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荣
广州中医药历史悠久,老字号众多。不少老字号从明代就创始传承了。当时,一些商人开设药铺制售熟药,多数为前店后场的格局,这种既制药又卖药的店铺一般被称之为“堂”,比较著名的有陈李济杏和堂、何弘仁堂、佐寿堂、何明性堂、陈李昌药肆等。清代早期,广州中医药业形成南北、西土、参茸、熟药、药片、樽头、草药、生药八个自然行业。他们各有不同的集散地和行会,中药制造归入熟药行。在这一阶段,新兴起的店铺有公功堂、集兰堂、万春堂、梁财信、敬修堂、冯了性、马伯良、广芝馆、存仁堂、王老吉、瑞草堂、刘贻斋、橘花仙馆等。有意思的是,鸦片战争时期,广州的中医药业更是突飞猛进,新开业的有梁和昌药社、保滋堂、卢畅修堂、黄贞庵、济春堂、康寿堂、岐生堂、迁善堂、善德堂、陈燃氏、邓可安堂、潘高寿、潘人和堂、长春洞、卢薛昌堂、岐寿堂、橘香斋、李众胜堂、两仪轩、罗广济、梁广济、万春园、百昌堂、吴一堂、马百行、何天福、奇和堂、张安昌、高伯芗、何世昌、邬福至、太和洞、崇佛氏、唐人、广恒芳、杏林堂、百成、黄体超、梁天民、润生氏、江伯超、梁济时、梁永馨、杏芳园、寿和堂、蛇王福、燮和堂、万寿堂等。据专业人员的统计,当时熟药(包括膏丹丸散)店铺就有1260间,生药铺92间,参茸店68间,药油店31间,药酒店6间,戒烟药料店42间。
20世纪初,广州中医药业一些老字号迅速壮大,并向外发展。如,当时的陈李济药厂已拥有300多员工,70多个产品,先后在香港、上海、潮安开设支店,民国24年(1935)征税时,陈李济自报本银60万元。马伯良药房先后在汕头、江门、香港、澳门等地以及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设粤东马百良药房。梁财信医馆在佛山、顺德、香港、上海等地也设有分店。潘高寿、李众胜、迁善堂、王老吉等老企业在海外都有分支机构,等等。但从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进攻广州始,广州的中医药业受到严重破坏,店铺药厂关门停业,另谋出路。抗战胜利后,广州医药工业恢复缓慢,加之国民党发动内战,通货膨胀,货运不畅,社会经济不稳定,大部分最终败落。最有名的例子是,保滋堂一次售出10万元(关金券)的药品,一会儿就只值1万元了。全行业侥幸能维持到广州解放的只有105家工业企业,而大部分则挟资去了香港,留下的企业只是一个空壳。
1950年之后,广州医药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从1950—1953年,成药工业总产值在全市的比重由3.4%增加到7.1%,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新药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在商业方面:1951年6月成立中国医药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广州市医药公司的前身),1952年12月成立中国医药公司广州采购供应站,1955年4月成立广州市药材公司,国家开始对广州医药的生产和流通实施计划管理,并逐步建立起一批国营医药、药材商店,控制了批发业务。
1950年代中期,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州211家药业户按照产品剂型相近,业户条件优劣搭配、长短互补的原则,组合成11间公私合营中药厂和16间公私合营化学制药厂。此后,广州医药工业经过调整、改组,陆续撤销、合并些重复生产的企业,更改企业名称,至1980年形成一批以老字号为主体的较大规模骨干企业,中药系列有一至九厂,西药系列有第一至第七制药厂,商业系列有两个公司一个站……
近年来,我购藏到不少商品目录、样本和广告,其中有一本1962年广州市药材公司发行的商品目录册很有意思。这本目录横16开本,里面不但有十多张广告画,而且还有许多文字资料,对于研究1960年代初的广州中药老字号有很好的史料价值。据我初步统计,当时的广州中药业老字号尚存约100家,生产药品约286种(每一种药品的规格、参考价、包装方式、适应范围都在目录册中详细列出)。只是这些老字号和药品,在“文革”期间受到极大的冲击,很大部分现在已不复存在了。现按照目录册的排列顺序作个介绍或者回顾,算是留个存照。(另有大同兽药厂、农林制药厂的内容没有列入)
陈李济联合制药厂
