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志华
[摘要]邓小平关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论断,一方面说明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仍然很多,因为发展往往与问题相伴随;另一方面表达了邓小平的一种提醒、一种准备、一种反思。针对发展起来以后所存在的客观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客观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的把握能力,把问题变成好事,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邓小平;发展起来以后;问题;启示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1-0012-03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也是如今中国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一个道理。然而,人们对1993年邓小平同其弟邓垦在谈话中提出的,“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论断还较为陌生。值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在歌颂成绩、总结经验之时,重温邓小平关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著名论断,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发和正确的行动指导。
一、发展往往与问题相伴随
通常来说,发展起来问题就应该比不发展时少,因为发展了,有些问题就解决了,问题只会越来越少。但为什么我们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目标明确,切实可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为何不比不发展时少呢?
1.发展的选择是造成新问题的根源。发展是有选择的,任何发展之所以能起步,必须执其一端,余者多不能兼顾,发展后再返回头弥补。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性的,在改革开放路径上,采取了先易后难的路径;在改革开放顺序上,采取了先经济后社会政治其他领域的策略。这种渐进式改革大大降低了由改革带来的风险成本,使得经济社会发展起来比较容易,因为它避开了一些重大问题。但同时,它也是造成新问题的根源。如果说,不发展时,经济政治社会是协调的,那么,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政治社会,必然打破了它们之间l的矛盾均衡,造成了新的冲突,成为问题的根源。邓小平在1986年就说过:“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可是到他逝世之前,政治体制改革仍然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导致了国有企业亏损问题、严重隐性金融危机问题等等。有人说,抓住事物发展选择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发展选择的规律性,就能够避免事物发展选择时的问题产生。其实不然,做出发展选择判断时,由于信息掌握的不完全性、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性、预测的不准确性、假定的不可靠性以及实施者的差异性,等等,造成了做出发展选择的决策不可避免地会有风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学,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做出十分完美的发展选择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的。
2.发展的过程会带来新问题。渐进式的改革,不断地分泌出阻碍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在发展过程中,那些既得利益集团、部门或者个人,利用公共权力、公共资源、金融资本等关键要素,获得了比别人要多得多的利益。开始他们支持改革发展,而后渐渐转变为不愿意改革发展,甚至刻意强化既得利益而阻碍改革发展。此外,在发展过程中,对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的回避,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能够自动得到解决。恰恰相反,随着发展的不断提高,这些难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像许多人所理解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容易解决,只会是越来越难。因为在产生问题的领域里,有可能成为改革对象的主体也通过不断“探索”,找到了许多应对改革的对策,这样就增加了处理问题的难度。
3.发展的结果会出现新问题。发展是有代价的,有成就就有牺牲,当牺牲不能在其所承受的范围内,问题就出现了。当今中国的飞速发展,多源于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使用。但是,过度的滥开滥发,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和人与环境的问题。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此外,历史和现实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人们实现了某一目标,其结果却引起了一系列的预料之外的连锁反应。一般人都认为,富裕的邓小平时代的不满情绪要比贫穷的毛泽东时代少,但现实情况中,发展起来以后的不满情绪有时比不发展时还多。这有一个社会心理因素。因为中国老百姓常常把贫困更多地归结于自己的命运,把社会秩序不好的责任归结于掌权者。
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车富内涵
毛泽东在1957年曾指出:“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邓小平关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论断就充满了辩证法的内涵。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不发展时,发展起来以后,都存在着共同的矛盾,但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矛盾。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矛盾,是愿望和现实状况的矛盾,是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的矛盾,是现时的工作结果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等等。但矛盾的存在,不一定表明问题的产生。只有当矛盾被激化了,一不可调和了,外显了,问题就出来了;否则,就不成为问题。矛盾的激化程度表明问题严重程度,有多少对已激化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有多少个问题的存在。社会就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存在于不发展阶段的矛盾,由于某种情况的变化,到了发展起来以后,就激化了,不可调和了,变成了问题。依此而判断“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较令人信服。但是又如毛泽东所说:“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的阶段中,有些矛盾在不发展时存在,但在发展起来以后阶段,就缓和了或者部分地解决了,不可能再激化成为问题。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句话呢?其实,邓小平关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论断,更多表达的是问题的“质”,即发展起来以来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好解决的意思。
邓小平在执政的短短十几年中,解决了毛泽东留下的不少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难题:改变了中国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中国的经济体制引上了市场经济这个世界经济的主流体制;改变了中国人的“两个凡是”的思想方法,把过去用马、列、毛的本本来检验真理的标准,改变成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变了申国贫穷落后的局面,把中国从贫困、封闭的状态,转变为富裕、开放的局面。但是,邓小平留下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难题并不少于他所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一些最带有长远性质的,如又紧迫又棘手又敏感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全世界都关注、全世界都提不出来解决办法的中国人口问题;影响民族团结的东西部经济差距日益拉大的问题;有一些难题是带有紧迫性的,例如,国有企业如何走出困境问题,“三农”问题。金融死结和金融危机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除了人口问题以外,都是在改革开放发展起来以后产生的。它解决得好坏,又决定着中国未来社会转型以及制度转型的成败。
