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宣布“不开第一枪”

2009-03-17 13:58
环球时报 2009-03-17
关键词:台军陈水扁马英九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本报特约记者 袁忠海 ●本报记者 吴 薇

台湾军方3月16日出台四年一度的“国防总检讨”(“国防”白皮书),正式为马英九的“守势防卫战略”定调。最引人注目的是报告中首次明确“绝不开第一枪”的原则,仅仅在一年前,这样的话在台湾可能还无人敢说。尽管台湾实际上从未拥有过能与大陆对抗的军力,但做出这样实事求是的低调姿态,马英九政府可能还是第一个。如今这一报告的公布,尽管也不出意料地遭到了绿营的攻击,但他们似乎也不像过去那么起劲。被陈水扁“先发制人”防卫战略绑架了8年的台湾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如今在台湾没有多少人还担心两岸会打仗。台军还是那支台军,并且每年仍从美国源源不断地输入先进武器,但在两岸和缓的气氛中,它是注定要淡出大陆民众的视线了。

这份报告审议了27次

台“国防部”16日正式公布了首份“四年期国防总检讨”报告。该报告是台“国防部”依据“立法院”要求,从去年8月上旬就开始制订的。目的是将“总统”的“国防理念”体现于具体政策与战略规划中,以指导各项“国防施政”及建军备战工作。

由于此次报告是马英九上任后,台军方首次完整阐述其未来的防务转型规划和发展方向,因此台军高层对报告十分重视。台“国防部”先后27次召开各类研讨会暨审订会议,对报告内容进行反复修改,直到今年2月底才正式敲定。16日下午,台“国防部”还特地在向“立法院”实施专案报告后,召开军事记者会及学者研讨会,进行“双向对话”。

在未来威胁和军事战略方面,报告仍然把大陆视为“主要威胁”,但认为两岸关系改善使台海安全产生微妙变化,因此台军未来将贯彻执行马英九的“守势防卫战略”。报告称,大陆近年 “已具备封夺台湾外岛的能力”,而未来在空运、海运及后勤方面能力提升后,“将大幅增加其进袭本岛之胜算”。但报告称,两岸关系改善使台海安全产生微妙变化。台军未来将以“预防性国防”为基本理念,以“固若磐石”为最高指导原则,其军事战略构想仍为“防卫固守、有效吓阻”,现阶段的“国防”战略目标则依次为“预防战争”、“国土防卫”、“应变制变”、“防范冲突”及“区域稳定”。报告指出,台军未来将强调军事“软实力”,“不打第一击,绝不开第一枪或第一炮”,以接触、沟通、谈判,达到“保国卫民”目的。与此同时,台军未来将着重发展“承受第一击”的持续战力,也就是将发展重点放在建构“第二击”能力上,强化战力保存与基础设施的防护能力。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台军将统合三军联合战力,以联合截击“阻滞敌人接近本土”,再结合全民总体防卫力量遂行“国土”防卫“不使敌人登陆立足”,让敌人“咬不住、吞不下、打不碎”,最终达成“拒敌、退敌、歼敌”的目标。

在兵力结构调整方面,报告指出,台军目前编制实力为27.5万人,未来将大幅裁减至21.5万人左右。同时,台军现有陆军、海军、空军、联勤、后备及宪兵6大司令部最迟在2014年底前合并为陆海空3个军种司令部。报告还表示,台军未来将逐年减少征兵需求,增加志愿役员额,初步规划于2014年12月达到“全员募兵”的目标。

此外,报告还开出了一份被认为将是“天价”的武器采购清单。其中包括F-16C/D、F-35、电战机、空中加油机、“爱国者三型”导弹系统、远洋油弹补给舰、空中扫雷直升机等。

岛内媒体放出政治气球

对于台军公布的首份“四年期国防总检讨”报告,岛内反应不一。《中国时报》16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此事,称这份报告一改扁政府“仇中恨共”的军队战略,充分透露出对大陆的善意。《联合报》16日肯定报告中“不开第一枪”的调子,认为这点与马英九“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相吻合。《联合报》引用台湾不具名官员的话说:“报告就是要告诉全世界,台湾是和平爱好者而非麻烦制造者。以国际政治现实来看,台湾想在区域安全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是有点困难,但重点是先接触。未来会透过建立二轨或其他机制,达到先接触再了解的实质交往目的。”

《联合报》还利用专访马英九的机会,称马英九“强烈暗示美方将有大动作力挺两岸和解”。马英九对该报说:“美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亚洲时已公开明确地支持和推动此事(两岸和解)。”报道还引用不具名的台湾“国安局”人员的说法,称预料4月美中领导人峰会“仍会延续此一基调”。在台湾,每当《联合报》与《中国时报》有类似“不具名官员”的说法时,通常被认为是台湾当局向媒体放出的政治气球。

