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的“蓝天工程”正式启动于2005年,是“政府主导、科研引领、学生受益”的一项创新工程。“蓝天工程”重点以挖掘、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基础,以研发、运用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实施课外活动管理新模式,为我区的广大中小学生创设了没有围墙的社会大校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伴随着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启动,“蓝天工程”在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东城区地方课程——“蓝天工程”博览课,使在“蓝天工程”中整合起来的社会资源不仅仅为开展课外活动所用,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实现了课外与课内的有效衔接。
“蓝天工程”博览课
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蓝天工程”博览课是以“实践、体验、收益”理念为指导,把 “蓝天工程”重点社会资源开发为小低、小中、小高及初中四级课程资源,通过不同层次的纲目设计,依据目标要求,引领学生在参观、浏览的基础上,进行较为深度的实践学习,经过每年课时、课程内容的积累,每名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应有的课程设计体系(东城区规定,每名学生在小学及初中阶段,除综合实践课程的课时外,还要有128节蓝天博览课时用于实践)。
由于把社会资源场所作为课堂,“蓝天工程”博览课的教学形式以活动式教学和资源式教学为主。活动式教学是一种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模式,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学习活动。资源课程化是教师把社会资源转化成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在实地环境和资源情境中上课的课程形态。同时,由于以社会资源场所为课堂,“蓝天工程”博览课采取学校的教学部门负责课程教学、教育部门协助组织管理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