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传奇

2009-03-16 09:57余耀中
金山 2009年2期
关键词:津渡古街栈道

余耀中

西津渡是古老的,也是传奇的,它有着许多“谜”一样的传奇,透过这种传奇,可以撩起它那神秘的面纱,可以更好地读懂它的前世今生。

千年西津渡,犹如一部“地方志”,亦如一卷风情画,它从历史中走来,又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它给镇江留下了许多历史人文、遗迹遗址,和许多的古韵沧桑,成为人们抹不去、说不完的精彩篇章和往日辉煌。

西津渡是古老的,也是传奇的,它有着许多“谜”一样的传奇,透过这种传奇,可以撩起它那神秘的面纱,可以更好地读懂它的前世今生。

渡口惊现破山栈道

西津渡在镇江的城西,南屏云台山,北临扬子江,它形成于三国东吴时期,唐代称金陵渡,后又称蒜山渡、蒜山津渡,晚唐以后,因北固山下新建了甘露渡,而金陵渡地处甘露渡之西,又位于润州(今镇江城)的西郊,故改称为西津渡,沿用至今。

古代的西津渡,曾经是长江下游南北交通的一个重要港口,一方面它处于江面宽阔,风高浪急的特殊地理位置;一方面它又兼具优越的特殊地域环境。因为它东有象山作屏,可挡海潮的涌入,东西两侧,又与镇屏山、北固山、宝盖山、五洲山等众山相近,以一水横陈,连冈三面之势,天造地设的形成了江岸线上非常难得的一处稳定的港湾,是个泊舟寄楫的理想之地。自古以来,就有“吴楚要津”、“漕运重镇”之称,一派“渡口樯帆如林,渡人南来北往”的繁忙景象。

翻开历史,西津渡最初时是用于军事的一个军港。首先发现和启用西津渡的是三国东吴,史载:建安十二年(208年),孙权“始自吴迁于京口而镇之”。三国时,东吴素以水军称雄,当年吴王孙权来到京口,喜闻西津渡是个天然良港,便择此停泊战船,操练水军。不过,当时的云台山,尚是一座荒山,无路通行,孙权决意在云台山至玉山的北麓,破山开凿栈道,于是,远在1800年前,一条破山栈道伴随着西津渡,出现在古京口,出现在江南名城镇江。

这条栈道,依山临江,沿着云台山北面的险峻峭壁开凿,最初只是一条山崖小道,路面狭窄,且又凹凸崎岖,尽管如此,它成了镇江历史上沟通渡江水域的奇特通道,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据文献记载,六朝时期的300多年中,在这古栈道上,曾经留下了无数次“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的战争惨烈和悲壮。

“小中见大”的小码头

中国有很多古渡,但是,很少有像镇江西津古渡这样的渡口,拥有那么丰厚的历史遗存,那么深邃的内涵。西津渡得天时地利,集天然的长江良港、便捷的水运交通、繁华的港口经济、壮丽的山川风貌为一体。在这条被誉为“稳定的港湾”江岸线上,有两个久负盛名的码头,一个叫“大码头”,一个叫“小码头”。“大码头”位于超岸寺旁的玉山附近,又称“玉山码头”,早在唐代就已跻身繁忙的江岸,后因长江泥沙淤积,江流改道,最终于清代同治年间在完全丧失功能后而被迫废弃。“小码头”位于观音洞旁待渡亭畔的石阶下,在玉山码头之东,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相比之下,比玉山码头小,所以便俗称为“小码头”。又因这里常行江上义渡之举,故又称“义渡码头”。清同治十年(1871年)浙商魏昌寿等五人,在这里共创义渡局,打造大型木舟,航行在瓜洲、西津渡之间,从事江上义渡和江面救助,人们以崇敬的心情尊称魏昌寿等五人为“五君子”。

“大码头”和“小码头”,一个始于唐朝,一个始于清代,先有大码头,后有小码头,一个相对地“大”,一个相对地“小”。小码头的出现,为西津渡的江岸线上增添了一支生力军,成为大码头的“好兄弟”,两个码头手挽手,曾经为繁忙的西津渡奏起阵阵凯歌,赢得了无数辉煌: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

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清同治年间,大码头终因长江泥沙淤积、江流改道,导致功能渐失,小码头接过大码头的“接力棒”,继续为西津渡创造辉煌。直至上个世纪20年代,小码头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在遭遇大江泥沙陡涨,码头功能尽失后,随着整个西津渡结束了千年古渡历史而一同消失在长江之滨。

