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娟
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民生新闻要想成为主流新闻的一部分,就要在题材选择上拓展广度,在采访报道上挖掘深度,在舆论监督上严把尺度,提升民生新闻的品位,站在更高起点上关注民生,服务大众。
题材选择拓展广度。触及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如今,某些民生新闻一味报道群众生活中的琐事,诸如小区断水、邻里吵架、夫妻矛盾、被盗被骗等内容。虽然这些新闻报道来自民间,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也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但由于内容较浅,格调不高,很难长久吸引大众,尤其无法吸引社会主流人群的关注。而随着民众审美情趣的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需要更多、有广泛社会意义和一定影响力的民生新闻。因此,民生新闻要想得到长足发展,首先应努力拓宽题材选择的广度,提升新闻品格。
关注生活、生命、生存。
除日常生活,民生的表层背后还有关于生命、关于生存、关于生计的更严肃的话题,这些内容尤其在地方媒体的民生新闻中大多没有被深层次触及,即使有也往往是一些蜻蜓点水式的报道。因此,拓宽民生新闻的题材范围,触及到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既能丰富报道内容,更能体现媒体责任意识。
关注情感、精神、文化。
除了更多地涉及生命、生存、生计等内容外,民生新闻还应涉及普通入的情感、精神、文化等层面。通过对普通人情感的描述,媒体能传达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互相支撑的情感关系。同样,通过对普通人生活、成长、工作的报道,进而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而文化代表了一个地域的特色,涵盖了深刻历史,从个人来说,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内涵。记者从普通人的视角来描述文化,用普通人的感受来体会文化,这样从民生角度报道文化的题材可以挖掘出生动、富有吸引力、引起大众思考的内容,特别是那些产生于民间、形成于大众的文化更受到百姓欢迎。
关注时政、经济、科技。
从新闻服务性原则出发,任何新闻都应该多层面关注民生,因此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也应被纳入民生新闻的报道范畴,让政府工作重点和百姓生活挂钩,让国家大事与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相联系。2008年,淮安市委、市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构筑“十大民生工程”,并召开一系列会议落实。记者避开程式化的会议报道,从民生角度、从百姓所能得到的“实惠”人手,采制了一系列事关百姓生活的稿件,如《社区医疗普惠居民》《“万人康乐工程”
5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的福音》《让市区内河“水清如镜”》《破解出行停车难》等,连续十天在“淮安新闻”节目中推出以“唱响和谐”为主题的大型系列报道,新闻中没有说教,没有唱高调,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采访报道挖掘深度。实现大众关怀的人文理想
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民生新闻的显著特征,其中,以人为本的民本取向是民生新闻的核心内容,它使民生新闻具有浓重的人文关怀色彩,也是民生新闻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人文关怀不是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简单叙述能够体现的,而是需要记者在采访报道的深度上不断努力和创新。
思维到行为的实践。
民生新闻用百姓视角去发现人们对生活的所思所乐所喜所忧,也因为这样,民生新闻才实现了由个人体验与感悟启发群体的思考与反省,实现由媒体关注引发大众关怀的人文理想,进而民生新闻才能深入人们心理,感同身受地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新闻从业人员在采访报道活动中,努力沉到生活最底层,抓取普通百姓最关注的热点难点,用人文关怀的眼光透视每个新闻事实,把新闻报道做深做透。
个体到群体的思考。
目前,一部分民生新闻报道陷入记流水账式的误区,日复一日的原生态生活琐事的描写充斥着报纸的民生版面和电视广播的民生新闻栏目。这样的报道群众也需要了解,但是时间长了也会使人厌倦。在新闻实践中完全可以把一件件单个事件汇总、筛选,然后按照逻辑关系整理归类,从而把一个个原本关系到个体利益的事件整合为关系到一个群体利益的现象,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找出事物发展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这样的过程而呈现出的民生新闻所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其生命力就会更长久。
表象到深层的探寻。
要强化媒体的主导意识,使民生新闻摆脱零碎化、表面化现象,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应避免简单一事一报,努力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使新闻事件从动态报道升华到深度报道、分析性报道。淮安台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探索。2007年3月一天,市区公园里有一名少年失足落水,当时众多围观者中一名正在晨练的七旬老者下水奋力抢救,当把落水者救上岸时,他自己却力气耗尽,危在旦夕,众多旁观者中也是一位74岁的老者施以援手,将奄奄一息的救人者拉上岸。如何从落水救人这一表象挖掘出有深度的内容成为我们思考的焦点。经过讨论,认为这篇报道应该与构建和谐社会大主题联系起来,探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营造见义勇为的社会氛围,社会和家庭如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新闻访谈节目《七旬老翁跳水救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面镜子》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这档节目也因此获得2007年度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
舆论监督严把尺度,突出维护大局的责任意识
在媒体竞争环境下,一个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通常成为受众衡量媒体实力的风向标。民生新闻离不开舆论监督,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既受到赞誉也使媒体社会责任感得到强化。但是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应始终坚持原则、严把尺度,既符合人们的愿望,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而突出维护大局的责任意识。
批评报道有节制。
不可否认的是,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批评报道或曝光新闻来实现,但是,不能因此就把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纯粹地等同于批评报道。党和政府一再强调新闻工作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正面宣传为主”不排斥舆论监督报道,更不是“报喜不报忧”。民生新闻既要关注群众的疾苦,对损害百姓利益的行为监督批评,也要关注和宣传基层普通百姓的亮点和闪光点,弘扬社会良知、正气和公德。
应该明确的是,舆论监督的立脚点是从维护国家发展、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舆论监督的过程是沟通政府和百姓,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适当的批评报道可以为老百姓主持公道,督促相关部门更好地作为,而大量批评报道不仅误导受众,引发不满情绪,也会造成有关部门的误解甚至消极对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批评报道必须进行“有节制”的导向性处理,注意正确的舆论引导,使其产生正面社会效果,做到帮忙而不添乱,绝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
表达民意多权衡。
新闻实践中,不少媒体把为普通百姓维权当作自己的主要职责,这种职责的越位和错位实际上违背了媒体表达民意的最初原则。因此,民生新闻在表达民意上一定要多加权衡,有分寸、有选择地表达民意。
在实际生活中,民意既有主流民意和非主流民意,也有正确的民意和不太正确的民意。媒体的责任就是要弘杨主流的、正确的民意,引导和消解非主流、不正确的民意。要把反映民意建立在与维护大局稳定相统一上来。
服务群众讲原则。
舆论监督从根本上说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媒体借助舆论监督手段反映群众的疾苦、呼声和愿望,使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难题亮出来,通过相关渠道解决,切切实实服务群众。因此,舆论监督虽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却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很多群众把它看作是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利器。
但是,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在服务群众方面也要有原则性,要正确把握好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党的主张与人民心声、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一方面要主动介入社会生活,对群众遇到的困难积极热情地想办法,为其排忧解难;另一方面,更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一些反应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说服解释、教育引导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要及时发布各种权威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用“主旋律”压倒各种“杂音”和“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