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志民 杨永林
摘 要:自律作为人的意志品质的表现,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素质,能够进行自律的意志品质,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实践中经过有意识培养形成和提高的。具有自律能力的人,不仅可以比较好地进行职业活动,而且能够使其人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前行。
关键词:自律 意志品质 职业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070-02
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青年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加之应试教育的误导,使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任性不羁、难辩轻重、敢做不敢承担的性格缺陷。在遇到问题时,经常冷静收敛不足、冲动激情有余,感情用事者多、理性对待者少,如果不趁年少时修正,可能会导致一辈子的悲剧。加强自律教育,让青年学生更好地成人,以便能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精力用到正途上,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须。
一、强化自律能力对职业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自律作为人的意志品质的表现,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素质,自律是人的能动性的一个主要特征,能动地去行动,是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具备坚韧和灵性的意志品质,是人们之所以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学会自我约束并提高自律能力,是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必须的步骤和基础。自律是指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即指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完成的任务,实现该实现的目标,亦称自制力。社会在飞速发展,生活的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各种机会迎面而来,令人感到欣喜的同时,更感到眼花缭乱,疲于应付。在这样的时代,如果不能自主地作出判断,有效地约束自己,以自律引导行动,那他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不仅会丧失许多机会,而且会使许多事情因此而前功尽弃,甚至会因盲从而荒废生命。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放弃什么的那种本事。……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
人的社会性是人必须适当自律的根据。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与他人和社会相互依存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社会是大家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不能也无法放纵任性,因为别人和自己一样,都是一个自在自为的存在,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进行自律的内在根据。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一个人作为单个的生命体而言,总是向往无限的自由与发展,但我们每个人永远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互为条件的。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必须克服个性当中对自己是合理的,但对大众却是不合理的过度的成分,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失衡。不会自律的人,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调控的人,就会受到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冷笑、嘲弄、非难、排斥、拒绝等一类的惩罚,甚至会受到打击和迫害等;当然能够合理地自律,就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好评、喜爱、欢迎、接纳等一类的奖赏,甚至得到荣誉和成就等的奖励。更重要的是,之所以自律,是因为人所要实现的目的这个内在约束的迫使。人在体力、精力、智力等方面都是有限的,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也是非常多的,只有会自律,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自我约束自己,有较强的自制力的人,才能在复杂和苛刻的环境中,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实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为社会做点贡献,也使自己成为被人类社会历史所接纳的真人。人也只有能够有效地自律,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更快乐地生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就一个人而言,最重要与最大的胜利是征服自己,而最可耻与最可鄙的事莫过于被自己的私欲所征服。自律是一切美德之本,如果一个人屈服于冲动和激情,他就立即放弃了道德的自由。
人类作为生命体存在,不断对生命(生活)的意义进行追问:“人是什么?”“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在不断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人类逐步明白了人的本质,人与动物同宗但不同类了,人高于动物。人确实离不开物质财富,是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并为此奋斗为此创造;但人又不视财富为目的,不把钱财的充裕视为生活的全部,甚至愿为精神的充实和道德的高尚而选择平淡,为信仰而放弃生命。人不能一味放纵自己的欲望,不能纵情于声色犬马,如那样就同动物没有质的区别了。人的这种自我调节与控制,使人日益远离了动物性,人性使人具有了羞耻之心,在区分荣辱的情况下,努力趋于荣耀,而远离耻辱,即自律能力成为人性与动物性的分水岭。
能够理性自律的意志品质,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实践中经过有意识培养,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关键在于每个人是否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锻炼。人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尤其是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那些意志薄弱、见异思迁、半途而废、盲动自负、冲动激情等的缺陷,都可以在实践的大熔炉中进行重新塑造。
二、培养自律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智力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来说,某些知识、某种技能可能经过强化,而达到速成;但良好的意志品质、行为规范的养成是难于速成的。而这些方面的缺陷,比专业技能上的缺陷,对于人生的危害更大。因此,为青年学生一生着想,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自律,并以自律走向自立。
1.养成凡做事目的就要明确的习惯。人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的,行动之前目的明确,是人和动物活动的主要区别。要培养和锻炼自律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自觉行动的目的。必须让自己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三思:行动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这么干,想清楚了再去做。人不是全能的,人的精力和时间也是有限的,做了这个,就做不了那个,有所得就有所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学会放弃,克服感情用事,切忌盲动冲动,努力让自己遇事冷静处理。在锻炼时,制定的目的必须明确而适当,越明确、越具体,越能有的放矢,始终如一,坚持到底。比如先从一个星期做起,制定一个目标,教师要具体帮助学生分析目标的难易,并具体监督检查,给予激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能行”,确立自信心。目标过高,由于一时难以达到,容易挫伤人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容易实现,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不利于培养和锻炼。不能急于求成,要克服急躁心理,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逐步养成。
