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操作任务设计的研究

2009-03-13 05:11陈三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词组驱动知识点

陈三林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儿童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任务”设计要能体现教学目标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四年级上册学习“Word的功能和使用”这一模块时,我们设计的大任务是要求每一位同学学会编制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本章有以下5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我把大任务分成5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教学时,我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几个更小的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进行修改。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隐含在3个小任务中。

■“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例如,如江苏版六年级下册,设置超链接教学,任务分解如下:

任务一:演示什么是超链接,建文件夹。

任务二:运行FrontPage,建第一个网页,为主页作简单编辑,保存到建好的文件夹中,预览看效果。

任务三:建第二个网页,作为副页,简单编辑。保存到建好的文件夹中,预览看效果。

任务四:继续编辑第一个主页,选中(抹黑)链接项目,弹出菜单,找到创建超链接命令并执行,找到被链接网页,并确认保存创建结果,在FrontPage预览看效果。

任务五:在浏览器中,打开主页看效果,交流、体会、答疑。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例如,在画图课程中的编辑颜色一课,先设计简单的图块进行单一颜色的填充,再逐层深入进入编辑颜色的设计,最后对于完成较快的同学再进行一幅画的设计及颜色的填充,这样教学内容逐步加深,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只要求完成基本任务,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完成更高一层的任务,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

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 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如《剪贴图形》,主要学习对相同图形进行剪贴、复制的技巧,从而简化作图的过程,体现出计算机作图与普通作图的不同之处及其优越性。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剪贴、复制与翻转/旋转的技巧,难点是旋转技巧的掌握。由于教材一开始就出现画大风车,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到一起,学生不可能同时解决几个问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此,首先出示大风车的动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由相同图形构成的作品,我们可以采用新的“画图”。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任务《剪贴图形》,任务一:复制与粘贴。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尝试操作、反馈交流、概括总结这样几个环节,顺利解决风车的第二、三、四片叶子。如何由第一片变成第二片叶子,引出任务二:翻转/旋转。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看书自学、试画风车、交流反馈,在实践、总结中掌握这一技巧。有了这些知识,提出任务三:创作图形。通过将任务巧妙化分,层层展开,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任务”的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任务”适合在课程的一个周期内完成,小的任务可以在一节课(包括连堂课)内完成,大的任务可能通过一个教学单元完成(应分解为若干个可以在一节课中完成的子任务)。而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等就不适宜使用任务驱动教学,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病毒防范、操作系统、鼠标操作、资源管理器窗口组成、文件的有关操作、文字输入等有关知识。起始年级的教学也不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因为起始年级的学生对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尚没有任何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要完成给定的任务会比较困难。只有当学生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使用任务驱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文字的输入》时,让甲组完成“单字输入”任务,乙组完成“词组输入”任务,两个任务同时进行。结果是甲组会输入单字,却不会输入词组,而乙组既不会输入单字,也不会输入词组。而另外一位老师在执教该课时,在学生会选择输入法的基础上,出示“如何输入‘我字”这个任务,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尝试操作、小组合作、交流反馈概括出单字的输入方法。在练习时,发现有同学利用词组进行输入,教师因势利导,出示任务二,即如何输入词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输入词组的方法。相同的内容和任务,由于呈现的时机不同,导致截然相反的效果。

■“任务”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教材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和研究性课题,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通过美丽的海底世界、绿色家园等主题活动来完成画图的教学。海底世界是学生喜欢的,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绿色家园是社区的建设,利用社区整理为主线学习图形的选取和移动,把脏乱的社区环境整理好,环境问题是关于国家发展的,又依托于社区,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设计好的驱动“任务”,教师破费心思,而学生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作品,则是对教师最好的回报。■

猜你喜欢
词组驱动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点自测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