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武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改良浮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诊断明确的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先采用自制的中药膝病熏洗装置对患膝进行中药熏洗,然后运用改良浮针治疗,治疗20 d后观察疗效。结果:88例中,痊愈52例,有效3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59%。结论:中药熏洗配合改良浮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操作简便,安全微创,疗效满意。
[关键词] 骨关节炎;中医药疗法;浮针疗法
[中图分类号] R68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2(a)-067-0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又称骨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等。本病在老年人,尤其是老年肥胖妇女中发病率极高,由于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没有较好的方法。我们近年来采用中药熏洗配合改良浮针疗法治疗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8例中,男16例,女72例;年龄52~84岁,平均68.5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6.5年。单膝病变38例,双膝病变50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所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美国风湿病学院(ACR)修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临床及放射学标准):①1个月的大多数时间内有膝痛;②X线片示关节边缘骨赘形成;③关节液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④年龄≥40岁;⑤晨僵≤30 min;⑥关节活动时有骨擦音。满足①+②条,或①+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者,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1.2.2 排除风湿性、类风湿性、痛风性关节炎及膝关节骨结核、骨肿瘤等。
1.2.3 近两周内患膝未用皮质激素做局部阻滞者。
1.2.4 所纳入病例符合中医“骨痹”中“肝肾亏虚”型、“寒湿阻滞”型和(或)“瘀血阻滞”型的主要证候特点[1]:膝关节疼痛,活动不便,膝周肌肉轻度萎缩;膝关节冷痛沉重,活动受限,得温痛减,遇阴雨天痛增;膝关节刺痛固定,入夜尤甚,活动受限,疼痛拒按。舌淡,或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涩或弦紧。若属“湿热阻滞”型,膝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先冰敷患膝数日,同时服用布洛芬片或吲哚美辛片等解热镇痛药或经中医辨证施治,待患膝皮温正常、热痹征象消失后可纳入本组观察。
1.3 治疗方法
1.3.1 中药熏洗药物组成:当归20 g、桂枝20 g、羌活15 g、独活15 g、苏木15 g、红花15 g、赤芍15 g、细辛15 g、乳香15 g、没药15 g。每天1剂,水煎后滤取约2 000 ml药液,置于自制的膝病熏洗装置中持续加热。先熏蒸患膝20~30 min,待药液稍凉后再用毛巾浸药液烫洗患膝20~30 min,每天1次。
1.3.2 改良浮针疗法治疗经1~2周中药熏洗后,膝关节疼痛往往显著减轻,局部压痛程度减轻、范围缩小,此时常在髌骨内或外上缘、股骨内或外上髁处及内、外膝眼旁的胫股关节关节囊附着处等有局限性压痛点。每次每膝选2~3处压痛点,用标志笔将此点作好标志,另在压痛点上、下或内、外6~8 cm处,避开血管、皮肤瘢痕再定1点作进针点,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左手拇、食指分开绷紧进针点皮肤,右手执汉章牌4号针刀,快速进针至皮下疏松组织,将刀口线与皮肤表面平行,缓慢进至压痛点附近,再将刀口线调转90°,以进针口为支点行扫散操作,频率90~120次/min,共操作70~200次,直至压痛点消失或减轻。左手同时在压痛点附近揉捏放松局部软组织。获效后即拨出针刀,按压针口片刻,无出血后以创可贴敷贴针口。隔日治疗1次,一般每处痛点经过1~3次治疗即消失或明显减轻。
1.3.3 功能锻炼疼痛减轻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每天1次,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练功至股四头肌略感酸胀即可。
2 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综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中医痹病治愈好转标准制定。治愈: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畸形矫正,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畸形有所矫正,关节功能有改善;无效:治疗后疼痛等症状及关节畸形、活动受限无明显变化。
2.2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52例(59.09%),好转33例(37.50%),无效3例(3.41%),其中2例因熏洗过程中局部皮肤过敏严重而中断治疗,总有效率为96.59%。
3讨论
目前从OA众多的命名即可看出,对本病的本质、发病机制等方面的认识远未明了、明确和统一。虽然骨性关节炎是目前比较统一的病名术语,但是有学者认为它易被人们误解为一个“炎症”的过程,因此不太能说明疾病的本质,实际上应把它看做一个非炎症性疾病[3]。并且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本病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由多种不同的前置因素通过相同或不同的发病机制所造成的一组临床表现相同或相近的关节内紊乱综合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骨性关节病”或“退行性变关节病”这一名称相对比较能够说明该病的病理特征,但也还不够十分准确,这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前对OA的病变组织、病因、病理的认识也尚未完全明确和统一。对OA的病变组织和病理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软骨及软骨的退行性变和骨赘形成方面,如骨内高压学说。而对OA的主要临床表现如疼痛、晨僵、功能障碍等产生的机制则缺少阐述。