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娥
摘要: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0 引言
目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控失效,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主要有两方面表现:一是只重视内控制度文字编写,不重视制度执行,使制度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没有实际意义。二是缺乏有效地对内控制度的监督完善措施。内控制度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对内控制度缺乏监督完善和自我评估,使制度不能适应国有企业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制度滞后过时是国有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现象。国有企业仍居国民经济主导地位,国有企业的绝对数量虽然在下降,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占半壁江山,主导作用非常明显。由于内控管理失效,国有企业已经暴露出许多弊端: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违法乱纪事项屡屡发生,费用控制失效,潜亏增加,会计资料失真等。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举措。
1 国际内部控制观念,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目前国际上内部控制内涵越来越广泛,以COSO为代表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体现出以下特点:①内部控制内涵越来越广泛。②内部控制各个构成部分不断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③将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者联系起来。④内部控制目标体现出企业经营目标。我国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基本上停留在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实务操作更多的限定在会计控制范畴。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没有体现出内部控制发展的趋势,理解较为片面,不能用系统的眼光来看待内部控制系统。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控制制度,不重视控制环境,未将内部控制目标与企业目标相联系。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无效与监督不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只重视内部控制的文字编写,不重视执行。为了应付有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许多国有企业建立了所谓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建立起来的只是一堆文件。执行起来不按规定执行,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还有的制度制定时就是为了制度而制度,根本就没有执行的可能,形成制度罗成山,却没有实际意义。②缺乏有效地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完善措施。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有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内部审计,二是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许多国有企业建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但由于种种限制不能使其很好的发挥作用,许多内审部门形同虚设。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观念淡薄,基本没有自我评估、自我完善的概念。
2 内部控制定义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的职能不仅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为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或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3 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由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保证业务活动有效进行,保证资产安全,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
4 内部控制要素
4.1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规定单位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单位文化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通常包括下列方面:①单位的治理结构,比如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分工制衡及其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权限,审计委员会职能的发挥等;②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尽管没有统一模式,但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应当有利于提升管理效能,并保证信息通畅流动;③内部审计机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开展及其独立性的保证等;④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比如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对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的规定等;⑤单位文化,包括单位整体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董事会、经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单位全体员工的法制观念等。一般而言,董事会及单位负责人在塑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
4.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单位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重点评估剩余风险,即采取了相应应对措施之后仍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应对风险的策略: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
4.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单位管理层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常见的控制措施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4.4 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指单位及时、准确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的主要环节有:确认、计量、记录有效的经济业务;在财务报告中恰当揭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管理层与单位内部、外部的顺畅沟通,包括与利益相关者、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供应商等的沟通。信息与沟通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当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有用性。
4.5 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情况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揭示内部控制的重要缺陷。内部监督报告应当有畅通的报告渠道,确保发现的重要问题能送达治理层和管理层;同时,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纠正、改进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效力。
5 内部控制措施
5.1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
5.2 授权审批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单位必须建立授权审批体系,明确:①授权审批的范围;②授权审批的层次;③授权审批的程序;④授权审批的责任。单位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算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意见。
另外内部控制措施还有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与财产安全目标相联系、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6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原则
6.1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单位及其所属机构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6.2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6.3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6.4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单位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6.5 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7 内部控制的几点考虑
7.1 内部控制是管理当局的责任。建立、修正和维护公司的各项控制,并监督控制政策和程序得到持续有效地执行,其责任在管理当局。
7.2 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管理当局应在综合考虑控制的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建立内部控制,一些理想的内部控制往往因成本过高而不为管理当局所采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
7.3 内部控制只能为生产经营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能提供绝对保证。即使是设计完整的内部控制,也可能因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而失效。内部控制只能有效地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并不能杜绝错误和舞弊。所以内部控制总是存在一定的控制风险。
7.4 内部控制要建立执行有效地监督和完善机制。管理当局应该建立审计监督和自我评估机制,本着改善治理环境和治理效果的目的对已设置的内部控制不断进行完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国的要求定期进行评估,对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定期对外披露,以提高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效率。
8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经济对国有企业的冲击力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来的管理意识,管理观念已经暴露出许多弊端。国有企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建立有效地内部控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祖国富强的必然。国有企业应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的有效地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相关规定,改善公司治理,改进企业管理活动,是我国经济繁荣昌盛的要求,也是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要求。目前内部控制管理观念正渗入管理当局的管理意识,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已经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得以体现,彻底打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建立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是国有企业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潘秀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2]吴水彭.会计研究.
[3]顾奋玲,赵丽芬.审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