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华
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如何发挥政治教师的自身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盲目性?笔者运用辨证的观点去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运用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学生很有抱负,希望一鸣惊人,却忽略了积少才能成多的道理,而不愿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还有许多学生在耕耘时,因看不见成绩而失望,从此停止了耕耘。等到他看见比自己天资差的同学都已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时,就只有在一旁羡慕和后悔了。针对学生的这种急功近利症,教学“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时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作为中学生,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首先重视量的积累,从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弄懂每一个问题做起。
荀子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古代有一幅对联:“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无数事实证明,没有平时的挥汗播种,就没有最后的欢笑收割。倘若希望在金秋获得丰硕的果实。那么在寒意侵入的早春,就该卷起裤腿去不懈地拓荒、耕耘。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既要重视每次考试的结果,更要注重每个奋斗的过程;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更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点滴小事做起。
二、运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原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之中有曲折,在曲折之中求前进,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但是,往往有许多学生不能承受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成功时觉得天下事易如反掌,世间一切都是美好的;当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则又觉得世界是这样的冷酷黯淡,没有一条路可以走得通。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既然成功了就不该有失败;反之,失败了就永远不会成功。他们往往不明白某时某刻的反复或倒退都是前进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正是在这样的曲折中走向成功,走向成熟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摆事实,讲道理,坚信每个学生都会成功,于曲折之中把所有的学生引上前进之路。
如:讲“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时,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一位路人在寻找真理,他急切地敲开一扇神秘的大门,门里的人说:“你找错了,我是谬误。”路人只好继续寻找,踏遍千山万水,仍然找不到真理,心想还是回去问问谬误吧,它与真理是一对冤家,或许它知道真理在哪儿。路人一次次敲响谬误的大门,就是打听不到真理的消息,就在路人近乎绝望之际,在不断的敲门声中,却吵醒了谬误的邻居,随着“吱呀”一声轻响,路人回头一看,天哪,这不是真理吗?真理往往就在谬误的隔壁。人们获得成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才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希望与困难、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都是并存的,一帆风顺的人生是根本不存在的,当身处逆境的时候,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裹足不前是无济于事的。灰心丧气、屈从命运,拜倒在“命运女神”的脚下,也只能成为它的奴隶。玩世不恭、逃避现实,只能成为被捉弄的懦夫和懒汉。真正的勇士,应是“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三、运用矛盾的观点,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竞争,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因此,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偏激。好走极端,如有的学生看到别人比自己的成绩好,就产生嫉妒心理;也有的学生害怕竞争,为了逃避竞争甚至离家出走。那么,如何辨证地看待竞争呢?
其实生活中有时需要一个对手,来给自己多一点压力和磨难。对手能搅乱我们平静的生活,甚至还会给我们的人生道路带来坎坷,因此,大多数人总是用敌意的目光来看待对手,而其实对手是值得感谢的。不是吗?我们的生活正因为有了对手,才不会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而是多姿多彩;正因为有了对手,我们才不会像人工繁殖的鲜花一样弱不禁风,反而变得越来越坚强;正因为有了对手,我们才不会惰性十足,而会有危机感和紧迫感,才有拼搏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人生漫漫的征途上,对手是同行者,也是挑战者。失去了对手,我们或许将失去一切。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感谢对手,真正令我们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并获得最后成功的,正是那些竞争对手。而奔向成功的人们又是多么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啊。
四、运用个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原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珍惜青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中学生总是生活在集体这个小社会中,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特别是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歌德说:“哪一个青年男子不钟情,哪一个妙龄少女不怀春。”高中学生十七八岁,正是青春发育的旺盛时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难免会萌发对异性的爱慕之情,产生一种朦胧的好感。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感情呢?
聂耳说:“一个还没有真正走入社会的青年,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在经济上不能自食其力,艺术上无所成就,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过早地考虑婚姻家庭,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青春。”培根说:“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真挚地劝导学生不要在精力充沛、记忆力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浪费求知的大好时光去早恋。“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学生,在稚嫩的青春期去处理爱情那样复杂的人生课题,常常力不从心。只有在学业、事业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才是播种爱情的时机。那时的爱情,才会如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