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新初探

2009-03-23 10:10王占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5期
关键词:知者课文思维

王占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所以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那么,如何构建创新型语文课堂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激发兴趣,打开创新大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质疑,自己解惑,才能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才能活跃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萌芽。

注重实践, 开拓创新之路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这样形容和批判传统教育:教室里,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的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看了这些情况,就能推断在这样的场所可能进行的唯一的教育活动。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

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进行语文教学创新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开拓创新之路。

发散思维, 给创新插上翅膀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一些充满活力与诗情画意的课文,教师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意境的图画,让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想象表现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这样的情景单靠教师的讲述显得苍白无力。于是笔者让学生动起手来,把自己头脑里的想象用笔描绘出来,且让一两名学生上黑板,画完之后,给同学讲解这样画的缘由,并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看着这副画结合朱先生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的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教育技术装备站)

猜你喜欢
知者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古语积累
《论语》佳句精选
背课文
后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