当然,绿营则对报告表示出一贯的反对。民进党“立委”蔡煌琅等人对报告内容十分不满。蔡煌琅认为,这份报告是全面采取了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威廉·莫瑞的“刺猬战略”,也就是台湾只要在地面作战时,能够拖延时间等待救援就可以,是“失败主义”、“投降主义”,“等于向中国投降”。16日,蔡煌琅在台“国防部长”陈肇敏在“立法院”就“四年期国防总检讨”报告接受质询时进一步表示,他在报告中“没看到制敌于先的大战略”,反而看到的是“包括裁军、整并等打击台军士气的失败、投降的战略”。“前国防部长”蔡明宪则认为这样的战略“很危险”,“有效吓阻几乎被拿掉了”。台湾《自由时报》还引用前扁政府“国防部副部长办公室秘书”苏紫云的话,强烈批评马英九搞“募兵制、大幅裁减军队”,只是想实践竞选诺言、却忽略台湾安全。

国民党“立委”刘盛良、林郁方等人也对报告中部分内容表示了质疑。刘盛良认为,台空军采购空中加油机似乎并不必要。《联合晚报》也批评说:“国防部扁规马随,没有考量金融海啸可能为政府未来数年造成巨额财政负担。”林郁方表示,台“国防部”对组织精简的计划不详细,尤其对将官编制的控制不严,他还出示一份数据,表示台湾的将军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

台军60年战略变迁

纵观台湾过去60年的“国防战略”,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在蒋介石时代,他还存有“反攻大陆”的期待,当时小小的台湾不过才1000多万人口,却有所谓“60万大军”,还喊出“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口号。1958年金门炮战之后,台军的战略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两岸从“热战”走入“冷战”,维持大量军队变成不合时宜之事。到了1990年后,台湾“60万大军”已经只剩下30万左右。

之后,蒋经国时代开始购买F-16、幻影-2000、“拉斐特”舰,并让中山科学院发展中程地对地导弹,使台湾军队有以导弹攻击上海、香港的能力,试图学习以色列的“毒蝎战略”,让台湾具备一种“虽被攻击、却有能力给予侵台军队毒蝎般的反击力量”。到陈水扁执政时,蒋经国推动的“二代兵力”已经大致组建完成,所以陈水扁提出“决战境外”的口号,强调台湾军队可打到大陆沿海港口或在台湾海峡之外作战。

马英九是蒋经国的入室弟子,他基本继承了蒋经国“两岸不需要战争”的政治战略方向,所以他在竞选“总统”时,就已经提出“裁军、募兵”的方向,这次公布的报告基本体现了他的这种政治理念。

“马英九是在用心保护鸡蛋”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李非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马英九抛弃陈水扁的“先发制人”,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现实考虑。一是从台湾安全来看,近年来两岸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根本无力实施“先发制人”,跟大陆来硬的肯定不行。其实,陈水扁时期抛出那样的战略也只是虚张声势。而马英九不仅抛弃了陈水扁的“先发制人”,也放弃了过去国民党执政时期的旧思维,“从这个角度来说,马英九更加实事求是”。另一方面,马英九其实也在思考台湾究竟还有哪些本钱可以与大陆竞争。李非教授说,马英九现在主打的是“制度牌”和“软实力牌”,即利用台湾的管理优势和社会文明程度等与大陆展开软竞争,“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马英九是在用心保护好鸡蛋,不让它碰上石头,避免给台湾造成更大损失”。

李非教授特别提到,马英九采取战略守势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最明显的是他刚上任3个月就表示,“台湾与大陆不是两个中国关系,也不是国与国关系,而是一种特殊关系”。这标志着台湾当局看待同大陆关系的再一次转变:蒋氏父子主政时主张其政府是“唯一合法中国政权”,李登辉时期抛出“两国论”,陈水扁则抛出“一边一国”。两岸恢复对话、实现“大三通”后,马英九提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并在军事上采取守势,这些都有助于未来两岸构建军事互信机制。他说,马英九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在他任内签署两岸和平协议。

台湾《全球防卫杂志》采访编辑陈国铭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一本比较“高阶”(高阶的意思是宏观,偏重于战略大方向。台语———编者注)的“国防”白皮书。他说,台军方强调的“不开第一枪”的原则,与陈水扁时代确实有明显的不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份白皮书依然为台军保留着研发高性能武器的能力,而这些武器的射程“绝对可以达到上海等地”。他认为,台军这份白皮书的实质是在战略上保持不开第一枪的态势,但是战术上却要维持弹性,“保有第一击的空间”。他说,报告中与以前一样,有所谓的“非对称战力筹建”的提法,这就是维持“先发制人”的能量。

在问到这回裁军在岛内是否会引起怨言时,一位现役的台军上校吴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台湾已经历过多次大幅裁军的考验,由于退伍军人的待遇得到保证,并不会引起社会不满。陈国铭也说,现在反对者只是绿营的一些人,“基本上大家不太关心国防”。他说自己平时经常接触一些台湾军中人士,发现自马英九上台后,很多人都认为,现在不必担心打仗了。▲

猜你喜欢
台军陈水扁马英九
台湾在美国买了很多“冤大头”武器
卖水果
不够用
“情趣军装”
“排练”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
陈水扁入狱满一年
陈水扁可能被释放
陈水扁儿子儿媳双双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