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芳
在我国,社会保障已初具规模,社会保险、社会保护的业务层次有了新的进展。与此同时,商业保险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人体会到,商业保险作为必要补充形式已存在于社会保障体系当中。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自我保障的要求逐步提高,这也吸引着国内外的商业保险公司争相在中国开展保险事业,争取中国这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保监会数据显示,2008年1-8月,寿险公司保费收入4916.87亿元,同比增长66.5%;保费增速与前7个月的66.7%相比基本持平,仍处于高位增速状态。商业保险逐渐深入中国的家庭,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社会保障需要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共同来完善
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是在社会劳动者面临生、老、病、死等诸方面困难时向其提供帮助,尽可能实现“孤老有所养,伤病有所医”,因此,其本质是一种社会福利事业。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集中了全社会成员的一部分财力,对需要帮助的另一部分社会成员提供帮助,共济性强,也大大增强了劳动者个人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从而增加了社会稳定性。尤其,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单独面对风险(甚至是生存风险),是难以抵御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发挥其对社会成员提供保障生产和保证生活的两种功能,从而起到了社会稳定机制作用。
社会保险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保障。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虽然仅仅是基本的保障,但对于被保障的人来说,却又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权利。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补充,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商业保险的实施属于纯粹的商业行为,商业保险的赔款与被保险人所交纳的保费成正比。商业保险的被保险人交的保费越多,其所享受的保险金额也就越多,享有的保障程度越高;保险供需双方通过自愿平等协商缔结合同关系,保险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对等的。商业保险体现的是合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二、社会保险不能作为单一的保险成为社会保障的主要推动力量
社会保障的来源很大部分来自于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我国现今仅通过法律手段来强制推行,社会保险个人负担多少费用与其享受的待遇没有直接的联系,缺乏自愿性。加上没有统一健全的跨所有制的法律和条款来规范社会保险资金的足额征收。因此,企业和个人拖缴社会保险状况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保险资金的正常筹集,使社会保险资金收不抵支。社会保险在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上,政府承担最后责任和风险。循环作用下受影响的不仅是政府,还有需要扶持的百姓。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覆盖全体公民。但由于社会保险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而设计的,仅在国有企业、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社会团体专职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强制性展开,占总人口很大比例的农民,以及处于城乡接合部的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农民工,他们的社会保险因为工作的流动性太强而保障制度难以确定。即使在城市,社会保障也是有明显界限的:从所有制看,国有单位职工已被全覆盖,在其他体制类型的企业中,还有很多从业人员至今仍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备条件。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不能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成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课题、新任务。像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能否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每年增加200万人,养老金支出有较大缺口。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对于独生子女所承担责任负担,也是不容小觑的。而这些问题全部依靠社会保险来完成是不可能的。
三、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现实及长远意义
(一)商业保险从社会保险的局限性中寻找突破
当社会保险由于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的限制,只能满足广大劳动者群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时,对于具有较强经济支付能力的人来说,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可满足额外的风险保障需求。而商业保险的灵活运用使其比社会保险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保障对象方面。社会保险在理论上是针对广大劳动者群体的,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制约,其保障范围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商业保险是一“任意”的民事合同关系,任何人只要符合基本的商业承保条件,具有保费支付能力,都可以成为商业保险的保障对象。
