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彤
摘要:“人文精神”是二十一世纪东西方世界共同关怀的社会科学体系中举足轻重的课题。东西方对“人文精神”的阐述和表征上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所以,在中外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内涵也就各有千秋。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是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从现今中学生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来看,进一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和强调外国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人文精神 外国文学 高中语文 教学
0 引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与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的价值和精神表现。现今的中学生存在人文精神缺失、感情的荒漠化、责任感的缺乏、主体意识不强等状况。现在、有些学生不论是对地球上的动物,还是对自己的生命乃至对自己的父母,都缺少亲情、温情、同情、友情等。一部分中学生,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不考虑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该有相应的回报。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人文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工具性遮掩,素质教育被应试教育所挤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将充满人性、人格魅力和最具审美趣味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和应试训练。这样的课堂忽视了人的精神的存在,忽视人文价值、人文积淀对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仅使语文教学沉闷乏味,而且其最大恶果是使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极其不利于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文”这个词语从古至今一直被广泛应用,虽然每个时期代表的意义不同,但是却证明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中西方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虽有不同,但是对人文精神领域研究的重视却是始终如一的。
1 中西方人文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西方人文精神有共同之处:体现在团结互助、勇敢善战、坚强乐观、爱国意识、嘲笑爱慕虚荣、赞美诚实勇敢、赞美友情,批判奸诈贪婪等。例如、《最后一课》中展现的阿尔萨斯人强烈的爱国意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同时中西方人文精神也有着不同之处:西方民族更喜欢那些发扬个人才智、积极进取、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等充满个体自由精神的品质。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大多看重自己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表现出一种温文而雅、谦恭礼让的群体性人格特征。《三字经》中就记载了许多这样的道德训条。
2 西方人文精神内涵及在文学作品中的突出体现
外国文学作品描绘了他民族具体繁多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各种思想情感。无论作品的主题框架,还是细节,都包含了珍贵的思想理念。外国文学是异质的文学,它是在异国的自然、宗教、历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给我们展示了独特深厚的人文精神理念和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优秀的思想文化是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有句古话叫“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应该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是西方文化的传统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中,注重身心快乐,尤其是精神快乐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人文精神概括为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尊重人类理性,倡导精神自由,追求秩序和谐,主张民主平等,注重逻辑演绎,勇于开拓进取。西方个体自由精神还包括更丰富的内涵,如张扬个性、主动进取、勇敢冒险、灵活多变等。《老人与海》中体现的一种人类精神—勇于面对失败,勇敢冒险、积极进取。《堂吉珂德》中人对理想的信仰和追求,精神自由。根据西方人文精神的传统,可以把人文精神的内涵解释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人的自由以及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等。②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引导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拓展精神生活空间,建构其完美的人格,展现人类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③当代人文精神在强调对个人自身关注的同时,也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是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了人文性,语文课程将失去生命的光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弘扬人文精神将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目光更加敏锐。突出和重视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学指导思想的确定,也遵循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所选外国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意识。外国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教材中的外国作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反映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结构。语文教材与其它教材相比,有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塑造学生以个体发展为前提,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结合的健全的人格,也是时代的需要。而且、目前初中生又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父母的加倍呵护,所以被动和依赖的心理很强,缺少独立生活、独立应对突发事件、独立处理生活琐事的能力。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也相对较弱,这些心理品质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开拓创新型人才很不利。因此,很有必要用西方个体自由精神来弥补学生这些方面的欠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属于世界的中国,未来的青年也必将驰骋全球。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青年人的人文意识就像开拓未来的柔美且锋利的宝剑。那么,外国文学作品正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人文精神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和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洪涛.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问题[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
[3]陈家彬.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精神[J].南宁:广西教育.2006(5).
[4]黄淑琴.人文精神:当代语文教育的盲点[J].广州: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