小码头的“小”,只是与大码头作的一个比较,无非是一种比喻。但是,小码头虽“小”,它在西津渡的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小,产生的影响也不小。小码头,它是一个可以“小中见大”的码头,它不仅承载过无法统计的人流和物流,而且也承载着璀璨的历史和文化。历史已经对小码头曾经起过的作用、作过的贡献,有了历史的评价。一些尚不完全了解小码头古往今来的人,往往为小码头戴上一顶所谓“小码头意识”的“桂冠”,并以此来比喻镇江人,形容镇江人的“保守”和“思想不解放”。这是对小码头历史的一种误读,也是对镇江人的一种误解。其实,历史上的小码头,原本就是开放的小码头,有过大作为的小码头,因为它是个视野开阔小码头,面向五湖四海的小码头。

古栈道变身古街道

西津渡的古街道,与众不同,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它的前身是一条古栈道,它是在一条栈道上建立和發展起来的一条古老的街道。

这条古栈道位于层峦叠翠的云台山半山间,当年,就是在南临长江的云台山东北险峻的峭壁上破山开凿而成的。一条栈道演变为一条街道,这是古今历史上非常罕见的一个非常奇特的历史现象,这也正是镇江西津渡古街的一大传奇,如今成为一大亮点,游人的一大看点,因为它与众多的江南名镇、众多的外地古街不一样,它依山面江,深藏在南山北水间,极具个性,极富魅力。

先是栈道,后成街道;先为军事要地,后来成为商贾繁华、百业兴旺之地,这种“变身”,经历了历史的长过程,历史老人为镇江西津渡古街增添了迷人而又神奇的斑斓色彩。

西津古栈道的始创者和开凿者——三国东吴,当年,为驻扎、操练水师,水军都督周瑜继破山开凿栈道后又修建扩建了渡口和码头。水域的宽阔、地势的险要,多少年来这里是一方兵戎相见之地。不过,随着世事的变迁,在隋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使得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长江、运河在镇江欢腾交汇,十字黄金水系在镇江诞生,西津渡的港口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一方面是商贸运输在日益繁荣昌盛;一方面是往昔的军事功能在日趋弱化,原来狭窄的军事栈道也顺应这种变化,进行了拓宽、平整和改造,迈出了栈道向街道过渡的重要一步。

到了宋代,西津渡已经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一方繁华之地,观音洞也顺应人们祈求福祉的愿景,出现在古栈道的一处制高点上,此时,栈道的身影已渐渐淡去,代之而呈现出来的是一条“街随渡兴”的街道,由栈道“变身”的街道。

来到西津渡的古街上,许多人都爱说“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这句饶有风趣的话。透过古街上不同朝代的不同路面,就会自然而然地读懂这里的一条曾经威武雄壮不可一世的军事栈道,是怎样神奇般的“变身”为百业兴旺的繁华街道。街道路面的变化,如实记载了栈道“变身”为街道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更记载了西津渡古街上蕴藏着的古栈道、古街道叠加的双重价值。

如今,对于西津渡上的古栈道,知之者不多,知道古栈道前世今生的人更少,其实古栈道也是镇江的一个骄傲,因为它有着“亦军亦民”的历史,在军事上曾发挥过作用,在利民上也同样发挥过作用,直到今天,它还在用自己的脊梁,卧伏于古街上,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踏着它的身躯,来来往往走向四面八方。

西津渡街与小码头街

“街随渡兴”。繁忙的西津渡,兴起了兴旺的商业街。这条古街,看似一条街,其实是两次形成的两条街。这也是西津渡的一个传奇。

这条古街,由始于六朝的西津渡街,连接起兴于明清时的小码头街。在漫长的岁月中,自东向西有序地渐渐延伸,由不长而渐延渐长,逐步成为一条历经沧桑、质朴厚重的长街。它曾经风靡大江南北,它曾经迎来百业兴旺,它曾经与古渡一同放歌,唱响了西津渡的千年辉煌。

古街,是古代镇江由城里通向渡口的一条长长的山间小街,它东起五十三坡,西至古刹超岸寺,街道沿着云台山北侧面江的山麓,蜿蜒而又曲折,街道并不宽,大都在四五米、五六米之间,一根晒衣的长竹竿,便可以穿过古街,搭在面对面的屋檐上。比起十里长街这条古街也不算长,但是,店铺林立,生意兴隆,更有梵宇相望,如织的行人,鼎盛的香火,这便是古街上当年的繁忙兴旺景象。

