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德翔
一
疏勒河,珍贵如母乳般的清流,从祁连冰峰滚滚而来。一路接冰川融雪,纳飞瀑溪流,劈山斩石,飞沫扬波,落昌马盆地,水势顿然平缓,涛声渐渐远去,一改她穿山越涧的豪放情绪,换上了一副气定神闲的慈母情怀,精心哺育着昌马绿洲的草长莺飞。随即,浪卷雪山之水,穿越高峡深谷,向北、向西的玉门、敦煌平原有板有眼地汹涌而去……
“疏勒”二字的诗情画意,数千年来展现在蒙语“水草辽阔丰茂”的意境之中。她用宽厚的胸怀拥抱着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灌溉农牧区,掀开了以敦煌学为代表、中西文化合璧最辉煌的一页……
远望尧的天空,三苗人就活动于疏勒河流域的茂草绿树之间。被史籍称为“西方牧羊人”的羌民和“控弦十万”的月氏人也曾沿着水草的流向,构筑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由家园。岁月悠悠,在历史的进程中,疏勒河水制造的戈壁绿洲,古郡重镇,长城烽燧,丝路花雨,左公柳,夜光杯……创造了万里丝绸之路的荣耀与辉煌。但史页的字里行间也毫不掩饰地透视出,这一个个文明的盛极一时,又一个个被湮没的理由:水源枯竭,绿洲沙化的细节……并不遥远的楼兰文明、尼雅古国为代表的古西域36国,依托水到之处滋润的富庶,成就其铸剑为犁的风调雨顺,随后被沉重的风沙覆盖的断壁残剑铁证如山!
历史上的疏勒河是一条奔湍汹涌的浩浩长流,其充沛的水源,沿着西向的黄金水道,滚滚滔滔数百公里,直达罗布泊近3万平方公里的水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记录疏勒河归于罗布泊的情形是:“敦薨之水西流注入泑泽,盖乱河自西南注也”。所谓敦薨之水,即发源于新疆天山的开都河(孔雀河)水系。所谓“乱河”包括从甘肃祁连冰峰奔涌而来的疏勒河在内的众多河流。那时,疏勒河流域湖泊连绵,泉流如织,水草丰美,树茂如云……造就了一个林木葱茏,楼兰美女照人的楼兰绿洲。曾几何时,与汹涌澎湃的罗布泊潴连一片的疏勒河,敦煌西至罗布泊的古河道上,再也找不到一点水的痕迹。然而,她虽已变为一具河流的标本,但细观其明暗分明的曲线,依然像阳光下西流的河水一样舒缓而平静,岸边的水生植物,恋恋不舍地守候在原处,希望有朝一日水复东来……
二
疏勒河是甘肃第二大内陆河,流程670公里,年径流量10.31亿立方米,流域面积4.13万平方公里。为了科学开发、有效利用疏勒河流域有限的水土资源,陇上治水者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开始调研论证,勘测设计,拟在疏勒河上游昌马峡选址修筑一座拦河大坝,蓄水以调节流域内昌马、双塔及跨流域的花海灌区农业、工业、生态及人畜用水。配套改扩建三大灌区灌排渠系,适度增加灌溉面积,安置甘肃陇南、陇中贫困地区的移民。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保护和再造流域内绿洲与湿地,有效改善生态及人群居住环境……
1969年秋月,定格着一组历史镜头:疏勒河畔秋风萧瑟,寒冬将至。一支水利建设队伍满怀热望,顶着扬风搅雪开进了昌马峡谷,昌马水库正式上马……但终因当时技术、财力底气不足加之历史等诸多因素,第二年,昌马绿洲春暖花开的五月,这支队伍又悄无声息地了陆续离开了昌马峡谷……
历史的镜头推向了2001年12月17日的昌马峡:一座设计库容1.94亿立方米,集蓄水、发电、排沙、泄洪为一体的人造天池,神奇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此刻,当你站在水波浩淼,倒映冰峰的人造天池旁,赞叹这鬼斧神工、天上人间共一色的自然景观时,你是否还记得30年前为修建这座高峡平湖、打着铺盖卷满怀热望来到这里,随即又怀着无尽的惆怅,从这座高山深峡走出去的一批水利建设者?是否还记得数十年来为实现陇上人民积存已久的夙望,在这条高峡深谷内,风餐露宿、精心勘测、倾心治河的专家们?
