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读”和“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如何有效地实施双促双赢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而实现“两条腿走路”的目的?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紧迫、结合加突破”教学法,效果较佳,现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一、把握课程标准,增强读写结合的急迫感
《语文课程标准》之二“阶段目标”对“作文”的要求分别是:“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1——2年级);“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语”(3——4年级);“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5——6年级);“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9年级)。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对各阶段作文目标都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要求。
从教材编排结构看,语文新教材每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大板块,每单元的阅读部分所选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点(如话题、情感、写作特点等),而写作训练总是围绕本单元的“阅读”共性来安排内容。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为例,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都是“展示作者或他人成长历程”的文章,编者为第一单元设计的写作话题是“成长的烦恼”;第二单元的5篇课文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这一单元的写作训练就相应地被确定为“黄河,母亲河”话题作文;第三单元5篇课文都是以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为内容的作品,本单元的作文是“请以你最崇敬的名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第四单元的《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和《口技》都以“艺术”为题材,写作训练也相应地围绕“某一剧种”、“某一出戏”和“看戏、听戏、学戏”这一范围展开论述;第五、六单元也是类似情况。由此可见,从教材编排角度看,编者是把读与写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的。因此,“读写结合”的教法也是符合新教材编写意图的。
从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看,作文教学不尽人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读写脱节,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空话连篇甚至怕写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
叶圣陶说“阅读得法,写作能力亦随即增长。”宋代朱熹也说在《观书有感》一诗中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喻书中内容之所以精湛,是因为作者有丰富的写作源泉。对于成人来说,生活和阅读是写作的两大源头,但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精钻细研教材,找准以读促写的结合点
从《语文课程标准》看,读与写的结合点应该是两者有内在关联的侧重点。如:小学低年级的读写结合点是:学习字词是阅读的侧重点,而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词语则是写话的重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读与写的结合点是: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以及练习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因为上述写作活动的前奏必须是阅读,否则就无法进行写作(如:写读书笔记和改扩写练习必须先读后写,边读边写,而写常见应用文则离不开阅读过程中对表达方式、文学体裁的研究)。
从具体教材看,每单元选文和本单元写作训练的共同侧重点就是本单元读与写的结合点。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为例,阅读部分和单元作文训练都是写动物的,“写动物”就成了本单元的读写结合点。
此外,就每一篇课文而言,由于各具特色,每一篇课文又都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比如:有的课文条理性强、叙述顺序清晰,就适合随课进行谋篇布局的训练;有的课文主题鲜明,就适合进行确定文章中心的训练;有的课文用词准确活泼,就适合进行遣词造句的训练;有的课文人物塑造典型生动,适合进行刻画人物形象的训练;而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类课文,题目中就已经透射出许多信息,适合进行审题方面的训练。
三、精心设计训练,抓住读写迁移的突破口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能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所以,“读”的目的应定位在发展能力上,包括发展学生“写”的能力。写作能力的重点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写作者必须具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而语言的内化则需要不断的训练来实现。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富有科学性、趣味性的读写训练,就是抓住了读写迁移的突破口。
读写迁移的目的是在读懂的基础上运用。所以,精心设计训练,让学生读出词法、读出句法、读出语法、读出感情,就会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设计训练时可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训练让学生理解思路,抓住重点,整体把握和编写提纲。
(二)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体会词句的准确用法和在特定环境中的作用。并学会积累、感悟、运用学过的语言材料。
(三)在训练中,要逐步让学生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体会其各自的特征。
(四)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和文学常识,体会课文的表达效果。
总之,通过精心设计训练,认真完成读写实践,使学生在了解有关写作的基本知识,掌握表情达意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基石,促使学生由读向写迁移,最终达到读写结合提高读写能力的目的。
陈旭升,教师,现居甘肃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