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的同一性

2009-03-19 05:39
探索 2009年1期
关键词:制造者载体命题

陈 涛

摘要:关于“真”的理论有很多,本文目的是阐述“真”的同一性理论的内容,以及一些学者对于“真”的同一性理论的批判,进而分析“真”的同一性理论的不合理。

关键词:“真”的同一性理论;“真”的符合论

中图分类号:B8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1—0190—03

对“真”的同一性理论(the identity theory oftruth)最简单最普遍的论述是:作为真的载体——命题为真时,就存在一个作为真的制造者的事实,并且命题和事实是同一的。命题和事实是同一的关系而不是符合的关系,这里,“同一”(identity)的涵义和“一致”(correspondence)相似。命题和事实是同一的,也就是说命题所陈述的内容就是事实所呈现的状况或者命题所说的内容恰恰就是事实是其所是的状态。即命题的真是在于它与事实的同一,这就是“真”的同一性理论。

这个理论可与“真”的符合论(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相比较来理解。“真”的符合论的基本观点是,如果一个命题符合于事实,这个命题便是真的,否则便是假的;它所强调的是考察命题与事物在世界上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现代,也有许多哲学家持有此观点,其中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尤为著名。罗素在上世纪前三十年内,侧重于从逻辑原子理论的角度论证符合论,三十年代后侧重于从信念角度来论证符合论。前期,他认为命题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或“同构关系”。这种关系的成立决定了命题的真。这里的“事实”不是世界上一个简单的事物,而是指某物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物具有某种关系。后期,他认为真是一个信念与这个信念之外的一件或多件事实之间的某种关系。信念指一个人相信某件事是如此这般的。而维特根斯坦则认为:如果是一个基本命题,那么使其为真所需要的条件就是这个命题的图像形式应当与它所表示的事态的形式相同。复合命题的情形直接取决于基本命题的情形,因为一分子命题的真或假取决于构成这个分子命题的基本命题的真或假。这里真的本质在于命题和事实之间有一种形式的一致性。虽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有不同之处,但二者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认为命题的真不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其他命题相一致,而取决于它是否与外部世界相符合。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真”的同一性理论还是“真”的符合论强调的都是命题——真的载体与事实即客观世界——真的制造者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区别是:前者认为命题和事实是同一的关系;后者认为命题和事实是符合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真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符合论强调命题的真是在于它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这个基本论点是正确的。而我们认为“真”的同一性理论具有不合理性,我们将从该理论的产生的背景和所面临的指责来分析“真”的同一性理论的不合理性。

一、背景

“真”的同一性理论的产生来自两方面的动力:一个动力是人们希望人类思想和客观世界之间没有鸿沟,也就是我们的思想为真的时候,事实情况就是我们所思所想的那样。我们思想反映的内容是客观世界所呈现,本来应该呈现的那样。另一个动力是对符合论的不满意。符合论面对种种无法回避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弗雷格认为:“如果相符合的两事物相符合并且它们恰恰不是不同的事物……那么符合论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如果一个事物也是一个思想,那么比较一个事物和一个思想仅仅是可能的。而且,如果前者恰好与后者相符合,那么它们会吻合。当他们把‘真定义为思想和现实的事物相符合时,这根本不是人们想要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现实和思想是有区别的。因而根本不可能存在完全符合,没有真正的‘真。因此根本没有事情是真的,只有一半是真的,也不是‘真,‘真不允许多一点或少一点。”弗雷格认为,“真”是不能定义的,如果以“如果一个概念与现实一致,那么它是真的”这种说法来定义“真”,则什么也不会得到,因为这必须在一种给定的条件下确定表象和现实是否一致,即确定表象和现实一致是否为真的,这要就预先假定了定义项本身。他认为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定义项本身。因此,“真”显然是基本的和简单的东西,以致不可能再还原为简单的东西。弗雷格正是用循环定义来反对符合论,此举非常有效。但由于弗雷格在他的逻辑哲学中将同一性理论形式化,这给一些哲学家以启示,因此他们认为“真”的同一性理论是可行的。