三
历史的见证最为严正!他们从这里一步三回头撤出峡谷后,义无返顾地奔赴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景泰川!
景泰川的全部历史,几乎被一页“川下黄河滚滚流,川里滴水贵如油,风吹黄沙不断头,万里荒滩无人留”的荒漠戈壁涵盖了全部内容。创世纪以来,生息在景泰川的人们,代代相传,把乞求的目光执著地投向高高在上的老天爷,靠上苍几滴雨水的恩赐,收获数得来颗粒、珍贵无比的口粮过日子。为了活下去这个简单而又严肃的生活命题,常年扒火车,上宁夏、下陕西,远离家乡背粮食的人群,形成了仅为活着而艰难拼搏、令人心酸的一道“风景线”……加之,腾格里沙漠正在以几何级数增长的速度,向距省府兰州仅一百公里的景泰川步步逼近。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先人们用“喜集水”“狼刨水”“一碗水”“娃娃水”……这一连串用水字命名、却不见一滴水的村庄,寄托着他们守望一方水土的执著心情。
历史不会忘记,1968年冬天,时任甘肃省分管农业副省长、年近七旬的李培福老人走进了景泰川,站在了黄河边上。这位解放战争时期在陕甘地区由毛泽东题匾的“模范县长”,胸怀一腔人民翘首盼水的心情,手提一根榆木拐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奔赴荒漠戈壁。脚踩沙丘,日夜奔波,倾听民声,查阅资料,经全方位调研论证,决定从景泰县五佛寺提取黄河之水,浇灌景泰川这片干涸的千里平畴。
1969年10月15日,设计灌溉总面积80万亩、分期建设的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在黄河岸边破土动工。于是,一大批水利建设者,驻地军垦战士,下乡插队的小伙子、姑娘们,还有李培福凭老革命的面子,从“牛棚”里放出来的老干部、水利专家们,以及从北京月坛医院走来的医务人员、景泰川里的农民兄弟,组成了8000多人的水利建设队伍,在“山是和尚头,有川没水流,黄河川下过,十种九不收”的腾格里沙漠南缘,拉开了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建设的序幕……转瞬间,从黄河岸边的五佛寺沿着山势到景泰川,数十公里长的施工线路上,车水马龙,彩旗飘扬,机声轰鸣,人声鼎沸。建设者们栖居在地窝子里,用一块粗粮发糕、一碗海带汤制造的热量,夜以继日,草土围堰,修筑泵站,劈山开渠,架设渡槽……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们胸怀当时最时髦的“革命加拼命建设景泰川”的乐观精神,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座右铭,埋下头来,一干就是二十余年。随着1971年“国庆水上草窝滩”,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二期工程的相继竣工,28.6秒立方米的黄河水,一改水往低处流的千古规则,遵从人的意愿,顺着条条管道、座座渡槽,攀山越涧,奔流到460米高程的景泰川。黄河水到之处,农舍相连,田园织绣,流水潺潺,绿树如云……80万亩绿洲良田,神奇地展现在亘古荒原之上,有效地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南侵的势头。从此,兰州北大门外较大范围的生态环境,逐步趋向良性循环。景泰川周边30万移民也在这里建起了新的家园。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是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建设的高扬程、大流量、多提级电力提灌工程,被誉为中华之最。
然而,当80万亩大漠戈壁花红柳绿、五谷飘香的季节,昌马人又冒着酷夏地表达70℃的高温,横穿腾格里沙漠,进行景电延伸民勤调水工程建设,紧急调黄河之水,注入湖底已朝向高远天空的红山水库,以救腾格里沙漠侵吞民勤绿洲之急……
昌马人用青春和汗水在景泰川铸造了不屈的景电精神;有了饭吃的景泰川农民,为引来黄河水的老人李培福铸造了一尊铜像!而他们自己得到的,是滚滚黄沙和无情的岁月染在两鬓的一层饱满的银霜……
四