投资盈利方面。商业保险遵循商业利益原则推出险种,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针对市场的风险保障需求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商业险种,如一些储蓄投资保险,家庭计划投资保险,子女教育保险,分红返利型保险等,具有保险和投资双重功能。
保障能力方面。社会养老保险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即每年底对养老基金进行一次结算,当年所缴养老险可以支付需要支出的部分,有余额再滚动到下一年基金账户中。但社会保险基金供给能力差,保障能力不能随时根据物价水平的上涨、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而相应进行调节。在过去几年里,养老保险基金的名义收益率为2.18%,但加权通货膨胀率却为2.22%,实际上,养老保险基金是在贬值和收缩。在2007年底,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出现了很大缺口,已经不能满足收支平衡。但商业养老险则不同,它是以账户现金价值余额的形式提供返还的,账户中要有余额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支付情况。
社会保障要从单一主体提供向多元主体提供过渡,从国家包揽社会福利转变为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尤其是鼓励、扩大商业保险,部分取代国家保险,减轻国家的负担。而政府也应监督商业保险的运作,保证人民的利益。
(二)商业保险是推动社会保障的力量、增强社会保障的实力
随着社会保险改革方案在全国紧锣密鼓的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覆盖面已深入至盲点人群中。但社会保险只能提供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保障给投保群体,还不能满足投保人对于保障的需求,而商业保险可以加强对投保群体的保障力度。
从养老保险的角度,以一个刚毕业就业的广州大学生每月缴交社会保险为例,观察社会保险对于社会、个人的保障情况,见下表。
表中为其缴交社会保险的比例,除个人缴纳部分,其它将归入社会统筹。该大学生退休后拿到的工资有两部分:①个人部分:个人账户÷{(退休时的国家平均寿命一退休的年龄1×12)};②基础部分:(退休时当地上半年度平均工资+个人所交年度的平均工资)÷2×交社保的年份÷100。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退休后的月领养老金。到该大学生退休时可以
拿到每月大概几百元的退休金,可以说是仅维持简单的日常生活而已。因此,如果想退休时更有保障,生活水平更好,就需要用商业保险来补足。
再从医疗保险的角度来看,社保中的医保是保而不包的。生病住院并不能全额报销,有起付线、有共付段,有封顶线和重疾病支付比例以及用药和检查支付范围。以广州市平均一次住院费1万元举例,假设这1万元都是医保保障的范围,1万元的花费就需要自付3600元,36%的比例,而且这1万元还必须是医保范围内的,否则自付比例就会更高。如果是重大疾病,自付的比例更是高得惊人。针对这些问题,商业保险公司早已推出了医疗保险类型,医疗费用包括门诊费、住院费和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等方面,还为不同的人定制相应的计划,在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与社会保险结合发挥商业保险的效能,增强社会保障的实力。
四、商业保险增强了保险事业的多元化与覆盖面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基本养老和医疗这种单一层次的保险保障,而商业保险已向企业补充养老、医疗和个人储蓄性、意外补偿等多元化、多方位、多功能保险,子女教育、退休计划、健康保障、财富管理等项目应有尽有。如友邦保险公司的《意外及疾病医疗保险》针对意外情况发生而订制的,提供因意外受伤的医疗保险,多为企业出差次数较多的业务员所选择;而《守护神》则是针对20种重疾(癌症、中风、急性心肌梗塞等)的保险。近年来保险公司又推出了分红型保险等新险种。如金盛保险公司的投资连接保险,保险投资两不误。又如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附加提前给付重疾保险,就是在遇到所保的重疾时可以申请提前给付保险金,以解燃眉之急。
随着商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保险业的队伍也日益强壮,从原先只有仅仅的几千人,到现在的200多万人,可见商业保险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解决了相当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商业保险业为保险事业提供了管理人员,对整个保险业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五、以科学管理手段发展商业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保险监管力度的加大,我国商业保险的风险将逐步暴露出来。出于对风险控制和长远利益的考虑,各保险企业将适时把业务的重点从量的扩张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停办一些不能产生效益或影响公司效益的规模性业务,加强对保险业的管理。代理人、经纪人和评估人等市场中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保险监管日益成熟,保险市场竞争,将由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服务优劣和企业形象好坏将主导竞争潮流。由营业性质决定,各保险公司将不再把保费规模视为头等地位,而取而代之以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我国保险业20余年的实践经验,加上网络化管理,为各家保险公司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广阔天地。提高保险代理人素质,改善保险服务的质量,以及保险公司加强推出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都成为保险公司提高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手段。规范的市场,是公平竞争的前提,保险监管机构应依法制止市场违规行为,使保险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它是减轻政府社会保障压力、稳定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因此,发展商业保险,扩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保持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