我们将通过对于“真”的同一性理论的两个指责来看以下两个问题:(1)这些指责是否成立;(2)从这些指责中能否看到同一性理论的不合理性。

二、对于“真”的同一性理论的两个指责

“真”的同一性理论明显脱离了课本中关于真的讨论,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不正确的理论,并且提出两个反对意见:一是认为它显然是不合理的;二是认为没有人曾经证明过它。

关于“真”的同一性理论的指责是合理的吗?认为“真”的同一性理论是不合理的学者认为真的载体是语句,真的制造者是非语句的事实。但是,这对于那些持有一种形而上学观点的学者来说是可利用的,他们认为可以使真的载体和真的制造者更相似。他们将语句界定在判断范围内。为了便于表述,我们从现在开始将用“判断”和“事实”这两个词分别代替“真的载体”和“真的制造者”。真的载体和真的制造者更相似不外乎有两种情况:判断更加相似于事实;事实更相似于判断。

第一种情况:判断更加相似于事实。

一些哲学家一直试图使判断更加相似于事实。反对观念论赞同实在论的罗素,曾在某个阶段采用一种“判断”的观点,在这一观点中,他没有把判断作为思想和客观世界的中介,相反,他认为构成判断的部分正是判断所陈述的事物。这种对判断的态度,包含一种实在论的思想,为同一性理论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正因为真的和假的判断都同样地由现实的事物构成,真的判断不会因为和现实是相同一的而与假的判断相区别,因为假的判断也可能与现实是同一的。如果“真”的同一性理论不可避免地与假的同一性理论同时存在,那么这样的理论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一个人在那里寻找“真”的同一性理论,他发现的不是“真”的同一性理论而是判断的同一性理论。

第二种情况:事实更相似于判断。

显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观念论者。他们认为实体是可以经验的。他们认为应该是事实更相似于判断。众所周知,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怎样才能使事实更相似于判断呢?让我们来看一下,观念论者是怎样为这种观点辩护的。我们将以布拉德雷的理论为例来讨论。为什么要以布拉德雷为代表?首先,他是观念论者;其次他曾旗帜鲜明地采纳了“真”的同一性理论;最

后,也是最重要一点,他认为“真”的同一性理论能够解决他在符合论中遇到的困难,而且它是唯一可能解决这个困难的理论。他得出这个结论的方法值得详细地阐述。因为这一方法表明了他怎样避免“真”的同一性理论与假的同一性理论同时存在而导致“真”的同一性理论无意义的困难。

在布拉德雷哲学体系中有一个关键理论即“内在关系说”,这也是布拉德雷真的理论的理论基础。什么是“内在关系说”呢?布拉德雷认为“(1)一个单纯的外在关系没有任何意义或存在,因为一个关系必须(至少在某一程度上)限制它的项。(2)关系蕴涵着它们在其中的一个统一体,离开统一体它们没有任何意义或存在。(3)在诸多方法(项和关系两者)都是单一实在的属性,实在在于它们之中,没有实在它们就是虚无”。因此,他认为符合论中的事实存在作为实在和彼此不依赖的存在物是不可证实的。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论述那样,在符合论中构成判断的各部分与客观世界部分相符。而这种关系,布拉德雷认为是单纯的外在关系,这种外在关系没有任何意义或存在。布拉德雷又进一步分析了原因。他认为它们的互不依赖是不合理推断,这个不合理的推断是根据与我们思想发生作用的一部分客观世界而形成的。由于这个推断本身就是不合理不全面的,因而使人产生误解,认为一个判断通过符合一部分客观世界就能够被认为是真的。布拉德雷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比如“馅饼在炉子上”,这也许会是真的,但可能由于疏忽使馅饼从盘子中滑落下来或从炉子上滑下来,这也可以使人误解“馅饼在炉子上”是真的,布拉德雷反对这种抽象。他认为至多有一个判断是真的,他确信那个判断把现实压缩在它的全部陈述中。他认为假是一个不充分的判断,是整个现实的分抽象。这样,他是允许“真”的同一性与假的同一性同时存在,他认为实在不是在真之外,真与实在的同一必须看成必要和基本的。布拉德雷所认为的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永远也不能达到的。因而他认为真是有层次或等级的,如果一个判断与整个实在相距最远,那么它是最低层次的真。尽管结论是所有的一般的判断会受到假或多或少的影响,但他仍为假的判断留一些余地,这与他认为真不可能永不出错有关。

