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收支角度解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2009-03-18 09:56
理论导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国际收支外汇储备转变

张 杨

[摘要]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所表现的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实际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透视中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和结构,可以更加深刻地看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战略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中国;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经济发展战略;转变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1-0025-03

GDP两位数左右的增速、巨额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连年顺差,作为一个曾经饱受资金短缺困扰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经济发展基本面使我们倍感惊喜。这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然而经过三十年的长足发展,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以及由此引发的基础货币的扩张,通货膨胀的压力,能源的紧张、环境的破坏,使我们开始警醒。更为重要的是,国际收支“双顺差”所表现的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实际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中国储蓄大于投资的经济问题,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更使我们开始思考。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我们依然沿用原有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如何?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际收支交易规模快速增长,1990年以来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除1992、1993、1998年外),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从国际收支流量结构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收支交易规模显著放大,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额1985年为1044亿美元,到2006年上升为3.33万亿美元,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27%。2007年1~6月的国际收支交易总额为2.22万亿美元。其中,1990年前,我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主要来自贸易账户和其他投资账户。1990年,特别是1996年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后,贸易账户流量继续增长,服务、收益、直接投资、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账户的流量大幅度增长。

从国际收支差额结构来看,1985年到1989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金融项目顺差。1990年到2007年,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均表现为顺差,即国际收支“双顺差”(个别年份除外)。

1985年到1989年的经常项目逆差,主要是由货物项下逆差所致。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货物的出口小于进口。服务项下顺差(除1989年外),但其交易规模较小。从全球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服务贸易规模较小,中国的服务贸易更是微乎其微。收益项下顺差和逆差均有呈现,经常转移项下顺差。因此,货物项下的逆差直接表现为这一时期经常项目的逆差。

1990年到2007年的经常项目表现为顺差(1993年除外),主要是货物项下已由逆差转为顺差(1993年除外),货物的出口大于进口,而且货物贸易增长迅速,出口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货物贸易顺差91亿美元,1997年顺差额接近500亿美元,2006年顺差额已达到2177亿美元。服务项下逆差(1990、1991、1994年除外),而且逆差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主要是运输、通讯、建筑、保险服务、金融、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方面逆差。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项目占服务贸易一半以上,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等占比很小。收益项下大部分年头表现为逆差,且逆差额增加巨大,1993年逆差12.84亿美元,2001年达到192亿美元,随后逐渐减少,从2005年开始收益项下转为顺差。经常转移项下顺差。由于贸易规模巨大,服务和收益账户的逆差不足以影响经常项目的顺差结果。

资本金融项目保持顺差(1992、1998年除外),主要是由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持续增加,使得直接投资账户顺差,并且顺差额不断加大。1985年直接投资账户顺差10.3亿美元,1993年为231.2亿美元,1994年为317.9亿美元,1997年为416.7亿美元,2004年为531.3亿美元,2005年678.2亿美元,2006年略有下降,为602.7亿美元。其中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数额巨大,我国在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有逐步增大趋势。

中国外汇储备不断激增,2006年首次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7年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二、中国国际收支现状存在的问题

形成中国国际收支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政策稳定有效,劳动力成本较低,市场巨大,产业基础扎实,产业体系较为健全。同期恰逢全球经济蓬勃发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使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可以说,国际收支顺差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果,是我们精心布局,苦心经营的结果。因此,国际收支顺差没有错,问题在于形成顺差的我国经济结构需要调整,指导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转变,否则中国的经济发展难以持续。

1.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货物贸易顺差,其中一大部分来自加工贸易,且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这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这部分加工贸易的商品往往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附加值低,消耗国内较多的资源,甚至带来环境的污染,而我们在生产中获得的利润是低廉的。有资料显示,中国制造的芭比娃娃单价20美元,但中国只能获得35美分。著名的ipod产品,一般零售价299美元,苹果公司利润是137.5美元,而代工企业仅获得8美元的利润。正是处于生产链的低端,中国又有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因此,工资水平持续低迷,使中国人民在经济的高增长中分享的收益偏低。由于开放政策和地理优势,使得外资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内地长期以来只能通过提供劳动力分享开放的利益。使内地分享的利益有限,发展较慢。虽然一般贸易近几年来增长速度超过加工贸易,制造业、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发展迅猛,但一定程度造成中国对自然资源、基础金属资源、石油能源的需求不断高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同时,能源有效利用率较低,我国资源使用与CDP的投放比例为:消耗30%~40%的资源生产不到5%的GDP;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世界十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七个。而中国的资源价格过低造成资源利用者没有动力更新节能降耗的设备。因此,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即使其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在我们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也要拒绝,并且要积极研发有自己创新能力的高效技术。

2.经常项目的服务贸易逆差。中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项目,对货物的依赖性较强。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过于集中。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力不强。

