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俭
摘要:新世纪、新时代、新课改下的德育思想教育,应是一种“艺术”教育,当今世界环境错综复杂,摧毁与创造、灭亡与新生共存。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进行,各种宣传媒体的负面效应,学生认知能力的不理智、不成熟,各种不健康的东西势必会腐蚀中学生。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掌握思想教育艺术,使思想教育产生强大的“美感效应”,用真、善、美的力量去教育我们的学生,达到净化青少年心灵的目的。
关键词:德育艺术;“喷泉”和“血管”;学生心态;美化问题
教育是科学,又是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育规律;作为艺术,它要求教育者善于精雕细刻,“润物三春雨,催花六月风。”当代社会学告诉我们:青少年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即社会化。他们必须学习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权利义务观。这一社会化进程能否顺利完成,与作为榜样的人们所持的价值观念有着直接关系。本文拟就德育艺术的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喷泉”和“血管”
到过漓江的人,面对清澈见底的一江春水,无不赞叹不已;去过黄河的人,面对滚滚浊流,大惑不解。同样是水,泾渭分明。贝多芬的交响曲,百听不厌;小阿飞的歌声,使人毛骨悚然。同样是歌曲,其趣大异。对此,鲁迅先生早就给出了答案:“喷泉里喷出的都是水,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这对我们的德育有什么启迪呢?
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再看看教育格言:“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重于言教”。古代的教诲,当代的“成果”,使我们领悟到:只有加强教育者的个人修养,提高教育者的自身品质和“内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才能以其完美人格的“感召力”和“催化作用”去“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新人。作为新世纪的德育工作者必须塑造好自己的形象,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科学性、真实性、时代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江东去,泥沙俱下”,复杂的社会现实必然带给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乱。面对这严峻的挑战,德育工作要“固其根本” “浚其泉源”,就必须使思想教育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时代感。
科学给人以哲理之光,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学生心中的殿堂。我们应尽量发挥“科学性”的神奇力量,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融科学知识于学科内容之中,用科学知识的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用科学家的事迹去感染、去震憾学生。实践证明,科学知识、科学家对学生的影响,是其他教育内容不能比拟的。丰富的科学知识使许多思想理论问题迎刃而解,经历各异的科学家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楷模。
真实是思想教育的生命。只有真理才能说服人,只有真话才能赢得人。德育思想教育如果不真实,那就不足以感人,更不足以服人,甚至使教师在学生心中产生虚伪之嫌。中学生“天真无邪”,喜爱纯真的情感。“真”应该成为贯串思想教育始终的一条红线,应该贯彻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内容要真实可靠,无懈可击;向学生传播的思想,应符合社会进步的趋势,符合进步的政治潮流、道德、思想动向、美学思潮,等等。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为了增强中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能力,应让学生接触一些反面东西,自己去识别和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
“时代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字眼,它能使人扬起生活的风帆。中学生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好奇,什么新潮时装、新潮音乐等,对他们来说最有吸引力,其原因就在于时代性强。当然德育不是赶时髦。不过,面对现代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是无法达到教育目的的。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注意教学内容的“新”。要保持思想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从当代的优秀文化中吸取丰富营养。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科学启迪学生,真实赢得学生,时代召唤学生。思想教育只有坚持科学性、真实性、时代感,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把握处于变化中的学生心态
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各种矛盾的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轨迹。人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奋斗、追求和创新的,任何目标的到达都只是新的起点,一旦把无数目标点联接起来,它们便成为一条起伏向前的动态图线。学生的学习心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漫长的学习生活是在各种心理矛盾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中度过的,大量的新问题不断提出,众多的新答案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答案纷至沓来,构成了他们学习的动力。思想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达到转化学生思想的目的,就要正确地把握处于动态的学生学习心理,使学生的心态处于最佳的状态。
实践证明,人的心理是个复杂系统,要保持其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有效地控制输入信息的质和量,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减少负作用。就信息输入而言,如果信息量不够、不可靠、不及时,心理系统就会出现无序甚至混乱。如果学生的心态无序,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无法正确地认识事物,其结果必然是“人格缺损”。因此,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信息一定要广泛、丰富、及时、适度。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德育具有渗透性、亲和力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完全可以利用其他各学科知识,改善德育教育方法,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充分利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回忆祖国的壮美山河、富饶的物产、快速发展的经济等,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此外,优秀的文章,中国古代的璀璨文化,近、现代史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无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材料。
在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时,语文、历史教材中的教育材料更是俯拾即是,在中外历史上,既有为祖国、为真理、为正义而前赴后继、血染沙场的英雄,又有在平凡生活中表现出的伟大人物。
音、体、美对德育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优美的旋律、五彩缤纷的图像造型,可引导学生追求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五、思想教育的美化问题
教育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不是一场“体罚”。前者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自然会起到教育和感化作用;后者使受教育者产生极大的反感,甚至引向教育的反面,新时代的德育,应给人以诗样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生活中处处有美,爱美是人的天性。在德育中,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方式去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如教师那优美、和谐、富于哲理和诗意的语言是美的;一朵鲜花、一幅祖国的山水画是美的;充满理性的科学知识、琳琅满目的中外文化精品、优秀人物的高尚品德是美的;幽雅、书声琅琅的教室,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百花竞放的校园也是美的。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美的因素,使德育园地充满诗情画意。
总之,新世纪、新时代、新课改下的德育,应是一种“艺术”教育,当今世界环境错综复杂,摧毁与创造、灭亡与新生共存。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进行,各种宣传媒体的负面效应,学生认知能力的不理智、不成熟,各种不健康的东西势必会腐蚀中学生。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掌握思想教育艺术,使思想教育产生强大的“美感效应”,用真、善、美的力量去教育我们的学生,达到净化青少年心灵的目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县五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