陈李济联合制药厂,主要由陈李济、何弘仁、冯致昌、伟氏、燮和堂、橘香斋组成。陈李济据说在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600年)就产生了。传说商人陈体全回家乡收货银返回广州时,将货银遗落在船上,被一位谙熟医道开中草药店的郎中李升佐捡到,并还了陈。陈体全为李升佐的为人感动,将货银的一半投资于李升佐经营的中草药店,两人写下台伙文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事,长发其祥。并将店号定名为陈李济,意为陈李二人同心济世。从这个时候起,陈李济的店号就在广州城南双门底(现北京路)挂起来了。陈李济杏和堂的封号也很有来头。据说同治皇帝有次感冒了,并伴有腹痛,吐泻不止,御医们一时没有奏效的办法,于是合议试服陈李济所生产的“追风苏合丸”,效果果然明显,皇上高兴了,于是钦赐“杏和堂”三宇为封号。从19世纪末,陈李济的命运像许多其他老字号一样,随着中国的命运起伏变幻。1900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老铺毁于炮火。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生产中断。建国后1954年进入公私合营时期,以陈李济为主厂,先后并入冯致昌、何弘仁、燮和堂、橘香斋等药厂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1967年,“文革”期间,陈李济联合制药厂被改为广州中药二厂。1980年9月经批准恢复“广州陈李济药厂”厂名和“杏和堂”商标。
1962年陈李济联合制药厂共由6家药厂组成,共生产药品38种,其中陈李济31种,何弘仁1种,冯致昌1种,伟氏1种,燮和堂1种,橘香斋3种。
敬修堂联合制药厂
敬修堂联合制药厂,主要由敬修堂、邬福至、张安昌、佐寿堂、万灵堂、罗泽礼、罗芝庭、何贞庵、公功堂、黄贞庵、李英泉、彭容祺、梁天民组成。敬修堂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传,清朝乾隆年间,浙江商人钱树田,经常从杭州贩运丝绸到广州,因为他是个医生,喜欢自制丸散膏药。有一次,他用“回春丹”治好了一富商的儿子,富商感激救子之恩,出资助其开办药厂。1790年,敬修堂钱树田中药厂在广州城南门挂牌营业,据说厂名就是这位巨商赐予的。该厂初时经营的园田牌药品以回春丹、如意膏为主,产品都是经过精心炮制的,疗效好,受到一致推崇。到了清道光年间,敬修堂业务和规模有了发展,生产工艺和管理日渐改进,成为在中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中成药厂。1956年,以敬修堂钱树田中药厂为基础,与其他私营企业合并,组成了公私合营敬修堂联合制药厂,后来又改造成为国营广州敬修堂药厂。
1962年敬修堂联合制药厂共由13家药厂组成,共生产药品36种,其中敬修堂17种,邬福至5种,张安昌1种,佐寿堂1种,万灵堂2种,罗泽礼2种,罗芝庭1种,何贞庵1种,公功堂1种,黄贞庵1种,李英泉1种,彭容祺1种,梁天
民2种。
岐生堂联合制药厂
岐生堂创办于清末。由于没能找到更多的资料,所以其具体的创办和发展情况无从得知。根据1951年1月填报的《广州市制药工业同业会入会申请书》,岐生堂当时的资本额为人民币6650万元(旧币,折合新币6650元),职工22人,而当时敬修堂的资本额为人民币1.81亿元(新币1.81万元),职工14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岐生堂规模不小。1956年,岐生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岐生堂联合制药厂,1965年,联合制药厂改名为广州中药五厂,1979年,广州中药八厂并入中药五厂,1981年,中药五厂改名为广州奇星药厂,1993年,与港资合资组建广州奇星药业有限公司。应该说,奇星药业的前身主要是岐生堂药厂。
1962年的岐生堂联合制药厂,由于商品目录册中缺失了部分资料,因此究竟由哪些店铺药厂构成无法明确,留下来的主要是岐生堂的部分(27种)中药产品。
保滋堂联合制药厂
保滋堂联合制药厂,主要由保滋堂、梁财信、黄中璜、卢畅修、崇佛氏、刘贻斋、集兰堂、广芝馆、善德堂、高伯芗、迁善堂、橘花仙馆、百昌堂、苏南山等店铺药厂组成。保滋堂药店创办于清初广州,创始人为番禺人潘务庵。潘务庵聪明好
