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在小学教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例如,教材中关于“高、矮”的章节,出示了2个小朋友护送一位眼盲的老爷爷过马路的场景。不言而喻,这可对学生进行尊敬老人的教育,使其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如,教材中关于“时、分、秒”的章节以“我们赢了”为课题,出示北京申奥成功时人们的喜庆场面。这又是一个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材料,教师应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这是中国人期盼了多少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为成功而欣喜。”通过这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在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课,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在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另外拿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小组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同学们一起学习,既要相互竞争,又要相互帮助,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结合作业和练习,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数学使人周密。”数学在训练人的思维、思想方法以及熏陶人的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数学能培养学生严谨、缜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推理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形成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形成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笔者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启迪学生:每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联系生活的数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人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飞船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飞船发射时间是几时;结束时,再演示飞船成功返回的画面,让学生说出返回的时间是几时。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出现的振奋人心的大喜事来引出课题和收尾,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