2.要能够制定切实的计划。目的一经确定,就必须拟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这里包括行动的步骤、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把目标具体化为行动计划,让可操作的计划一步步去实现目的。让学生明白有目的但不落实到计划,目的就是虚假的;计划不具体,如没有可操作性,目的就不能达到;计划是为实现目的而制定,计划和目的相互制约。在制定计划时要正确分析实现计划的主、客观条件,采取各种手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十八般兵器样样厉害,但要从中选择适合于你的,否则有劲使不上,误事且效果不佳,要考虑如何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获取最佳效益,寻求事半功倍的途径。逐渐学会理智地分析各种因素,权衡利弊,才能确定既能达到目的又适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可行性计划。目的使自律有了方向,计划、措施使自律的发挥有了具体途径,知道了该怎么做,才能约束自己,放弃不该做的事情。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自律能力才有施展的舞台,实在的效益就会激发兴趣,调节行为,挖掘潜力,就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自律能力。自律能力的强弱,也能从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得到如实的反映。坚强者,果断灵活,持之以恒;懦弱者,动摇不稳定,常常半途而废。
3.培育良好的情绪。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自律是一种心理活动,与人的情绪有密切关系。积极愉快的情绪,是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内驱力,能增强人的自律能力,增强人的体力和精神,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激励人去攻克难点,乐观进取,开拓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探索。消极痛苦的情绪,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能使人心灰意冷,引起行动的迟钝和精神的疲惫,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能力下降,悲观地看待人和事,会由此带来挫伤和不幸,甚至毁了自己的生活。情绪既可催人向上,亦可毁灭人生,驾驭情绪因此而成为一项技能。培育控制情绪,是培养自律能力的重要方面。要学会“适可而止”、“到此为止”,凡事不能过分过激,要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能让情绪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一发不可收拾,乐极生悲,痛彻伤志,不能让消极的情绪左右和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假使必须通过发泄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时,也要意识到发泄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重新投入生活,明白发泄不是目的,不要胡来,必须适可而止,使自己成为生活的真正主人。譬如,为使学习顺利,取得成绩,受人赞扬时,就要注意克制自己可能滋长的盲目乐观、得意松懈、骄傲自满等不良情绪;当身处逆境、学习受阻、毫无进展、被人嘲讽时,就要注意战胜可能已经产生的悲观失望、焦躁厌烦、灰心丧气等消极情绪,不能让我们成为情绪的奴隶。
4.要锻炼知难而进的品质。自律更多地是在克服种种困难中充分表现出来的品质。在人们的行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主、客观上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并且往往失败的工作比成功的工作多得多。要实现目的,在行动上会遇到体力紧张、智力缺陷;遇到个人个性中原有消极品质,如懈怠、保守、不良习惯等的阻挠;遇到由行动或行动的环境带来的种种消极体验的考验等等。如果害怕困难,畏惧失败,那就难以取得成功,无法实现目的。只有迎难而上、坚韧不拔,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而且自律的锻炼效果更佳。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有意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对于已经失败的,教师要细心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防止学生胡乱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要横加指责。劲可鼓不能泄,多看进步多鼓励少批评,让成长着的学生勇于去尝试,让学生知道失败的只是这一件事,而不是全部,才能培养出知难而进的品质和创新型的人才。
5.坚持不懈地锻炼。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努力去做好事。善始容易善终难。自律品质的得到不是一蹴而就的,什么时候自己放松懈怠了,自律品质也将悄悄丧失。自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在行为过程中,总有与既定目的不符合的且有诱惑力的事物吸引,这时要控制自己的感情,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目不旁观,使自己的行动按照预定方向坚持到底。那种见异思迁、半途而废的行为,正是自律能力薄弱、须加以锻炼的表现。坚持不懈是一种很重要的意志品质,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有的品质,在大多数时候,没有坚持不懈就没有成功。营销专家赫博特·特鲁曾对美国的电话推销员作过统计,统计发现,推销员给某一户人家第一次打电话时,多数人拒绝买推销员的商品。有44%的推销员就此作罢,不再往这家打电话了。24%的推销员会隔几天再给这家去一次电话,如果对方还是没兴趣,这些推销员就此作罢,以后不再给这家打了。14%的推销员会锲而不舍,第三次打电话,但如果主人还是无动于衷,于是他们就偃旗息鼓了。还有12%的推销员更坚韧不拔,直到第四次碰壁,才放弃给这家主人打电话。也就是说94%的推销员在4次尝试失败后,就放弃努力了。特鲁又对购买过电话推销产品的家庭作了统计,结果发现,60%的家庭是在接到推销员至少5次电话后才决定买他(或她)的商品的。也就是说,坚持到最后的那6%的推销员,能拥有60%的市场;而提前放弃的94%同行只能苦苦拼抢40%的市场。成功的推销员并没有超群的才能或傲人的背景,他们靠一个优势——坚持不懈。
6.通过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更好的锻炼。在学校里集体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活动,多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是加强自律锻炼、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有效途径。一个充满凝聚力、团结进取的班集体,对学生自律的培养起着督促作用。通过各种集体活动,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和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集体要想取得好成绩,需要每个成员相互配合,需要从集体大局出发,不断地约束控制自己,个人服从集体,并学会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集体活动中不仅能理解自律的重要,锻炼和培养自律能力,温暖、协作、团队、促进、和谐等都是在集体活动中,逐步体会和明白的。
努力构筑师生自我管理和约束机制,逐步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性成长环境,是学校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营养师和工程师。全身心地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才能彰显出教师的职责和伟大。
[本文是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途径的探究”(2008年)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责编: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