最早形成街市的是西津渡街,东自五十三坡,西至利商街,只有短短的数百米一段,街虽不长,但是很有特色,两边是鳞次栉比古朴典雅又精美别致的两层砖木结构小楼,更有飞檐雕花的朱红窗栏,一样的建筑风格,一般高的两层,一眼望去,户户朱红的窗栏,给人以“飞阁流丹”美的意境,洋溢着古街特有的浓浓古韵。小码头街,东接利商街,西至超岸寺,大都是一间挨着一间的颇具江南古镇特色的平房店铺,不像西津渡街那样,楼上为居,楼下为店,而是前店后居,两种风格,两种特色。

西津渡街与小码头街,踏着历史的足迹相连相接,折射出西津渡的历史发展。如今的许多人,分不清何谓西津渡街,何谓小码头街,有时称这条已经连接为一体的古老的长街为“西津渡街”,有时则习惯地称之为“小码头街”,两个不同的称谓,对于今人来说,无所谓是错是对,但是,这正说明,西津渡街、小码头街历史性相连接的“天衣无缝”,是非常成功的一个妙笔,一个大手笔,也说明了,睿智的镇江人,以聪明和智慧使西津渡街与小码头街连接成为一条古老的长街。

平安祥和古韵浓

一条古街,两面店铺,彼此之间站在柜台里便可以对话,或互论商情,或互致问候,虽说是街小、店小,门面也小,不见大厦之高大,不见大商场之气派,但是,这里一家挨着一家的小店,各有各的经营品种,各有各的经营特色,其中,不乏有百年老店的老字号和近悦远来颇负盛名的西津名店,如张复兴碗筷店、陈天福染坊、范复兴客栈、天福斋茶食店、邵锦堂诊所、山海泉浴室、袁万友米店、张老大锅盖面店、凌家铺木桶店、康家水果店、薛家杂货店、秦家裱画店、窦家绸缎店、周家炒货店、徐家铁匠铺,還有祖传绝活的纸扎店、出售祭祀供奉用品的香烛店等。那座最使人难忘的山海泉老浴室,位于小码头街中段的南星巷头,人们都习惯地称它“洗澡堂子”,每年的冬天,街坊的老人,不约而同地于清晨,来到浴池的外堂口,取暖避寒,谈笑风生,中午的时候,各自回家吃中饭,浴室便在此时开门营业,迎来一批一批的澡客。这是浴室的主人关心冬日老人的一种邻里情。还有那老字号天福斋茶食店,店堂的后面是作坊,作坊内有个大石碾,平日里,忙于制作茶食,但是,每到农历的腊月,就破例地挤出时间,为街坊四邻喜迎春节提供方便,一家家的主妇,按照约定的时间,提着糯米,有序地来到这里加工米粉,以备过大年,吃汤圆,闹元宵,店主人总是热情地守候在那里,热情接待,细心安排,不取分文。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已今非昔比,不再是当年那样的情景,但是,古街上那浓浓的邻里情,却是永远值得记忆和怀念的。

古街人家深藏在街市两面的后侧,由于古街依山傍水,远离城市中心,自古以来,就引得许多善于闹中取静的有识之士,在此建屋择居;随着古街的兴盛,许多来镇江的商贾,也定居扎根于此,作为居家的荫庇之所。正是由于众根深扎,而托起了这方风情浓郁,风貌独特的民居建筑群。

古街民居营造起一种平安祥和的氛围,也营造起一方纯朴怡然的民风。青砖黛瓦,古朴典雅,从敞开的大门,可以隐约地看见里面的天井、桌椅。民居的里弄口,券门门楣古老的条砖或青石上,分别刻有“吉瑞里”、“平安里”、“吉安里”、“长安里”、“南星巷”等里弄的名字,从中就可以意会到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古街人家,对这方土地的深情和心中的愿景。

伴随岁月流淌的这片古街风情,是街市和民居的和谐融合而共同组成的,街市热闹闹,民居静悄悄,街巷里弄彼此相通,“小巷作通道,纵横连四邻”,这里的古街人家,走出里弄就是街,买点什么,办点什么,只是举步投足之劳;走进里弄,咫尺之间,便跨入自己的家门。古街人家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把“古街”和“人家”拉得这么的近,贴得这样的紧。

狭长的街道,古朴的风韵,也许这是中国现存古街的历史留痕,西津渡古街的正宗和珍贵也在于此。这条狭长如带自东向西的古街,比起当今车水马龙宽阔的商业大街,保持着的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另一种风貌。古老并不意味着落后,它承载的是一种历史沧桑,拥有的是一种历史价值,它连接着现代,也正是在由古及今的连接和对比中,使人们感悟到历史的发展和历史的真实。

猜你喜欢
津渡古街栈道
栈道暮色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
栈道
2001年,三峡古栈道
首届“古街杯”网络楹联大赛
古街杯网络楹联大赛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