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应激探讨

2009-03-20 07:14毕钰婷
考试周刊 2009年2期

毕钰婷 李 敏

摘要: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正在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教学改革都会不同程度地给教师带来应激,对教师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改革,学校应该积极管理、预防和控制教师应激。

关键词: 高校改革 教师应激 应激管理

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体验到应激,应激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英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戴·冯塔纳认为:“从本质上看,教师是一个具有应激性的职业。”[1]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经常处于应激状态。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正在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高校教师普遍感到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应激源明显增多,应激强度显著增大。教师的应激如果超过个体所能忍受的限度,将会导致一系列心理及身体健康问题。因此,正确分析改革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应激,有效地处理各种应激,对教师个体、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激的本质及作用

心理学中对应激有不同的定义,冯塔纳认为从根本上说应激是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2]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认为:“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3]我认为,应激是个体面对某种事件或者环境刺激因应对资源不足而产生的紧张、焦虑、害怕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身体反应的过程。在事件及刺激下人们所产生的特殊紧张、焦虑、害怕等的情绪体验,就是应激状态。能使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事件及环境刺激称为应激源。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强度过大且超过个体应付能力的应激状态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来说,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肌体一系列身心反应,通常表现在生理、情绪和行为三个领域。生理方面,应激和冠心病、头痛、背疼、胃病、肠病、上呼吸道感染等严重的健康问题关联很大。在情绪方面,应激通常使人产生愤怒、生气、抑郁、易怒、自尊心变弱等心理障碍。行为方面,应激使人工作绩效下降,导致缺勤和较高的事故率、离职率,还会使人产生冲动行为等。[4]

由于高校教师是一个具有应激性的职业,因此教师很容易受到应激的消极影响:比如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下降,事业心责任感减弱;人际关系紧张,角色冲突加重;积劳成疾,抑郁伤身等。一项关于“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权威调查显示,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较大;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甚至有跳槽意向。有不少负面事例也表明,相当数量的教师呈现出心力上的耗竭感,行为上的“去人性”化等。[5]

二、高校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应激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学校正被改革的浪潮所包围。其中比较突出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教学改革对教师影响的很大。这一系列的改革在给高校教师带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高校教师的心理定势、工作方式、竞争方式的改变,意味着利益关系的调整,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容易使教师产生应激,引发不适应的心态和情感障碍。

(一)人事制度改革给教师带来应激

高校改革中,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使许多高等学校进行了合并。学校的合并使课程设置、教师的工作安排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打破了教师以往的工作规律,教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应对这一变化,容易处于应激状态。人事制度改革中实行的聘任制,使高校教师的终身制被打破,教师队伍能进不能出的现象不复存在,有的教师可能会转岗甚至被解聘。这一变化,使高校教师一时很难适应,一旦调节不好,教师就会出现因应激产生心理不适的状况。同时,高校职称评定制度的改革破除了教师职务职称终身制,以往职称一旦评上,便高枕无忧,职业压力相对较小,现在学校将评聘“一体化”改为评聘“分离制”。这使高校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教师的压力迅速增加。[6]另外,高校新的评价机制过于突出教师之间学术和科研成果的较量,用定量的办法衡量教师的业绩,如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少文章,争取到了多少科研经费等,使得他们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工作。研究表明,现在大学教师的工作量比五年前增加了几倍,尤其是基础课和公共课的教师,他们的课时比较多,有的教师周学时达到30节以上。[7]教学任务本来就特别重的高校教师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工作,工作量大大超过了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根据现代组织行为学的观点:对于许多人来说,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但如果工作量过大,超过了承受能力,就可能产生应激。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给教师带来应激

