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艳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语文主体性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注重心理调控,提高课堂效率,须做到以下几点:营造和谐氛围,激活悦纳心理;培养问题意识,引发参与心理;构建教学模式,唤起乐学心理;优化思维方式,激发创造心理,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心理调控课堂效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双向的、交互的,是互为主体的交往。在此,笔者认为,把心理因素有机地融入到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能最佳提高课堂效率实效性。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活悦纳心理
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师生双方共同悦纳对方,使双方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会产生超常效果。
要做到师生共同悦纳对方,就必须构建双方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了“四个允许”:学生错了允许重来;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教师要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寻求答案,从而真正做到双方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让教学过程具有民主精神。
二、培养问题意识,引发参与心理
有人说,问题是教学的心脏,这恐怕不算夸张。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语文课堂充分发掘学生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有效的教学应形成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在对学习内容不太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的状态,由此产生疑惑、矛盾、惊讶、好奇等心理状态,从而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主动学习的愿望。
如:笔者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和学生一起分析题目,让学生明白“借”是关键词,于是就“借”字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同时,启发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以人物命名的课文写他(他们)的什么?作者为什么写他(他们)?以中心事件命名的课文,写谁去做什么事?时间、地点是什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用其它方法行不行?等。这样,针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课后搜集资料,问题就解决了。
(二)积极诱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是“教”,而是导,即指导、诱导、疏导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善于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去理解、分析、加工所授教材的内容,把学生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学习计划的执行者,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了解他们,关注他们,收集、加工他们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每一个信息。
课文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钻研,仔细领会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如《草船借箭》一课,第一句:“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妒忌”这一新词提问。有的学生问:“‘妒忌是什么意思?”有的问:“周瑜会如何对付诸葛亮?”有的问:“诸葛亮又会怎样做?”于是大家就这些问题展开了探究,通过阅读、质疑、分析、讨论,很快解决了这些问题。
三、构建教学模式,唤起乐学心理
德国著名学者瓦根舍认为,教学的过程是这样一种境界:“那就是把学生推向采石场,令其主动地去探求寻觅宝石(指知识)。当学生突然发现闪光的东西,就会被其吸引住,也决不会放过它。”学生的学习应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以这种方式得到训练。基于上述思考及理论依据,笔者实施了创设“主体——主体”式的交往条件的实验,即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经过多年反复探讨,构建了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初中语文“双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双互动”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情知互动。“双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师生信息的多向交流而达到情知的相互交融、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情知互动是“双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主线,根据情知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情知引发——倩知体验——情知内化——情知升华。师生互动也相应为四个环节:
师:导向引新——导法促学——导练激思——导议求通
生:明向欲学——悟法会学——精练巧学——善议乐学
初中语文“双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结构如下图:
由于师生互动使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情知互动使教学过程具有和谐性,从而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人人参与互动交往的生动局面,使得课堂呈现出一道通向乐学的亮丽风景线。
四、优化思维方式激发创造心理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氛围,激发学生敢想、善思、能画的创造心理。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对学生精心指导审美创造。运用语言文字、图画创作去表现对文本的感受,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用心去画,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心理。
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多美的一篇文章啊!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你能根据对这些美的感受创作一幅书画作品吗?让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此题一出,定会激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创造作为对生命的享受,引导他们追求独特的体验,从多角度理解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每时每刻都想着创造,使语文教学向着“处处是创造之地,课课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境界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