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世界的“中国之声”

2009-03-19 01:59
艺术评论 2009年2期
关键词:交响乐作曲家创作

杨 青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历经开创、摸索与模仿、寻求自己的语言、建立自己的风格等一系列艰难而曲折的发展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5月,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了“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季”大型活动,集中展示了中国交响乐作品在一个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据此项活动组委会负责人介绍,在中国交响乐发展的近百年历程中,共有370多位作曲家创作了2800余部作品,这确实是一个使人鼓舞、令人震撼的数字*。

交响音乐的创作与演出作为一种外来形式,在我们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的发展似乎总是与国家的文明程度联系在一起,自然而然引起文化界与民众较为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相当大的层面上是围绕着交响音乐的普及讲座与交响音乐的普及演出而进行的,这项活动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关注交响音乐创作与演出的热潮,使大学生们对于交响音乐的兴趣与日俱增。

中国作曲家经过近百年的辛勤努力,使交响音乐这一外来形式逐渐融入我们的文化当中,交响音乐发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抒发了中国人在交响音乐领域的文化追求,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21世纪,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创作与演出的发展,对于我们的国家具有别样的意义。当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日益重要而深远时,我们在精神活动方面传达出来的文明信息就必然受到别人的特别关注,尤其是用交响音乐这种国际通用的音乐语言来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思考,自然更会受到一种格外关注。

回顾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发展历史,中国一代又一代作曲家、指挥家与演奏家们殚精竭虑为这一事业所做出的点点滴滴,令人肃然起敬。

1923年,萧友梅在北大发表的《新霓裳羽衣舞》在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一部标志着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开始自己漫长探索之路的开山之作。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处于战争与动乱之中,那时的社会状况不可能为中国本土交响音乐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发展道路举步维艰。但一些作曲家在那个时代仍为中国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进行着艰苦的努力。黄自在1935年创作了《都市风光幻想曲》,贺绿汀创作了《晚会》(1940)、《森吉德玛》(1945),马可创作了《陕北组曲》(1949),他们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的开创之举,使得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薪火得以不断传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作曲家创作了一些在世界上产生一定影响的交响音乐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鱼美人》(吴祖强、杜鸣心)、钢琴协奏曲《黄河》(殷承忠、储望华、盛礼洪、刘庄)、《红色娘子军》(吴祖强、杜鸣心)等。这些作品的产生,是年轻的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向世界发出的强烈信号,一个充满朝气、希望、洋溢着古老文明气息的东方交响音乐之声正在融入世界交响音乐的奏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创作与演出均迎来一个新的高潮。1981年,文化部、广电部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了我国首次“交响音乐作品评奖”,这次活动共有六首作品获得优秀奖,这些作品是:刘敦南《降B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山林》、朱践耳《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李忠勇《云岭写生》、王西麟《云南音诗》、陈培勋《第二交响乐—清明祭》、张千一《北方森林》,这是中国自有交响乐这一形式以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交响音乐评比活动,在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次活动应该说是对于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创作活动所进行的一次总结。这次活动确立了交响音乐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鼓励中国作曲家在更广阔、更深入的层面用中国自己的声音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情、对国家人文故土的依恋之意。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批年轻作曲家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使得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开始逐渐产生真正的国际影响。80年代中期,一批带有强烈探索精神与个人性格特征作品的出现,使得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创作引起国际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如:《乐队与三种音色的间奏》(谭盾),《川崖悬葬》、《蜀道难》(郭文景),《第一交响乐》(瞿小松),《地平线》(叶小钢),《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许舒亚),《梦四则》(何训田)等。这些作品创作题材宽广、写作技法开阔、对人性的探究开始深入、对民族精神的揭示显得更为成熟。随着一批作曲家的作品在国际音乐比赛中的获奖,被国外乐团的演奏,使得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开始被国际音乐界所认识、所了解,并逐渐为之折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创作与演出活动仍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局面,出现了一批佳作。如:《土楼回响》(刘)、《英雄》(郭文景)、《对阳光的忆念》(杜鸣心)、《炎黄风情》(鲍元恺)、《金陵祭》(金湘)、《深圳故事》(叶小钢)、《仓才》(唐建平)、《白鹿原》(杨青、张大龙)等,这些作品的出现,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中国作曲家在音乐语言方面的探索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开掘,作曲家们在典雅与贴近民众之间做出的努力使得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开始被自己的民族所认同。

与一个泱泱大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相比,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创作、演出与普及活动目前仍显得相对薄弱,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发展亟需给予关注,应该对中国作曲家、指挥家与交响乐团给予更为切实的扶助,使得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发展更加健康、更加有序、更加辉煌。

中国本土的交响音乐作曲家们是一群非常可爱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作群体,他们为中国本土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为在交响音乐世界发出真正的中国之声,一代又一代不懈地努力着,他们创作的很多作品可能连演出的机会都没有,但他们仍然在执着地写作。如何使这些作曲家的艺术劳动成为音响现实,我们的国家应该制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办法来帮助他们。

国家对于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创作、演出与普及活动目前尚无一个长期而有效的支撑系统,无论在总体筹谋与经费支撑方面均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这种状态使得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创作与演出的整体机制显得散乱、凝滞,无法积聚起一种真正有效的文化力量,产生它应该产生的文化影响,对国家的文化建设发挥她应该发挥的作用。我们的国家应尽快建立扶持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创作、演出与普及的有效机制,整体筹谋这一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撑,每年开展有影响的促进与推广活动,为国家的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理念的尽早实施发挥中国本土交响音乐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经济的压力下,中国本土交响音乐领域这块净土已然受到玷污。前段时间,国内某著名交响乐团的领导拜倒在权势与金钱之下,追捧某位有权势的伪作曲家,演出他所谓的交响合唱“大作”,已成为社会的笑柄,是中国本土交响音乐领域的莫大悲哀。

中国的交响乐团是中国纳税人供养的演出团体,他们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推广中国自己的交响音乐。中国的交响乐团应建立严格的中国本土交响音乐演出机制,为推广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做切切实实的工作。中国的交响乐团应该在每个演出季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并且应对中国交响音乐曲目的演出做出不断的更新计划。当然,目前中国的交响乐团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乐团的经济压力十分严峻,乐器老旧,乐队队员待遇较低,在这种生存状态之下,中国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严峻,令人感到担忧。如何扶持中国交响乐团的发展,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心无旁骛地为中国交响音乐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相关部门应该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国国力的增强、开阔的国际视野、宽松的文化环境,这一切都为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在21世纪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坚实基础,我们期待着中国本土交响音乐在21世纪实现自己的腾飞,更期待着在交响音乐世界发出具有东方古老文明气息、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中国之声”。

注释:

* 裴诺:《走中国特色的交响乐之路》,《音乐周报》2008.11.12第43期,第1版。

杨 青: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赵 卓

猜你喜欢
交响乐作曲家创作
Jazz
种种疼痛
长大可当作曲家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猫咪成长史
作曲家
地铁交响乐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