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2009-03-19 05:38长子中
北方经济 2009年3期
关键词:劳动力人力资源农民

长子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实行科学种田的新型农民,使他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成为直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和推动力,其关键是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这不仅体现了“人才强国”与“科技兴农”的重要依存关系,而且关系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基础和社会稳定。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质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范围内,人口总体上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综合。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提高人的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所以有必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实质是投入资金作用于农村人力资源,以改善原有资源禀赋,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形成具有更大潜力的人力资本。以期得到更高回报,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的过程。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可以通过普及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来实现。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

一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作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者,其素质的提高、知识化过程将决定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关键依赖于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需要懂技术、经济、管理等较高素质的新农民,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依赖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

二是生活宽裕的需要。生活宽裕的前提是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人力资源开发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附加值高的实践活动,具有收益递增性特点。舒尔茨指出,土地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才是决定贫富的关键。当前农民收入源于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前者需要农民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条件下,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吸纳更多的先进技术以稳步增加农业收入;后者同样需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以适应非农生产的需要,从而获取更多的非农业收入。同时农民素质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才能被农民真正掌握,才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增长由原来的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转移到依赖科技开发上来。并能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是乡风文民、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需要。农民的素质决定着农民的社会行为,必须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才能逐步加强: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当家作主的观念才能强化;团结互助、助人为乐、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切实改变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形成现代社会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实现基层民主管理,通过“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三、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一是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人力资本存量低。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见表1),科技素养差,大量的青壮年农民都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制约着新农村战略的实施。有关资料显示,荷兰每年有20%的农民进入各类职业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德国54%的农村劳动力在高中毕业后接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教育。2005年。我国乡村从业人员48793万人,受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农村劳动力的9.1%。由于文化素质低,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少,农业粗放经营现象非常严重,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提供的最新资料表明,截止到目前,我国县乡两级拥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共90.7万人,其中乡级拥有59.6万人县级拥有31.1万人,相对于9亿农民,人均拥有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发达国家是30‰~40‰。这样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二是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差,交通、通讯、医疗、文化等基础生活设施较差,严重影响了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比如各类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量流失,大学生尤其是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也不愿到农村工作。虽然近几年各地都采取不同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和文化知识培训,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打工的相对收益较高,当前,大量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见表二),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报告显示:目前留守的农村劳动力多是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口结构老化、缺乏技术的人员。人才大量流失,科学创新能力薄弱,从而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失衡。从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劳动力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看,当前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明显失衡,表现为:普通人力资源比重过大;技能型人力资源短缺;经营型、创新型人力资源稀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来自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未来农业发展对拥有技术或经营才能的高级人才需求旺盛,而在农村这类人才十分稀缺,供给严重不足;与此相反,既无知识,又无技能,仅可以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却供给过剩,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失衡,既制约着农业生产对新要素的需求,也给农业现代化进程带来了较大压力。

四是农村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农村人力资源过度集中于第一产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相对较少。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1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3.6%。第二,地区分布不合理。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大体呈现出“西多东少”的格局:而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则呈现出“东多西少”的格局。这也间接地证明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地区文化程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状况。这种人才分布状况,与促进我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五是农村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能力差。我国农村劳动者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

农经济的影响,现代经营和管理的知识缺乏,表现在:不懂市场的运行规律,市场意识淡薄、经营管理意识差、竞争观念不强,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弱,组织、协调能力较差。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弱的这种状况大大阻碍了农村劳动者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虽然我国已发布过《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关系,总是重物质资本投入而轻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农民的素质、挖掘农民的内在潜能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缺乏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研究。

二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网络不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一整套计划和组织体系,还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法律化,对农民的培训随机性很大,直接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一些地方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定位不准确。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工作无从着手。_些地方的党委、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放在应有位置,年初无计划,年终无考核,政府调控处于“空挡”状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仍处在较低层次。一些地方政府即使实施了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流于形式。同时真正的科教网络没有建立起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到生产第一线,长期坚持从事农村成人再教育、技术更新培训的人很少,乡镇农技站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是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投入不足。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教育的供给与农村的实际需要脱钩。农民教育投入多元化尚未形成。在教育投入上,“重城市、轻农村,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普遍存在,农村教育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而地方政府财政的相对匮乏,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县市,形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与实际开发能力偏低的反差。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管理落后,学科设置与教学需求脱节。

