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走中国循环经济之路

2009-03-18 08:59程庆廷
经济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念特征

程庆廷

摘 要:文章阐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特征,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 理念 特征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029-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探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循环经济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标,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循环经济之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理念与特征

循环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化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探索新经济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及可持续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经济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与环境融合,不断循环利用资源,用最小物质消耗量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新理念包括:

——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将自己作为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的一部分,将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

——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和劳动力在循环,而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承载能力之内自然资源与经济活动的表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将自然资源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将废弃物不视为无用的垃圾,而视为可再生利用的资源。

——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要求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的使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

——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的观念。并且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从以上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从节约优先到循环经济再到生态文明,各种理念是依次继承和逐步提高的、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循环经济是“促进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出位置,就显得尤为迫切。

1.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落后、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的未根本改变。党的十七大极告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由此可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鉴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国情,21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密集和污染严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有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务之急,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协调好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我国早有切肤之痛的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明显制约和损害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功能下降,其表现为:森林覆盖率低、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农业和农村污染日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生物安全受到威胁。没有生态的安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安全。我国要改变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经济滞缓甚至逆增长的状况,就必须转换发展路径和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生产应该说是缓解我国生态环境瓶颈的必然选择。

3.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增长和资源不足矛盾的根本出路。近些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而且,我国资源利用效益仍然较低,目前,我国每美元C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再者,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对资源的需求必将持续增加。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均CDP翻两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那么资源是难以为继的。因此,为了减轻济经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才是解决我国经济增长和资源矛盾的根本出路。

4.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壁垒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发展中国家物质生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灾难。一方面,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把环保作为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砝码,使得发展中国家作出更大让步。近几年,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环境摩擦上升,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贸易出口的严重制约因素。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环境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全面堆进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逐步使我国产品从生产过程到末端产品都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使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目标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循环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其一是企业内部模式,又称社邦模式。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量,最大限废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

其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又称卡伦堡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特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其三是社会层面上废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通过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四收体系(DSD)是其典型代表。

其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2001年日本提出把整个社会建成限制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最小化的循环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达到资源投入产出率提高40%,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40%,废弃物最终处置减少50%的三个目标。

四、走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

所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都是依靠大量其他国家的资源来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我国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势更加严峻。所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道路。

1.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要从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入手,通过试点,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典型城市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及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推进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如东南沿海城市,应将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作为重点;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将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将生态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找点。要做好规划,做好“生态设计”。一是生产企业制定生态生产规程。即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达到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废物的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生产消费的清洁化。二是在工业集中区域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抓好传统重化工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的改造,特别是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进产业链延伸组合。三是在一定区域建设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行业与行业、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减少废物的排放,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

2.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布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组合作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走循环经济。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政策法律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制度建设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1)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2)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并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纳入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之中,应对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3)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改革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建立资源能源密集型,重污染行业及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为自觉行动,实现人类和环境和谐演进的目标。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滨县政协 河南淮滨 464400)(责编:郑钊)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理念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抓住特征巧观察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