邓小平关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判断,既是邓小平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科学判断,也是邓小平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
1.表达了一种提醒、担心。毛泽东曾说:“有些同志不愿意多想困难。但是困难是事实,有多少就得承认多少,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我们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有人即使愿意承认发展起来以后所存在的问题,但总是沉迷于发展起来以后所取得的成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没有足够重视。早在建国之前,毛泽东就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巨幕,但在经济上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但是“还要看到我们的路是漫长的,还会遇到许多困难,错误也是难免的。”特别是“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分配问题既敏感、重要,又十分复杂,涉及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从具体实践上看,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力度太小了无济于事,太大了有可能导致平均主义;太早了会削弱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们的积极性,太晚了又可能丧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时机,所以“度”很难把握。如果解决不好,则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下去还会危及社会稳定。总之“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邓小平的谆谆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
2.表达了一种准备。如果说提醒、担心,表达了邓小平对当今及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种关爱,那么,准备,却表达了邓小平及老一辈领导人老当益壮的爱国爱民之情。“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所以,我们退休以后也不是无事可做。”作为心系祖国和人民的邓小平,退休以后仍然高度重视国家大事,提出退休以后,中央日常的事务一点也不管,但是一定要“观察社会问题,出点主意”,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
3.表达了一种反思。在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邓小平不断立足现实,反思以往的国家决策。早在1989年,邓小平就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又指出:“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这种不断的“走一步回头看一步”的精神,表明邓小平认真探索发展起来以后问题产生的缘由。经历过不发展时、发展起步时、发展起来以后三个阶段的邓小平,做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科学判断,反映了其对发展起来以后问题的思考,渗透着其批判的精神,激活了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创新精神。
三、“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当今启示
也许会有人认为,既然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就不发展了。邓小平早就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并且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同时,要求国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发展得快点。不发展,是死路一条,尽管发展起来以后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只有不断地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1.对待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大脑,为发现问题做主观准备。江泽民同志说:“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一般来说,人们在问题面前容易保持清醒的头脑,但在巨大的成就面前,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麻痹大意。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2.要提高人们对问题的客观认识能力,才能充分发现问题。发展起来以后,问题仍然客观存在。但是,问题的严重程度及存在多少,取决于认识主体的认知程度。邓小平强调“要从世界角度看问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正因为邓小平从全世界、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中国问题,所以邓小平能够做出具有深远意义的关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科学判断。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把中国和世界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中国已成为世界的一个大舞台。认识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必须具备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站在全球的高度,以史为鉴,才能发现问题存在的“质”和“量”。
3.要充分提高人们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的把握能力,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消除问题。邓小平说:“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要善于把握发展起来以后的各种问题,必须有创新的思维。“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能否找个新办法?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如果固守成规,照过去的老框框一模一样地搞,没有一些试验、一些尝试,包括受一些挫折、一些失败的尝试,肯定达不到我们的战略目标。”
“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史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进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事实已经证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论断的正确性。邓小平对未来社会建设的科学预测,为当今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做了一种心理准备。毕竟问题的存在,就是不和谐因素的证明。只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起来以后问题的客观存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社会的和谐化建设,问题又会变成好事。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在对待发展问题、破解发展难题上有了重大突破,邓小平的担心和提醒已经转变为现实的战略部署。全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达到发展尤其是全面发展的目标更加科学地研究发展方式。单纯依靠发展的速度已经不能够解决现阶段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问题。必须深入探求发展的质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目标管理机制,力求将发展制度化、成本最小化、实现利益最大化。
[责任编辑:秦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