高校在收人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上,大多数所采用的基本做法是在保持广大教职员工收入普遍增长的基础上,实行“存量不动、增量拉开”的政策。在处理“增量拉开”的时候,有些高校为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了奖优罚劣、奖惩罚懒,将教师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比扩大到8∶1,甚至更大差距。这种经济收入悬殊的突然变化使教师很难接受,无法应对这种状况的普通心理压力非常重,情绪紧张、烦闷,进而陷入到应激状态当中。同时,由于教师心理的不平衡,他们很容易与同事及领导之间发生人际冲突。诸多心理研究结果表明,上下级关系及同事之间的关系是教师的主要人际应激物。因此,如果因这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造成人际关系失和,教师就会产生情绪紧张、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三)教学改革给教师带来应激

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比如在教学改革中采取督导团随机听课制,这种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突然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教师带来了负面影响。督导团随机听课制度的本意是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监管和控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但如果这项工作开展得过于频繁,让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随时都被别人监视,随时有可能被批评和指责,就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和心理紧张,产生应激。除此之外,高校教师为了应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随之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法,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师面临的问题,是使教师产生应激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高校对教师的应激管理策略

高校改革是在历史给定和容许的条件、空间之内,根据社会和受教者对教育的需要和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高校应该认识到这种必然性,在进行改革的同时,要有预见性地认识到改革必然会给教师带来应激,尽可能地避免应激的产生,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和控制应激。

(一)创设宽松有益环境

高校在改革过程中,在着眼于学校宏观发展的同时,要尽可能把教师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帮助教师及时排解心理困扰。首先,在一系列改革过程中,制定涉及教师利益的政策时,要建立一个让教师参与的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真诚面对教师,让教师及时了解改革动态,让教师敢于说话,发表自己对改革的意见,并让教师做好足够的准备来应对改革。其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校园环境对教师工作的心情有一定的影响,好的校园环境能让教师产生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工作环境的改善,可以使教师将应激带来的心理困扰的注意力转移到对环境的享受当中去,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帮助。

(二)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在高校改革的特殊时期,诸多举措很容易造成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失和,使教师产生应激。因此首先学校领导要有意识地缩短与教师之间的角色距离,多与教师进行情感的双向交流,及时了解教师的心理状况。其次学校要积极改善学校中的人际沟通,及时处理改革所产生的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营造一个团结、友好、安定的环境。学校只有创造积极和谐的人际氛围,才能提高教师的安全感,使教师能在工作中感到宽松愉悦。

(三)坚持民主公正管理

学校进行改革时,首先,人事管理要尽量做到最优化。在聘任制、评优制的改革过程中要做到公正、科学、合理,建立操作性强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减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评优晋级时要做到民主化,不只凭论文发表的数目及学生成绩等定量的评价方法来评价教师的绩效。其次,学校要做好收入分配管理。学校要本着收入相对均衡和适当拉开收入差距的原则,公平公正地处理收入分配制度中经济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最后,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学校在实行具体的措施时,要随时关注教师的情绪和心理状况,避免由此给教师带来应激。学校还要尊重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让教师民主选择教学方法,不要让教师突然改变教学方法,即使改变也要让教师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

(四)合理安排教师工作

学校管理者不能为了改革的需要忽视教师自身的承受力,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学校要充分考虑高校教师本身的能力、经验和精力情况,分配好教学和科研任务。对于工作量的确定,既要满足当前现实教学任务的需求,考虑教师成长提高的长期需要,也要考虑学科、专业课程性质的区别。对于教师周课时达到20节的现象应列为急需改变之列。

(五)开展健康心理咨询

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热线,开办咨询门诊,为教师提供心理倾诉的平台,让受困于应激的教师接受心理咨询技术所提供的专业帮助。即使没有产生应激,咨询热线和门诊对教师也是一种莫大的帮助,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

参考文献:

[1]郭爱鸽.教师的应激与控制策略[J].教育探索,2005,(8).

[2]戴·冯塔纳.教师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55.

[3]黄正夫.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应激源分析及对策思考[J].宜宾学院学院,2004,(5):142.

[4]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组织行为学(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4.

[5]杨玲.教师职场应激与心理保健[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467):120.

[6]陈夏兰.高等教师职业压力及控制策略[J].江西金融职业大学学报,2008,(3):122

[7]任登波,王光琼.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