在建设景电工程的同时,昌马人又一头扎进大通河畔的祁连山中,将发源于青海木里山的大通河水从甘肃、青海交界的天堂寺截引东调,以浇灌兰州以北60公里处的秦王川百万亩旱田。在大通河畔,他们先后经历了引大工程建设18年两下三上的艰难历程。回首望去,引大入秦工程建设走过的每一步,都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1976年,国门闭锁,我国靠自己的技术和力量,动工修建引大入秦工程,历时十年,10万名劳力参加建设,耗资0.6亿元,而只打通了20公里的输水隧洞。如按此速度,仅打通主渠道就得花70多年的时间……1987年,国门开放,省上决定利用外资,以新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重上引大。时任甘肃省常委、被誉为“三八”干部(即任公社书记八年,县委书记八年,地委书记八年)的韩正卿,面对极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施工难度,面对盼水如命的甘肃父老乡亲,面对大通河滔滔流水,立下了“骑虎不下,背水一战;完不成任务,解甲归田”的“军令状”。这位传统的老干部却一改老传统,按照国际惯例,引大入秦工程项目公开向国内外招标,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严格遵循世行采购指南规定的招标、评标程序,结果引大入秦的重点工程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国内施工队、日本国(株)熊谷组和意大利c.m.c公司中标,于是在祁连山麓展开了一场中国、日本、意大利“三国演艺”。在这场“演艺”中,昌马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刻骨铭心地认识到了科技的威力,实实在在看清了自己管理水平诸多方面的差距。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昌马人首次使用了国际上惯用的“菲迪克”语言,虽然遭遇了几许承包商“索赔”之类的尴尬,但“摸着石头过河”后,看见了路标,迈出了甘肃水利建设向世界管理模式接轨的第一步,为陇上水利建设走向市场打开了一扇看外部世界的窗口。
在激烈的竞争中,这条中外罕见的由隧洞群连接的地下人造长河,数创水利史上的奇迹。被称为河上流河奇观的庄浪河大渡槽,全长逾两公里,架空总高度60米以上,横跨兰新铁路、312国道、汉、明长城,其状如巨龙腾空,蔚为壮观。先明峡倒虹吸,两根直径2.65米的巨型钢管,倒悬于深涧松崖,水头落差107米,全长500米,为亚洲之最。全长15.7公里的盘道岭隧洞为亚洲第一输水隧洞,隧洞距地表最大埋深为404米,被认为是世界陆地隧洞难题的突破。这条人造长河仅隧洞就71座,长达110公里,输水渠总长度为884公里,相当于京杭大运河的49.29%……历史将会公正地评说,引大入秦工程建设,在甘肃水利建设史上,是在国门开放的大环境中,树起的一座具有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有人将这条人造地下长河,与敦煌莫高窟和富饶的千里河西走廊相媲美,实不为过。
正如工程总指挥韩正卿面对新闻媒体时的一番感叹:“引大入秦工程是一部改革开放的‘无字天书,从中可以读出许多开阔眼界、发人深思的精彩文章来!”
陇上治水者经过18年流着汗、流着泪、流着血的奋斗,1994年10月1日,这条被政治名流宋平誉为陇上都江堰的地下人造长河,浪卷32秒立方米的祁连雪水,穿越冰山峻岭,向广袤的秦王川86万旱地润泽而去。30万农民解决了温饱,8万移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一道护卫省城兰州的绿色屏障拔地而起……
18年啊!是成长起又一代水利工作者的时间长度!
……
天堂寺前,一道飞虹增日丽;秦王川中,千顷绿浪竞风流。此情此景,工程总指挥韩正卿心潮起伏,挥毫题诗赞之曰:“引水天堂滋物芬,大禹回眸民气伸。入渠蜿蜒八百里,秦川葳蕤连碧云……”
五
改革开放,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春天的故事”,润泽着从南到北的神州大地,也滋润着玉门关外春风不度的疏勒河畔。1990年6月,甘肃省政府向国务院呈报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项目建议书,被国家计委列入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计划,决定合理开发利用疏勒河流域的水土资源。于是疏勒河畔,昌马峡谷穿行着以“洋人”领衔的农林水牧专家,在多方论证项目的可行性。1995年10月,一个秋阳朗照的日子,在兰州宁卧庄,疏勒河流域昌马、双塔、花海三大灌区,灌溉面积达140万亩、投资26.97亿元人民币的疏勒河项目,通过了以世界银行水利灌溉专家郑兰生先生为团长的评估团正式评估。1996年疏勒河畔春暖花开的季节,以昌马水库为龙头的疏勒河项目再度启动。
雪山屹立苍穹,江河流经大地。蓦然回首,从再次奔赴疏勒河畔的水利建设队伍中,寻找当年惜别昌马峡的建设者时,只有当年刚走出校门、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姑娘们了,而他们大都已是年过半百、两鬓霜染的人了。从疏勒河畔到景泰川,从景泰川到大通河,从大通河畔再到昌马峡谷,在治水的人生历程中他们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一个新的世纪初,在人生的旅途中占去了半个花甲的年轮啊!