对于布拉德雷来说,至多有一个判断是最充分真的,它的真是在于它和实在是同一,即真在实在之中,实在也在真之中,是与整个实在同一,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描述实在的,但它不是在心理上被分解为若干个虚假的片断。正是由于这个判断仍然是一个描述,这将使它受到假的影响。这样就与前面所说的最充分的真、真与实在是同一的观点相矛盾了。如果布拉德雷的理论被看成是反对抽象和符合论的最极端的表现,那么这个想法就和弗雷格是相同的:正因为在判断和实在之间是符合关系,而不是同一,判断一定区别于实在,而这种区别无论达到什么程度都会使人曲解判断因而使判断成为假,因此为了不使这种区别曲解判断而使判断为假,就认为判断和实在是同一关系,而不是符合关系。

显然这种论证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因此有人认为布拉德雷关于“真”的同一性理论具有误导性。因为事实上它是消除式理论:当达到完全真时,判断消失了,只剩下实在。最重要的是他关于“真”的同一性理论的证明是令人质疑的。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真”的同一性理论的两个指责都是成立的,第一,它是不合理的。如果这是合理的,那么它是判断的同一而不是真的同一。第二,关于“真”的同一性理论的证明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令人质疑的。对于第一点,有人试图建立一个中立的形而上学理论。他们认为真的载体是思想的内容,而事实仅仅是真的思想而不是在符合论中被想象出来的某类事物,这显然是从弗雷格那里得到的灵感和启示,后来塔尔斯基创立了语义学真的理论。他们认为“真”的同一性不是被想象为一种表面上依赖思想的判断和独立于思想的事实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论宣称不会因为相伴而来的假的同一性而失去作用。即使如此,他们仍然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真的判断和假的判断同时存在。要战胜这一困难就主张我们适当地降低我们关于哲学的期望。

关于第二点,我们很难发现没有争议的同一性理论。关于同一性理论,众说不一。而同一性理论正是“真”的同一性理论的核心,因此有很多哲学家正努力探讨同一性理论。但至今未将同一性理论弄清楚。有人认为在我们的思想和事实之间没有实体。但作为我们思想表达形式的判断和事实之间的关系怎样?是同一,还是符合?如果是同一关系,那么同一性理论至今还是有争议的;如果是符合论,似乎还带有疑问。但哪一个更合理,更易于理解?我们认为同一关系和符合关系很相似。首先,二者都是关于关系的;其次两者都强调一致性。在英译词典中identity和correspondence的汉语意思都有一致的意思。但在英语中identity是用the sameness或(state)of exact likeness来解释的;而correspondence则是用agreement或similarity来解释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关系和符合关系还是有区别的。两者区别在于“度”上。一般地,同一性理论认为:对于每一性质P,如果事物x具有性质P当且仅当事物Y具有性质P,那么事物x和Y是同一的。根据什么确定是否同一?是性质、关系还是其他?至今没有确定唯一的标准。“真”的同一性理论认为真的载体与真的制造者是同一的,根据什么?无论根据什么都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同一。而符合论,比如一个判断,“雪是白的”,只要去看看雪是否是白的,就可断定真假,或像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结构和客观世界结构或二者的形式符合一致,那么该命题就是真的,否则为假。这似乎更容易让人接受,更具有合理性。

人类希望自己的思想与客观世界之间没有中介物,希望思想和事实同一,这种希望没错,正因为有希望、目标,才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但这希望永远是“希望”。“真”的同一性理论是这希望的结果。如果可能,那只能是形式上的,形而上学的。

责任编辑:陈剑

猜你喜欢
制造者载体命题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搞笑事件满天飞,就数你们最给力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文字场景、现实气场和精神效果的“制造者”
洪水制造者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关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