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成
一、中国武侠电影的啼声初试
在中国一百多年的电影历史当中,充满中国地域色彩的武侠电影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1928年上海明星公司所拍摄的第一部象征武侠片开山鼻祖的电影《火烧红莲寺》大获成功之后,标志着武侠电影成功为中国电影在市场上的立足开辟了一种商业电影模式。它一出炉就有三集,之后再续15集,可以连续播放27个小时,创下当时影片总尺码最长记录,并由此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武侠片黄金时代。纵观中国初期的武侠电影,并没有受到西方美学主义思潮影响,更多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重新编排和再加工。在此时期,西方各国受到美学主义思潮影响,一场大的电影变革正在各国悄悄地进行着,最具有代表性的就要算美国的好莱坞、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法国的“新浪潮”、西欧现代主义电影以及德国的新电影运动。其中美国的好莱坞模式电影所营造出的格里菲斯式的叙事方法和规则为中国武侠电影的转型和新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在探索与模仿中成长
在中国传统武侠电影经过了30年的啼声初试阶段后,1957年,邵逸夫回到香港,中国武侠电影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电影模式——邵氏武侠电影模式。邵氏电影以其独特的单个的“自主性镜头”去脱离影片的中心线索而呈现出“另类”的风格。但其最重要的突破还在于对基于西方传统美学和格里菲斯所创造出的蒙太奇剪辑原理的全面吸纳和运用。也标志着中国传统武侠电影开始具有更大的文化包容性,从此,中国武侠电影开始进入到了脱胎换骨式的转型期。值得一提的是1967年胡金铨导演的电影《龙门客栈》,西方美学思潮中的空间美学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遗憾的是,此部电影始终还是没有逃脱中国传统武侠电影的套路,不论是从京剧化的配音还是从类似于戏剧舞台的武打印记,都是由评剧的“开打”演变而来。
邵氏武侠电影所走过的30年历史是中国武侠电影颠覆式的30年,中国武侠电影史中曾评价邵氏武侠电影中的经典化、仪式化、回合化的叙事模式,更是被奉为经典。
三、对武侠文化的重新反思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西方现代美学思潮涌进中国,美学理论呈现多元化趋势。1979年初,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教师白景晟写了一篇题为《丢掉戏剧拐杖》的文章,标志着“新时期探讨电影艺术特性的先声”,“标志着新时期电影意识最初的觉醒”。然而,中国古典美学并没有消亡,有些理论概念和范畴经过转化后重新焕发活力,汇入现代美学体系。作为技术,影视艺术确实是完全从西方输入的;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它不可避免地受孕于20世纪中国美学语境。它的审美观念、美学形态与表达方式都不可能不沾染中国泥土的气息。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李连杰、成龙两位武侠电影的中坚人物相继签约好莱坞,中国的武侠电影无疑被深深地打上了好莱坞的烙印。中国的武侠电影面临着痛苦的抉择,究竟是全盘地接受西方影视的美学艺术和文化价值观,还是继续按中国传统的武侠电影模式进行发展?笔者将这一时期的中国武侠电影归结为纠结彷徨期。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1999年3月,北京广播学院召开了一次“面向21世纪的电影美学理论研讨会”,标志着中国开始进行了关于整个中国电影走向的大讨论,也为武侠电影的走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的意义就在于想建立整个中国影视的理论框架。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叙事学、意识形态分析、女性主义批评、第三世界理论等在此次的研讨会上被提出,并且得到中国影视文化界的认同。这些新兴的美学主义观点在第四代导演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将武侠电影进行了重新的包装与整合,其中以张艺谋、陈凯歌等作为领军人物的大陆武侠电影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并被观众所认可。
通过吸收外来文化,进一步加强本土文化,使得我们的武侠艺术萌发出了新的生机。在此,就不得不提在2002年由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这部电影。《英雄》可以说是一部符号化的电影,其中将中国元素都一一地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也算是对中国武侠电影走向世界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四、香港武侠电影的复兴
在同一时期,香港的武侠电影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家卫、徐克、李安导演在武侠电影上的相继成功标志着香港的武侠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其中以《卧虎藏龙》《东邪西毒》《七剑》最为值得称道。在这几部电影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武侠不再武侠。其中,以《东邪西毒》为例,拨开金庸笔下的几个人物,其实就是在演绎一段都市的爱情故事,正如这部影片的英文片名《Ashes of time》(时光之尘)所要带给观众的蕴意一样,它所想带给人们的并不仅仅是刀光剑影的厮杀,更多是刀光剑影背后那一个个纠葛的情感故事。如果说此类电影的本质,似乎更趋向于一种西方的表现主义,而2001年出品的《卧虎藏龙》更是为中国武侠电影走向世界画出了浓重的一笔。在影片中,李安成功地将中国武术的优美发挥到了极致,似乎已经脱离了武术的范畴,而更像是一段优美的舞蹈,特别是李慕白与和玉娇龙在竹林中打斗的场面,被国外媒体评论为“自《铁达尼号》后最美的影像”。相比《卧虎藏龙》与《东邪西毒》,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似乎在写武侠,又似乎不是武侠,笔者暂且把它定义为“新香港武侠”。它们与旧武侠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是发生在那个武侠横流的时代,每个侠士都有着落拓不羁、独来独往的侠客风骨,但已脱离了传统武侠小说那种道具式的一招一式,而是在抒发主人公的人生理想和对生命的生命感悟,更多地被赋予了都市印象中对武侠的重新架构与理解。它们是把英雄精神赋予到了现在意识上的一种新的产物。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世界电影思潮在中国催生的一枝奇葩。
五、对武侠文化的思考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中国的武侠电影已经被完全地卷入到了世界影视文化的舞台中去,中国导演探索出了一条以武侠题材为躯壳,以侠义精神为承载,以西方美学艺术形态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新的武侠电影时代。随着迪斯尼公司以西方人的美学艺术形态成功地拍摄出了武侠题材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后,似乎整个武侠片界都在思考,中国武侠片将以什么样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是该全盘接受西方的电影思潮,以好莱坞的形式来发展,还是继续去探索一条新的道路?究竟是应该追求高成本、大制作而带来新的视觉感官上的一种视听盛宴,还是以传统武侠电影模式去发展,继续宣扬各种大侠运用奇幻的武功技艺去除暴安良、劫富济贫,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这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愿这是中国武侠文化的一个新的起点。
【参考文献】
[1]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2]罗艺军.电影的民族风格初探[J].电影艺术,1981.
[3]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4]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2).
[5]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3).
[6]范志忠.世界电影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
(作者简介:赵成,陕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