1997年深秋伊始,一大批水利建设与管理者陆续走向了疏勒河畔,他们之中有18岁从上海来到苦甲天下的陇中、以治水为主业辛劳工作近40年的张根生;有积两西建设、景电建设和大型水电企业管理经验的谢信良;有谙熟流域现代管理理念、熟知和谐灌区建设的杨成有……时逢盛世,人才济济。
疏勒河项目完全按照一整套世界银行优胜劣汰的采购指南运作。引人注目、概算投资4.45亿元的项目龙头工程昌马水库,在招标中,经过数十家施工队伍的角逐,按照世界银行采购指南公开、公平竞争的采购准则,经省招标委员会综合评定,报世界银行总部确认,该工程由驻地在巴蜀的国家水电部五局中标建设。对这一评标结果,甘肃水利队伍及省上有关人士心理极不平衡,他们说:甘肃的水利队伍都没活干,却把自己花钱建设的工程让外省的队伍中标来干,这似乎有点太不近情理了!怀着像解放初期保护发展民族工业那样的心态,抵制外来队伍争夺本省水利队伍的饭碗。但在与国际采购方式接轨的阵痛中,省内水利队伍在昌马水库工程中标无望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业主的协调在国家水电部五局这支队伍麾下,干些边缘工程了。尽管省内队伍有怨言,尽管施工中事实证明省内的队伍施工技术力量是过硬的,但你要吃饭还得挤进市场竞争,给你饭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实,甘肃的水利队伍几年前已到省外争夺市场了,而且颇有成效。你说鹿群中来了“狼”是好事还是坏事?
当年从昌马走出去的治水者,又随一大批水利建设者开进了昌马峡谷。当年最值得炫耀的优势是人海战术,而如今整个幽深的峡谷内不过千余人,但那一台台轰鸣声震撼峡谷的大型机械,展示着施工场面的宏大气势。1997年9月30日上午,昌马水库举行开工典礼,巍巍雪山映衬下的深峡沟谷内,这堪称世纪大工程的开工典礼,最醒目的是挂在河畔岩石上的一条红色横幅。场面虽然简单,但这座民心工程却引来了祖辈居住在这片土地的乡民,他们扶老携幼,敲锣打鼓云集到这里,来为这忘却了的场面助兴。伴随着疏勒河畔响彻峡谷的鞭炮声和大型施工机械的轰鸣声,开进了水电部五局修筑大坝的专业队伍,走来了熟悉世行项目管理的西北水电研究院的监理专家,汇集了省内各路水利施工队伍的精兵良将。昌马水库的建设采用世界先进的业主、监理、设代、施工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以合同约束为核心,实行质量、进度、投资三控制。我们看到,通过世行项目严酷的竞争,甘肃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从这里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经过四年的苦战与磨练,一大批熟悉世行项目管理模式的人才从这里成长起来了!毫不夸张地说,以昌马水库为龙头的疏勒河项目建设,培养了数以千计熟悉世行项目管理程序的人才,这是甘肃水利建设迈上快车道的希望和宝贵财富啊!
当面对碧波荡漾的湖水时,历史也不会忘记为修建这座人造天池付出辛勤劳动的国内外水利咨询专家。年近七旬原甘肃省水电设计院总工程师、昌马大坝坝址的选定人之一韩长跃先生,从江城武汉赶到昌马峡,住在工地做技术指导;院士曹楚生、张泽桢、俞克礼、陈祖煜这些世界知名的大坝专家从水利部多次来现场进行技术咨询;世行疏勒河项目经理郑兰生、瑞丁格和大坝专家萨拉姆、达勒每年两次亲赴水库工地检查督导,解决技术难题。昌马水库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开阔了甘肃水利建设者的视野,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
然而,人们不难想象,在水利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甚至残酷的今天,生存条件非常艰难的水利建设者们,不知道这座人造天池碧波荡漾、群鸟和鸣的美好时刻,他们又要向那座穷山野渡奔赴而去了,用当年19岁从昌马峡撤走,今天又来这里参与建设的王志强、孟繁江等人的话说,他们有地方下苦就非常满足了……你能说他们不是陇上水利建设中不屈的拓荒牛么!
