赚的是菜贩手中的批量差价。

(作者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猜你喜欢
浙江日报浙江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内容+”,为主流媒体赋能——浙江日报改版的实践与思考
打造舆论监督“升级版”——从浙江日报《一线调查》说起
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视化探索——以浙江日报的实践为例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