关节软骨退变、磨损、破坏及骨赘形成等病理改变是OA发生的基础已被骨伤科界所广泛接受。但是,它肯定不是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软骨的退变和骨赘一旦形成几乎是不可逆的,众多有软骨退变、骨赘形成的关节根本没有症状,而本组病例(包括目前众多的类似临床报道)没有采取营养、修复软骨及消除骨赘的方法却使大部分OA的关节症状减轻或消除,部分治愈的患者经影像学复查也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从而认证了以上观点。其实,有人已认识到,OA不仅是软骨的疾病,它是一种累及骨滑膜及关节周围支持结构的疾病[3]。即涉及到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骨、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肌腱、韧带和肌肉[4]。OA晚期时的特点是疼痛及肌肉痉挛加重,为持续性,休息后不能迅速缓解,此期夜间痛常见。而软骨无神经支配,对疼痛不敏感,因而可认为疼痛系来自关节内和关节周围结构。由于软骨损坏后绒毛增生,引起关节粘连、滑膜充血、关节囊变厚,因关节囊纤维化而缩短,关节活动时刺激了囊内神经引起疼痛[5]。从本组病例所观察到的压痛点都集中在髌骨周围、关节边缘和肌肉肌腱附着点来看,与以上观点是相符合的。
有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虽不明确,但显然是某种创伤所致,可能是急性或更像慢性损伤,另一种相当重要的因素是衰老……同样,内分泌因素、免疫机制亦可能起作用[5]。同时也有人认为OA主要是受外在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即力平衡失调引起的[6],一是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引起粘连、牵拉,破坏了膝关节的力平衡,使关节内产生了高应力点;二是由于某种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破坏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从而使关节内力平衡失调。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引起OA膝关节疼痛、功能受限的机制是多方面的。首先,软骨退行性变及软骨下骨磨损是OA形成的基础。由于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变薄,使关节囊松弛,关节失稳,容易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这种损伤导致关节内滑膜纤维变性、肥厚和炎症性改变,最终致关节囊损伤、粘连以及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痉挛。明确了OA的病变部位和致痛机制,治疗上就变得简单明晰了,即消除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粘连、痉挛,修复损伤,恢复关节的力学平衡,而不用去考虑关节软骨磨损和骨赘即可使OA的症状体征减轻甚至消除。
OA属中医痹病中的骨痹(膝痹)范畴,本病的特点是本虚标实,在本为正气不足、肝肾两虚,在标为风寒湿邪、瘀血阻滞[7]。由于年老正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经络关节、肌肉、闭阻气血;或因跌打外伤致局部气血凝滞,日久发为痹病。本病临床表现多见关节疼痛拘挛、喜温、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或有关节肿胀、畸形等,局部辨证多属寒湿或瘀血痹阻,少数属湿热痹阻。但本病又不同于一般全身性痹病,是以少数关节的局部病变为主,故局部治疗效果要好于全身治疗。本文中药熏洗方以当归四逆汤为基础加减而成,主要由两大类中药组成:羌活、独活、桂枝、细辛诸药祛风散寒除湿;当归、赤芍、苏木、红花、乳香、没药等药活血化瘀止痛。诸药合用十分切合本病病机。药物经过加热熏洗病变关节,具有热疗和药疗双重作用,使药力直达病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水肿吸收,修复损伤,缓解肌肉痉挛[8]。
浮针疗法是近几年发明并推广运用的疼痛治疗新疗法,对于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有良好疗效。目前的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具有调节神经、影响体液、提高痛阈、缓解痉挛等作用。其疗法对消除局限性的疼痛,尤其是局限的压痛点,效果佳、见效快。浮针疗法的特点是运用特制的一次性针具在病痛附近作扫散操作并长时间留针。本文所称的“改良浮针”疗法,即是用针刀替代浮针并以浮针的操作方式来治疗病痛。笔者之所以用针刀替代浮针,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膝关节活动度大,不方便长时间留置针具;二是使用针刀操作更方便,并可重复运用;三是在最初分别运用两者治疗本病时,发现本方法的疗效与浮针无明显区别,而且留针与不留针的疗效差别也不大。我们先运用中药熏洗,可使患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病变范围缩小,所遗留下的局限性病灶——压痛点,再经过改良浮针疗法治疗可很快消除。临床观察中医熏洗与改良浮针疗法两者配合运用治疗OA疗效好,见效快,操作简便,患者痛苦轻微,安全,创伤小,不良反应极少(主要是过敏体质者对中药的过敏反应),而且用可重复使用的针刀代替一次性浮针针具,大大减少了医疗成本,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文锋,何清明.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74-1075.
[2]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28-400.
[3]赵忠岳,李世民,娄思良,等.关节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83-1289.
[4]施桂英.关节炎概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327-340.
[5]陶天遵.新编临床骨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80-1582.
[6]朱汉章,柳百智.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2-203.
[7]王文东.手法为主治疗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代现医生,2008,46(22):136-137.
[8]陈洪安.膝关节镜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应用体会(附67例报道)[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7):21.
(收稿日期: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