六
人生能有几回搏?随着景电、引大、疏勒河项目的竣工,在陇上一片片荒漠变成良田绿洲的季节,当年的“昌马人”大都“解甲归田”了,而他们的子女又走上了陇上治水事业的历史舞台。站在人造天池旁,我思绪绵绵,作为大禹的子孙,从我们的先祖禹的父亲鲧用“障水法”治水,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水患,又盗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治水而获罪,被天帝诛杀于羽山。到禹续鲧之业,总结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导河积石,疏流凿山,“劳神焦思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直至水患平定,百川归海,再到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这一代接一代跋涉在山野泽边的治水者,是没有常人意义上家的人。昌马大坝为证,在修筑这座人造天池的四年中,无论决策指挥者还是来自巴蜀的水电五局的施工者,或是来自古都长安的监理工程师,他们大都在昌马峡度过了四个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年时间。啊!治水,真可谓是一项献了青春献一生,献了一生献子孙的崇高事业……
七
时序推进到新一个世纪、又是天上没有一朵云彩的夏天。阳光无遮无拦毫无保留地往地面上喷射,陇中旱塬的庄稼人,回忆下一场透雨的感觉竟是那样的遥远。鸟儿的鸣叫声越来越稀了,山坡上一片花不花草不草的模糊景象,夏、秋两季的庄稼绝收已成定局。退耕还林像爱护自己的儿女般培植的小树,被烈日烤晒得有了焦糊味儿的树叶,从树梢上一片接一片极不情愿地往树下跌落……
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被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水”字摆布着的几百万父老乡亲,殷殷以待、翘首盼望洮河水的心情已到了极限的时刻,一位任引洮工程规划总工程师的同乡,从北京传来引洮工程上马的信息,2006年7月5日11时,国务院批准了甘肃省关于引洮工程的立项报告。
听到这一滋润灵魂的消息,不知为什么,我首先想起了我出生的那方土地上,村里村外名叫“洮河”而从没亲近过洮河水的一个个女孩子。少年时代最痛心的记忆,就是长到豆蔻年华的一个个“洮河”,都从这一方靠天吃饭的苦地方相互拉扯着、沿着细君公主和亲乌孙的丝绸古道远嫁到西域去了。我默默地计算着,1958年“引洮”工程开工建设,到1961年被迫停建时出生的“洮河”们,如今已是年过半百的女人了。一转眼过了半个世纪,怎叫人不心惊肉跳!
秀美的洮河,是陇中旱塬皇天之下、后土之上一道令人敬畏、绝无仅有的风景线。从我记事以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洮河的水声总是牢牢地牵扯着我的心……
洮河,发源于甘肃碌曲县西倾山与李恰如山之间勒尔当草原。一路越崇山、穿峻岭、蜿蜒东流,拍岸激石,流珠泛银,奔流到素有“旱码头”之称的岷州随之折向北流,至恐龙留下些许足迹的永靖刘家峡始汇入黄河,流程673公里,年径流量45.72亿立方米。
洮河,是“百川之首”黄河的主要支流,不仅哺育着两岸的高天厚土和芸芸众生,而且,创造了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洮河文明……
……
公元1958年,中国时空跨入了一天等于20年的狂热时期,是年6月17日,引洮工程正式上马兴建,历史记住了这一天。拍脑袋想象“人定胜天”的计划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在洮河上游的岷县古城修建一座坝高42米、库容3亿立方米的调蓄水库,从这里截引150秒立方米~170秒立方米的洮河水上山。然后,按照人的思路,沿着山梁上一条1400公里长的总干渠,分流到2500公里的14条干渠,经会宁县的华家岭等分水岭,再过宁夏自治区的西吉到甘肃庆阳的董志塬。这条“山上运河”,年计划引水达28亿立方米,将灌溉甘肃定西、天水、平凉、庆阳以及宁夏自治区的西海固等地区的耕地1500万亩~2000万亩。然而,经过三年的艰苦实践,证实了这项仅有一个多月草测和三个多月简单准备的工程,是严重脱离工程规模浩大、国力民力不支等实际的空想,1961年6月被迫停建。三年施工投劳6000万工日,耗资1.6亿元,一无所获,成为甘肃水利建设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重大挫折!
