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出口贸易“滑落”

2009-03-23 02:40
进出口经理人 2009年1期
关键词:广交会金融危机月份

白 明

编者按:进出口负增长在很多人记忆里已是多年前的往事,所以当11月份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时,似乎让人整正感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寒意。这负增长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严峻的形势下该怎么办?明确方向,企业才能找到实质性的成长机会。

多年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基本保持增长势头,只不过有些年份增长得轻松,有些年份增长得勉强。2007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德国的全球第二大出口国。于是乎,许多人认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是一匹不知疲倦的千里马,出口贸易会持续增长下去。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似乎国际金融危机也不可能阻挡中国这匹千里马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

可现实却是严酷的,2008年11月份的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据中国海关统计,11月份的出口贸易额只有1149.9亿美元,同比下降2.2%。就月度出口贸易增长而言,上一次出现负增长是在2002年3月份,当时是受到911后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总的来看,虽然2008年全年的出口贸易额保持了增长,但却不是令人满意的“收盘”。

中国出口贸易业绩突然下滑,以至不能用“滑坡”来解释,只能用“滑落”来形容。事实上,10月份,中国的出口贸易形势已经恶化,但其出口贸易额尚能同比增长19.2%。11月份突然滑落,成因复杂,并不是仅仅一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可以解释的。

危机之外的原因

其实,中国出口贸易业绩下降的兆头早已显现。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上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一些国外客商违约现象比较频繁,甚至不惜以支付巨额违约金为代价。不难看出,以支付违约金为代价的违约行为虽会给客户造成损失,但损失的理论期望值肯定要小于履约损失的理论期望值。否则,客户在国际市场上是舍不得“割肉”的。当然,这也是不确定条件下,厂商厌恶与规避风险的本能。

众所周知,广交会是中国对外贸易领域最大的会展平台。近些年来,许多有竞争力的好产品和好企业都是借助广交会这一平台走向国际市场的。正因为参加广交会的产品和企业具有一定行业代表性,因而,每一届广交会的成交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会后半年时间出口贸易的交货形势。2008年的秋季广交会,出口成交金额明显下降,会后几个月的履约自然就会不甚理想。这样看来,即使没有出现违约,广交会上签约的订单也不足以维持未来几个月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

此外,2007年底中国出口贸易增长迅速,相应垫高了2008年11月份出口贸易与上年同期相比较的基数。可以预计,从现在起到2009年初,这种情况都会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出口业绩存在一定程度“修正性下滑”也不足为奇。

贸易是量为价先

稍许值得欣慰的是,尽管11月份的出口金额下降,但若干大宗出口商品的价格尚且能够“挺住”。将海关公布的若干重点出口商品数量与金额加以对比,不难看出,11月份钢材出口的平均单价比10月份环比上涨26.4%,塑料制品出口的平均单价也上涨了24.6%,而出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平均单价则上涨7.8%。

然而,借用股市上一句名言“量为价先”,成交量远远比价格更重要。只能说,面对这场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出口企业的苦日子何时才能够告一段落,目前来看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面对日益严峻的出口形势,出口企业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不放弃拓展国际市场

对于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我们可以有拉动投资和拉动消费这样的提法,但拉动出口的提法不合适,只能说要推动出口。理由很简单,对于投资和消费,我们可以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手段加以激活,以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可是,对于出口,其需求要靠进口国的需求拉动,我们只能利用国际市场上的现有机会去推动出口。

过去,中国是贸易小国,国际市场需求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在相当长时间内并不构成约束,中国企业所需考虑的只是如何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现在,我们成了贸易大国,就不能不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约束,推动出口贸易增长的难度也因此而增大。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没有充足的贸易创造作为保障,仅仅靠贸易转移过日子,中国这个贸易大国不好当。

其实,即使没有出现国际金融危机,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也常常“碰壁”。例如,从宏观层面看,近些年中国企业出口一直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微观层面看,中国企业在国外遇到的反倾销调查也越来越普遍。而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越来越严峻,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贸易壁垒也会越来越坚固。

客观讲,目前中国的比较优势依然显著,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市场需求低迷的约束之下,现阶段中国拓展国际市场的边际成本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依然坚持认为,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大拓展国际市场的力度。因为,从长远来看,现在为拓展国际市场多投入一份力量,未来的预期回报要远远大于今天的投入。

当然,现阶段也的确需要好好权衡一下拓展国际市场的代价与收益。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出过“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在当时对拓展国际市场帮助很大。想当年,在周边国家货币纷纷贬值的情况下,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即使在这样的压力之下,1998年的出口额尚增长0.5%。10年后的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贸易大国,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与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大拓展国际市场的力度更要强化。

企业须先活下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许多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可是,与日、韩等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的出口企业或许要好些,生存下来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高。事实上,如果没有出口贸易的支撑,不仅仅是日本和韩国,许多外向型经济国家的相关产业会“丢饭碗”,而中国的企业在拓展国内市场特别是国内农村市场方面尚存“近水楼台”之便利。

在国际市场形势好的时候,一些国际上知名跨国公司一般来说具有占先优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撼动其地位。只有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国际市场上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被松动,才有各种“空子”可以加以利用。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才有实质性成长机会。就拿韩国来说,如果没有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西方经济的衰退,韩国的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等行业很难在日后有机会与欧美企业一争高下。明白了这个道理,中国的出口企业就一定要力争先活下来,再图发展大计。

而且从企业主观意愿上讲,除非遇到资金、市场、原材料、政策等难以化解的压力或者经营失误,没有企业愿意在这场严峻的金融危机面前被淘汰,那就先活下来。

猜你喜欢
广交会金融危机月份
12月是最残酷的月份
第123届广交会的新品推介AR和减压玩具热销
第121届广交会二期开幕 “玩具+互联网”大行其道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2月份国内煤炭需求依然旺盛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