一国经济的发达程度和服务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中国服务贸易的逆差充分说明中国只是一个贸易大国,要想发展为贸易强国,经济结构必须调整,服务贸易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趋势。

3.经常项目大量顺差的存在还揭示了中国内部经济的不平衡,即储蓄大于投资。根据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公式:储蓄一投资=出口一进口(S-I=X-M),储蓄缺口由出口的外汇缺口来平衡,必然带来经常项目顺差。这正与中周的现实相符,中国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对外依赖太大,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达67%,使中国经济过多的置于世界经济之中,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世界生产资源价格的上涨、贸易摩擦的加剧,我们遭受外部经济冲击的风险加大。另一方面产生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使中国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大增。

4.国际收支的资本金融项目长期顺差,主要来源于直接投资项下的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我们仍用S-I=X-M公式分析,既然储蓄大于投资,说明中国有发展经济的资本,那么中国在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之后,依然从政策上、从发展经济的战略上鼓励引进外资的理由何在呢?我们发现中国和美国都是长期保持了资本金融项目的顺差,所不同的是,美国是间接投资而中国是直接投资。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造成中国经济的沉重负债,而且还使中国面临外资集中外流可能产生的风险。同时我们还在政策上给外资以不同于国内企业的优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内企业发展的“挤出”。特别是民营企业,缺乏政策扶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使中国的产业升级、进一步走出国门、从而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困难重重。

5.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形成了中国连年剧增的外汇储备,过多的外汇储备使中国的持有成本大增,甚至难以承受。中国的银行结售汇制度造成外汇占款巨大和流动性过剩,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虽然人民币升值长期看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但人民币升值一定要是渐进性的,否则对中国出口企业不利。要给这些企业调整和升级的时间,来消化和利用升值的好处。

巨额外汇储备如何管理也成为一个金融难题,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资产形式持有。中美两国都是资本金融项目顺差,与中国不同,美国在经常项目下是逆差。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由其金融项目的顺差来弥补。而中国将其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在美国资本市场购买美国国债为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融资,使得美国失衡的经济得以正常运行。并且使我们的经济成果置于美国的资本市场,中国成为了债权国,而美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当债务国的货币不断贬值,其债务在减少,而债权国的资产不断缩水。这就是现状,也是美国希望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之一。

6.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中国到底是资本宽裕还是资本短缺?中国一方面鼓励引进外资,一定程度挤占国内资本空间,使他们在中国获得高额回报。另一方面,又将过剩的资本借给美国人融资,相应获得较低的利息收益。美国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作报告时指出,中国每年新增外汇储备中有60%~70%用于购买美元资产,大约每年购入最少1200亿美元的美元资产。此外,作为一个低成本且品质不断提高的商品生产国,中国“补贴”给美国家庭大量的物美价廉的商品。

对上述诸多问题的分析,充分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即应放弃三十年前制定的、在当时经济条件下完全正确的经济发展的战略,重新研究新的经济形势,建立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三、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言

中国应该制定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从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退出。从全国角度说,有效的措施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行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事业的改革。中国大部分人口为农村人口,农村的贫穷落后,是中国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是以内需为主经济发展方式能否成功实行、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转变。但是,中国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在经济战略转变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因地制宜。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但实际操作不能“一刀切”,而要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分别实施。对于东部地区面临的是产业升级问题。西部地区则主要是进一步发展。西部应该承接东部产业链的低端产业,好处在于:第一,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劳动力越来越不愿意异地打工,即东部地区出现“民工荒”。西部地区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使这些劳动力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既发展了西部经济,又解决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第二,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的低端产业,可以避免出口市场被其他国家所占领。第三,东西部地区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出口导向型转向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当然,在承接东部产业时要加以甄别。

2.在引进外资方面要改变出口导向型发展中的诸多优惠政策,对内外资实行国民待遇,特别要摒弃以引进外资量作为考查政府政绩的标准。同时,在东西部地区又要有所区别,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发展依然需要引进外商投资,随着外资引进的有观念、制度环境、科技和人才、管理经验、营销技术等软资源,这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这些方面的不足正是西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由于我国引进外资优惠政策的改变,使得外资被“挤出”中国,转而投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以内需为主经济发展方式的建立,关键在于提高落后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一方面西部地区在传统制造业、军工和高科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基础,但近年来的发展逐渐衰落。借鉴东部产业集群效应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西部地区应该进行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应该加强基础管网建设。西部基础交通设施较差,增加物流成本,信息的搜寻传递成本较高,西部地区应该采用多种方式与东部的民间资本合作,比如外贸中的BOT模式。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积极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发展越快。要给民营经济以较好较宽松的经营环境,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将政府从政策提供型转变为市场服务型,减少发展经济的制度成本。加强立法和价格体制等一系列改革的进一步推行,建立全国良性微观经济运行环境,减少交易成本,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国际收支外汇储备转变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国际收支分析
201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31399亿美元
黄金和外汇储备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