学,博览经史,后潜心医学,以医儿科病驰名。康熙八年(1669年),他在广州开办保滋堂,以“保婴丹”最有名。他积多年儿科经验,创出医治小儿高热、痰多、惊厥的验方,所用药材包括珍珠、牛黄、冰片、麝香、琥珀、朱砂、蝉虫、天麻、天竹黄、白僵蚕、全蝎、防风、钩藤、白附子等。保婴丹面世后,由于疗效显著、逐渐畅销,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传说,道光年间,两广总督一位亲人的婴儿突发高烧,时突发惊厥,而且喉咙多痰,经潘氏喂其保婴丹,不一会病婴儿就好了。于是两广总督亲笔题写“养和树德”四字,制成牌匾,送给保滋堂。从此,保滋堂及其保婴丹更广为人知。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保滋堂停业,抗战胜利后复业,解放前夕,保滋堂已仅存一息了。1956年,经社会主义改造,广州的保滋堂与十多家药店合并为保滋堂联合制药厂,后改为广州中药一厂。
保滋堂联合制药厂的成员黄中璜药店,创建于清朝1662年,比保滋堂还早(1669年)。广芝馆、集兰馆、梁财信、刘贻斋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这些药店以个人名字或别名作号,在当时都享有盛名,是有名的老字号。
广州中药一厂的有关资料概括了保滋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情况:
1956年6月1日由保滋堂、祟佛氏等8个私营厂合并组成公私合营保滋联合制药厂,同年7月再并入子记、祥记等5个小厂。
1956年6月由迁善堂、橘花仙馆等7个私营厂合并组成公私合营迁善堂联合制药厂。
1956年由私营马伯良、江伯昭等10问厂组成公私合营马伯良联合制药厂,1964年改名为利群药厂,1966年改名为广州中药四厂。
1961年9月公私合营保滋堂联合制药厂、公私合营迁善堂联合制药厂及地方国营为群磨粉厂三家企业合并成为“保滋堂联合制药厂”。
1965年10月广州医药行业进行了调整,中、西药厂实行分开局级管理,成立了广州中药制药总厂。同时为贯彻当时的破“四旧”,立“四新”的指示,属下企业名称按数字排列,保滋堂联合制药厂则改名为广州中药一厂。
1977年7月,广州中药一厂和广州中药四厂合并,延用“广州中药一厂”的名字。
1988年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广州中药一厂与香港华顺公司合资,成立了同行业中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广州中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由广州中药一厂等11间名优企业组成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以H股上市。1999年后,广州中药一厂吸收合并了广州众胜药厂,并改为公司制,成立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
1962年时,保滋堂联合制药厂共由14家药厂组成,共生产药品81种,其中保滋堂(缺部分)16种,梁财信5种,黄中璜1种,卢畅修2种,崇佛氏6种,刘贻斋2种,集兰堂13种,广芝馆9种,善德堂9种,高伯芗2种,迁善堂9种,橘花仙馆4种,百昌堂2种,苏南山1种。
马百良联合制药厂
马百良联合制药厂,主要由马百良、江伯昭、两仪轩、蛇王福、叶联合、黄体超、奇和堂、梁济时、杨桐竹林、公生、徐宁远等店铺药厂组成。马百良始创于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至今已有一百八十余年历史。祖铺设于广东佛山市,专研制各种古方成药,包括膏、丹、丸、散、茶、油、酒等成药。各种药品皆疗效可靠,为一般人所喜用,最畅销有安宫牛黄丸、清心牛黄丸、人参再造丸、追风苏合丸、乌鸡白凤丸、经期肚痛丸及儿科良药珠珀七厘散、八宝盐蛇散、万应保婴丹、八宝惊风散等,这些药品直到现在仍是为人信赖的药品。1956年,马伯良、江伯昭等组成公私合营马伯良联合制药厂,1964年改名为利群药厂,1966年改名为广州中药四厂,1977年,中药四厂并八广州中药一厂。
1962年的马百良联合制药厂共由11家药厂组成,共生产药品43种,其中马百良23种,江伯昭3种,两仅轩2种,蛇王福3种,叶联合1种,黄体超1种,奇和堂1种,梁济时4种,杨桐竹林3种,公生1种,徐宁远1种。
潘人和联合制药厂
潘人和联合制药厂,主要由潘人和、两仪轩、梁财信、冯了性、梁广济等店铺药厂组成。潘人和创始于清末(1897年)。由于条件所限,没能找到更多关于潘人和的资料。1956年,潘人和、冯了性等中药店铺公私合营,组成潘人和联合制药厂,1965年改名为广州中药八厂,1979年,中药八厂并入中药五厂,1981年,五厂改名为广州奇星药厂。