引洮工程的上马下马这劳民伤财的事,已从人类历史上最多事的岁月,带着忧伤远去了。但站在21世纪的门槛,回望20世纪,在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决策引洮河水解陇中人民于倒悬,正如鲧用“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盗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治水虽然被杀,但其为民治水的动议是顺乎民意的……
时代的变迁中,引洮工程决策者把解决吃饭问题已调整到了次要位置,而把奋斗目标放在了人畜饮水、生态环境用水为主,兼灌溉、发电、防洪等综合功能之上。引洮工程将使116万亩靠天吃饭的旱地变为旱涝保收的水浇地,300万人、220万头牲畜也将喝上甘甜的洮河水……
沧海桑田,岁月的年轮进入了“地球村”的时代,在疏勒河畔历练多年的又一代治水者、胸怀与国际接轨的治水理念,迈上了引洮工程的历史舞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你的脚板踏上数十个春秋以前引洮人留在洮河岸边艰难的足迹时;当你回望前辈们洒在童山枯岭上的汗水时;当你仔细望望山坡地里那一双双殷殷盼水的热切目光时;当你端起一碗浑浊的窖水难以下咽时,我的同仁啊,你的治水思路将会更加宽阔,你肩负的历史责任将如黄土山一样沉重,你做成的每一项工作都会给你带来与民同乐的无限欣慰!
我于治水技术并非内行,不敢贸然圈点专家们对引洮工程的规划设想,但千百年以后,这项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造福人类的治水业绩,能像李冰父子造就的都江堰一样恩泽千代,治水者功莫大焉,陇上众生福莫大焉!
透过无云无雨的天空,眺望西域,泪水再一次溢出了我的眼眶。我要告诉远在天山脚下的“洮河”们,当大雁再次南归、秋香遍野的季节,回到娘家时,你们曾为之流过眼泪和汗水的土地上,将是一派百合斗艳、蕙风和畅的吉祥之气和树木成林、渠水如网、粮丰草茂、瓜果飘香的丰收景象……
此刻,我又想起了一位在甘肃完成了多项水利和农业世行项目、名叫郑兰生的美国人。他站在陇原黄土梁上的几眼水窖旁,代表世界银行评估甘肃的几大水利项目时说:“引洮是一项救命工程。”郑先生是一位敬业、博爱的蓝眼睛“大禹”,就因他朝着一条扁担爬坡挑水的我的父老乡亲心窝子说的这句话,我一辈子将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八
疏勒河灌区又一个丰收的季节如期来临了。纵目所至,等待收割的千里麦浪正随风起伏,万顷瓜果百里飘香……
踏着收获五谷杂粮的愉悦节奏,陪同一批意气若虹的水利学者,来到碧波荡漾的人造天池身边,再次见到了几位被河风掀动满头银丝的咨询专家。面对雪山,面对绿水,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安宁……
在他们的身旁,是又一批水利建设与流域管理的青年才俊,此刻,他们正遥望着远去的楼兰,遥望着蜿蜒在时光中的长城烽燧,遥望着向西而去的千里波涛,遥望着青藏高原的积雪冰川……在一条天人合一的思路上,在河流开发利用的绿色地带,他们思考着“水可载舟,水可覆舟”这天涯水阔而又能摸得着的哲学命题……
伟哉,通天拔地的祁连冰峰;美哉,背负雪山的人造天池!
附记:在这篇文字中提到了几位治水者的名字,也许有“歌功颂德”之嫌,但我以一个水利工作者亲历的酸甜苦辣,敬录老祖大禹说过的一句话,作为附记,以正评说:“诸侯们叫嚷嚷,都聪明得很,一人一个主张,争相出着主意,到了实干,要提了木锸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
责任编辑:子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