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的美国梦

2009-03-15 10:16刘宝惠
飞天 2009年16期
关键词:上流社会马丁杰克

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相对稀少的人口,美洲大陆是人们心目中一个充满了机遇的地方。这颇具浪漫色彩的美洲新大陆吸引着欧洲无数的清教徒和移民对她心驰神往,同时也激发了深藏在他们心中的梦想。美国梦进一步发展,而且非常流行,每个人都梦想着发财,相信只要努力工作,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甚至一个连鞋子也没有的穷光蛋也可能成为一个百万富翁。有了钱,就能追求到爱情,就有美满的家庭,就能充分享受自由和美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变迁,美国梦逐渐失去了玫瑰色的光环,其所体现的发奋图强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被过度的物质追求和享乐主义所侵蚀,渐渐走向虚无和破灭。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残酷的现实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美国梦”甚至对其感到失望。这其中也包括许多作家,他们将对“美国梦”的失望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去。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杰克·伦敦(Jack London ,1876-1916)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于1907年开始写作《马丁·伊登》,1909年发表。这部小说反映了作家本人在世界观上不满现实、向往革命的叛逆精神和追逐名利、迷恋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矛盾。这部小说被认为是杰克·伦敦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小说、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传世之作,他因此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与马克·吐温齐名的重要作家。在这部代表作中,杰克·伦敦生动形象地批判了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个人的奋斗去追求“黄金梦”和“纯洁的爱情梦”,即“美国梦”,憧憬着一个新的世界,憧憬着无限的机遇,憧憬着一个潜在的、完美得令人难以想象的伊甸园。小说对资产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鞭挞,揭露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与空虚。

在《马丁·伊登》这本书中,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水手,举止粗野,没有教养。由于他救了律师莫尔斯的儿子阿瑟,于是结识了莫尔斯一家,开始接触“上层社会”。这个五光十色、体面华丽的上层社会和他所熟悉的一切都大为不同,他先是惊奇,而后转为羡慕,那简直就是梦一般的世界。而莫尔斯的女儿罗丝有文化、有风度,文雅而又纯洁,深深地吸引了马丁。他为罗丝的美所陶醉,并把罗丝所属的上流社会理想化了。他忘掉了自己,把所有的精力倾注到这个苍白的女人身上,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方向。他鄙视自己所属的那个阶级,为自己低劣、简陋的环境感到羞耻,因此他决心通过大量阅读,从行为、语言和衣着方面认真地修饰自己,以达到摆脱贫困进入上流社会以配得上罗丝。尽管他知识贫乏,根本就没读过什么书,但他认为凭着自己旺盛的精力和刻苦的努力可以使他得到想要的一切。马丁·伊登选择了写作之路,并为了实现梦想尝尽了苦头。他常常身无分文,忍饥挨饿,但仍然废寝忘食地写作。马丁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聪慧而又意志坚定,通过不断地苦学苦读使自己变得学识渊博,同时也很具有创作天赋。他希望通过写作来实现自身的梦想。然而,由于出版机构的腐败,马丁那些生气勃勃的作品起初无人理睬,辛辛苦苦用尽心血写出的稿子接二连三地被退回。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被拒绝的原因却只是因为他是个无名小辈。甚至还有一些可耻的编辑用了他的作品却不付一分钱。周围人的奚落和恶意中伤接踵而至。后来,他的一篇作品偶然发表了。而马丁也出了名,于是原来被冷落的作品都以高额稿酬相继得以发表,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过去那些对他冷眼相看、嗤之以鼻的亲戚朋友、上层人士竞相攀附地讨好他,虽然他们一点也不懂他的作品及他作品里内在的美和力量。马丁作品的价值就是以这样一种虚幻的形式实现的。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主动离他而去的罗丝小姐居然又来到他的面前,希望能与他言归于好。但是他却意识到自己并没有真正爱过她。他一向爱的是理想化的罗丝,自己创造的天仙,他的爱情诗里光彩夺目的女神。他从罗丝小姐身上看到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庸俗、无情和冷酷,他的美丽爱情幻梦终结了。

表面上,马丁成功了。事业的成功给他带来了金钱、名誉和地位,甚至爱情。但这种成功并未使马丁自身的真正价值得以体现,并未给他带来欢乐,他心中常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无法摆脱的痛苦感。这种痛苦当然不是物质匮乏所致,也不是庸人自扰,而是现实与价值标准的对立带来的心态失衡现象,是根植于意识深处的一种心理裂变。在他梦寐以求置身其中的上流社会中,在他视若圣洁之地的文学殿堂里,他找不到他所热烈向往的精神上的美,找不到纯洁崇高的思想,找不到生命的真谛。他向往的那块神圣安宁的“精神领地”实际上是虚无飘渺的。而他又不愿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孤独感、失落感、分裂感便来了。他痛恨这样的社会,痛恨周围人的虚伪,所有的一切都使马丁感到更加灰心,使他变得更加孤独,然而,他又无法与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抗衡。生活失去了价值,梦想变得空洞,一切都似乎没有了意义。马丁·伊登开始怀疑“真理”的存在。除了痛苦,生存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最后,他在最初曾经给予他梦想、激励他追求真理的诗人斯温伯恩那里找到了医治自己痛苦的良方,抛弃了对生命的热爱,投入海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宣告了他追求的“美国梦”的破灭。马丁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追求、奋斗、受挫,最后终于成功了,然而伴随成功而来的却是一种深深的幻灭感。这一从追求走向幻灭的人生历程构成了一曲令人痛彻心肺的悲剧。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塑造的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书中,杰克·伦敦对他悲惨的遭遇寄予了同情,对他所处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不幸的是,这部小说的悲剧结局对杰克·伦敦竟然是一个可怕的预言。杰克·伦敦将自己一生所有的经历都体现在马丁的身上。自从1900年杰克·伦敦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狼之子》获得成功后,以后的十年是杰克·伦敦创作的成熟期,陆续发表了多部作品。然而,从1910年起,杰克·伦敦成名之后,开始追求物质享受。为了追求个人享受,他挥金如土,为此不惜赶写哗众取宠的媚俗作品。此时杰克·伦敦意志消沉,对作家的成就感日渐觉得虚幻不实。他思想空虚、精神苦闷,开始大量酗酒。在1916年的一个冬夜,杰克·伦敦服毒自尽,七年前虚构的马丁·伊登的遭遇竟然应验在他自己的身上。作者与主人公都是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下定决心要走进上流社会。但进入上流社会后,却并未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给他们带来生活、精神上的愉悦,反而使他们更加痛苦,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最终导致悲剧性结局——自杀。

发表于1909年的《马丁·伊登》,反映了书中悲剧的深刻社会意义。这个时期,经历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整体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且在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在这美国经济繁荣上升的时期,有些善于经营者开始兴旺发达,他们的成功给美国人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幻想。人们相信,在这个国家里,人人机会均等,只要经过努力,大家都有成功的希望。于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特别是来自下层社会的青年,他们为了摆脱贫贱的地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社会挑战,以求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获得个人幸福。但结果不是碰得头破血流,就是偶有成功也因自身真正价值难以实现而苦闷、消沉、颓废乃至自杀,从而演绎出一场场美国梦幻灭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杰克·伦敦.马丁·伊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Jack London.Martin Eden [M].候毅凌译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3]漆以凯.杰克·伦敦和他的小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4]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5]杨岂深,龙文佩.美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刘宝惠,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上流社会马丁杰克
杰克和吉尔
神笔马丁
变成什么好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未来人马丁
发明家马丁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日本“上流社会男性”什么样?
浅析《卖花女》中人物形象与当时英国阶级面貌关系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