四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不少制度障碍。当前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农民工受到歧视性制度和政策的不公平待遇,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分配制度等等都对农民不利,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待时日。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特别是在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都不适应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需要。

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思路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高效和优化发展。应当从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水平的实际状况出发,坚持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路子。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使人力资源开发有序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政府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替代的。各级政府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领导机构,并配备专职精干人员,成立人才服务中心,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此外,各级政府要转变资源观念。从传统的重自然资源、轻人力资源的思维误区中走出,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思维入手,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观。

二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氛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农民思想观念状况决定着农村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关键要教育引导农民提高自身意识,积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扩大自身择业的范围和机会。农民必须树立和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转变自给自足、不求创新的生产观念,主动投资于科技和教育,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养,逐步树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意识。同时要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各方联动。在农村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吸引、留住优秀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三是要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性。以人为本人才观核心内容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尊重人的本质,人是主体也是目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针对人自身的工作,更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要克服“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实现价值创造主体与价值享受主体的统一。

四是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巨大的物质投入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与之结合,是不能发挥其最大、最优经济效益的。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农村职业教育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教育的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要拓宽培训阵地。农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成人学校等是目前培训农民的主要阵地,在普及农业知识、推广农业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巩固老阵地、开辟新阵地,以阵地建设保证农民培训工作。二要创新培训方式。积极创新思路,立足于让农民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多样地进行培训,让广大农民更直接、更感性地学习到新知识、新技能。三要丰富培训内容。把重点放在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全民创业等方面,尤其要加大“一技一训”、“一业一训”的培训,不断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此外还应加大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是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力度。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改造传统农业是投资问题,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本投资”。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力度,尤其要向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要建立就业资金投入机制,积极调整各级财政支出结构,强化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使得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优先发展。三要完善教育投资体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尤其是坚决实行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的政策,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可以为农业人才力量的厚积薄发奠定基础。四要积极鼓励农民、动员社会一切力量联合办学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尤其要鼓励和引导私人资本进行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其关键在于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如契约制)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收益。五要对于特别困难而又无其他资金来源的农民,政府应当全

额资助培训。

六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最优配置。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一要坚持以市场配置人才为原则。积极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逐步形成以市、县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依托,以乡镇人才服务站和劳动力服务站为网点,辐射广大农村、贯通城乡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允许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以市场为中介,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农村人力资源流动中变户口管理为身份证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市场化。二要规范农村人才市场,在农村建立起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人才市场和门类齐全的人才库,定期向乡村发布人才信息,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搞好信息服务,不断开发农村人才网络,给农村在调剂人才余缺、输送农业急需人才以及培训等方面提供有效帮助。三要加大对农村人才市场的调控力度,各级政府有计划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交流活动,扎实推进地区间的人才开发和协作,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四要利用外出打工者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掌握一技之长等特点,引导他们回家乡发展,既把城市文明带回农村,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利用其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七是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督察机构,依法监督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质量问题和不规范行为问题。同时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列入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目标。加大考核力度。

八是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村难以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即使农村自己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也大量流失。因此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于各类中高级人才,可以采取灵活的人才策略,如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政策等。定期到农村去指导工作,也可以签定中短期合同等。总之,就是提供优惠政策和宽松环境,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让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同时要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和发现农村中的优秀人才,建立起人才奖励机制,完善对农村经营大户和农业企业的保护制度。

九是创新农业院校毕业生通往农村的就业体制,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是农村科技人员来源的主要途径。目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渠道不畅。由于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农村经济、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个人发展机会相对较少,许多大学生不愿留在农村。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制度等相关的改革。通过制定和扶持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把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落实到农村就业作为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的目标。不仅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也要鼓励城市大学生“上山下乡”,通过以点带面的“传、帮、带”来不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为农村培养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力人力资源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饸饹面“贷”富农民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