联合制药厂的成员冯了性也是著名的老字号。冯了性,(1630-1695年)祖籍广东新会,因其父粗通医道和药理,创制了一种医治风湿跌打等病的药酒,称为万应药酒。初为自用,后发现疗效确切,遂于明万历年间将药铺迁到佛山经营。冯了性自幼随父母生活,生性好学,并受虔诚礼佛的父母影响,向往佛学,青年时一度削发,游名山访名医。因在出家期间获赐法号“了性”而得名。冯了性怀济世情怀,潜心多年研究配制而成的药酒,由二十多种药材组成,能驱风除湿,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在治疗风湿骨痛、手足麻木、四肢酸软、腰腿痛、跌打撞伤及积瘀肿痛,效果显著。
1962年的潘人和联合制药厂共由5家药厂组成,共生产药品11种,其中潘人和7种,两仪轩1种,梁财信1种,冯了性1种,梁广济1种。
潘高寿联合制药厂
潘高寿联合制药厂,主要由潘高寿、大同等店铺药厂组成。潘高寿始创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以生产治咳药而驰名。1993年转制为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现主要生产糖浆剂、口服液、
煎膏剂、颗粒)中剂、中药合剂等六大剂型上百个品种,包括治咳药系列、妇、儿用药系列以及治疗肝炎、肾炎、胆囊炎等多种疾病的药物。其中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枇杷膏、治咳川贝枇杷露等深受人民的信赖。
1962年的潘高寿联合制药厂共由2家药厂组成,共生产药品6种,其中潘高寿5种,大同1种。
王老吉联合制药厂
王老吉联合制药厂,主要由王老吉、冯惠农、常炯堂、康寿堂、存仁堂、嘉宝栈、陈燃氏、卢薛昌等店铺药厂组成。凉茶是两广地区的一种由中草药熬制的具有清热去湿等功效的“药茶”。在众多老字号凉茶中,以王老吉最为著名。王老吉凉茶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乳名王吉)创始于清道光年间(1828年)。当时王在广州十三行靖远街开设凉茶铺,经营碗凉茶。凉茶铺附近都是些码头搬运工、黄包车夫以及来往客商,人们头痛身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时,喝上一碗凉茶均能药到病除,王老吉便声名远播。后王老吉制成了纸包装的凉茶以方便携带,这就是最早的王老吉药厂。20世纪50年代初,王老吉凉茶铺分成两支。一支于1956年与其他多家中药厂合并,由于王老吉药厂资产和员工数最多,因而以王老吉命名,称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文革”期间,王老吉药厂改名为广州中药九厂,王老吉凉茶也改名为广东凉茶,1982年中药九厂改名广州羊城药厂,2004年改为今天的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王老吉凉茶颗粒(国药准字)。另一支由王氏家族的后人带到香港。现在的王老吉“三分天下”;在中国大陆,王老吉的品牌归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王老吉品牌为王氏后人所注册:而位于东莞的加多宝则是一家港资公司,经王老吉药业特许,由香港王氏后人提供配方,该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生产、经营王老吉牌罐装凉茶。
1962年的王老吉联合制药厂共有8家药厂组成,共生产药品19种,其中王老吉11种,冯惠农2种,常炯堂1种,康寿堂1种,存仁堂1种,嘉宝栈1种,陈燃氏1种,卢薛昌1种。
李众胜联合制药厂
广州李众胜联合制药厂主要由李众胜、唐人厂、马百行、太和洞、何明性、普生园、蛇王满、广杏林、王鉴堂、生茂泰组成。李众胜堂的创始人李兆基,生于清代光绪年间。李家境清贫,靠卖草药凉茶为生,乐意助人,深得人们的敬重。据传说,李在梦里得到高人给的一个方子,他按药方制成药丸,取名”普济丸”,其药效很灵验。后来,他在街面上开了一个店,号李众胜堂,专营普济丸。李兆基晚年得子,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业,将普济丸更名为保济丸,自此,李众胜堂和保济丸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1962年李众胜联合制药厂共由10家药厂组成,共生产药品25种,其中李众胜7种,唐人厂1种,马百行3种,太和洞2种,何明性1种,普生园1种,蛇王满7种,广杏林1种,王鉴堂1种,生茂泰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