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四川省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研究

2009-03-13 08:27徐承红张克俊
财经科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徐承红 张克俊

内容摘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工业生态园区的研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状况而言,是十分迫切的任务。生态工业园区所具有的工业链条、循环经济模式、经济外部性以及企业之间的复合共生等生态化发展特征是推动当地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结合四川省工业园区发展的现状,从理论上探讨了工业园区发展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实践上,研究了推动四川省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一些工业企业组成的集合体,是工业化国家中作为一种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它包括工业区、工业群、工业园、工业带和商业园,是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设计或改造形成的一种新工业组织形态,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型态。生态工业园概念是由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于1992年首先提出的。此后,尼古拉·加罗布劳斯(Nicolas GaUopoulos)、罗伯特·福罗什(Robert Frosch)。以及Hall等对生态工业园的设计与操作进行了颇有建树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我国学者在实践基础上也从不同角度对生态工业园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对于四川省生态工业园区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如何在四川已有工业园区发展基础上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是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生态工业的重要形式

(一)生态工业园区发展首要的核心问题是生态工业链条的构建、延伸,这是生态工业建设的出发点

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首要问题是选择区域内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以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作为工业园区生态建设的核心,将具有关联性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依据生态工业原理,充分利用不同产业、项目或工艺流程之间,资源、主副产品或废弃物之间的协同共生关系,运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和经济措施优化配置组合,形成一个物质、能量多层利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共生体系,实现各自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以及上下游产业工业链条的良性循环发展,这实际上就是生态工业发展的要求。虽然在现实中的生态工业链条并不一定是绝对完整闭合的,只是在某些特殊环节(节点)上达到了链接生态工业链(网)的目的,而这种链接恰恰体现了生态工业可循环的特征要求。

(二)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从而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减少废弃物及污染。倡导的是一种工业园区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独特优势,一是各个工业园区在进入机制上一般都严格规定了企业的进入机制,严格限制了企业的污染度,因此企业要进入工业园区均会在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方面做出大量改进,这将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二是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往往是同类型、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包括进人的科研机构,他们在生产性质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他们之间的产品链与辅助的废水、废渣、废气处理系统一起、以能量的交换联系为纽带相互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生产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降至最低,实现区域内的清洁生产,这对于建立生态产业链、减少企业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态工业园是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工业园区往往集聚了当地的主要工业企业,包括主导产业企业和支柱产业企业,因此在这个工业主要集聚地实行清洁生产、绿色工业,实际上意味着这个地区社会层面的生态化,也就是说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是社会环境生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及其在价值链上相关的支撑企业在一定地域集中、聚合的过程,它实际上是生产要素向一个特定地域大量集聚的动态过程,通过上下游企业的相互协作,同一工艺和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厂商的相互竞争与合作,形成类似于生物生态系统那样的共生共存的产业生态环境,使企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企业间共生网络,一个企业的废料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能量及资源实现梯级利用,这实际上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这种资本、劳动、人才和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大量集聚和有效利用,有利于实现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化。因此,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在工业园区中的发展是互动的。

(四)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外部性为工业生态化创造了条件

工业园区由于企业集聚导致的较低交易成本、共享的公用设施和技术支撑及创新等所产生的经济外部性,使工业园区具备了“资源减量化”和“扩充环境容量”等生态性特征。园区通过在管理包括能源、水和材料这些基本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合作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该企业群落寻求到一种比每个企业优化个体表现就会实现的个体效益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效益。如:园区上下游产业链对能源的不同需求及所形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资源集约利用和排放减量所产生的环境容量相对扩充效应;园区网上交易系统的完善以及网络资源的共享,为园区企业信息共享和副产品交易创造了条件;区内企业相同的基础技术和共有的专业技术,为集中力量开发生态经济的核心技术创造了条件,并通过空间内敛的巨大集聚效应,使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知识同时得到有效溢出,劳动力要素对产业链各环节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加强,使技术创新在“干中学”中得以传承。

(五)生态工业园区以大型工业企业或核心企业为主所实现的企业之间的复合共生是生态工业建设的重要特征

生态工业园区往往以大型工业企业或核心企业为主构成园区企业一定的先后顺序,围绕核心行业(企业)派生出一系列以物质交换或能量交换为纽带的、具有互相协作补充关系的企业,其中大企业或核心企业对整个工业群体的运行起到一种控制和导向作用,一是大企业拥有自己运作比较成熟的工艺流程,具备较强的辐射作用,或者说具备较强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能把企业更好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工业链条,通过处理其副产品和余热余能完善生态工业发展所必需的能量梯级流动结构,实现生态工业闭合回路的要求;二是大企业能够形成稳定的副产品供给,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废弃物,使新建的废弃物处理企业不会浪费,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产能力;三是大企业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为生态工业园的进一步壮大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维护和完善生态工业园中现有的生态工业链条,保障生态工业园的稳步发展。

二、四川省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四川工业园区数量虽多,推进生态化建设的园区却较少

据2007年《四川省统计年鉴》,截止2006年12月底,四川省共有各类工业园区194个。其中:国家级园区5个,省级园区38个,市(州)级工业集中发展区59个,分布广的县级工业园区达到92个。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只有43

个,仅占22.2%,且主要分布在成德绵、川南和攀西三个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而市、县级工业集中发展区数量多、比重大,达到151个,占77.8%。省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方案中提出的6个试点市分别是成都、绵阳、攀枝花、泸州、广安、内江,涉及40个试点县和建材、煤炭、钢铁、化工、轻工、机械和有色金属行业的45家工业企业,试点企业所占的比重不到总量的1%,试点的工业园区仅有8个,不足以使现有的工业园区产生较大范围的辐射能力,也难以形成大型生态工业园区,制约着生态工业的发展进程。

(二)工业园区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严重

2006年,全省工业园区工业耗水量46867.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了28%,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39.01立方米,增加2.5%;工业用电量521.7亿度,增长38.8%,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4341.98度,增长11.2%;工业综合耗能1893.7万吨标煤,增长18.29%,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耗能1.58吨标煤;全省工业园区废水排放量56421.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5.4%;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893.3万吨,增长18.5%,园区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1/4和1/5。

(三)工业园区内企业关联度不大,企业之间缺乏生态工业链条,很少有园区形成真正合理有效的循环经济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四川工业园区内企业较杂,企业互不相关,企业之间在技术与产品方面相互设防,未能在产业链上分工协作,企业各自处于独立运行状态,不易相互协作,产品上下游链条断截,上游企业无法给下游企业提供废料作为原材料,使废料回收产业没有规模,高额的技术和设施成本使废旧回收利用体系无法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也无法实现。虽然2007年四川选择了雅安生态科技工业园等八个园区作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试点园区,但成效并不显著。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是2001年3月4日四川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2007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1亿元,同比增长68%,完成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同比增长22%,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5亿元,同比增长78%,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5643万元,园区本级实现财政收入6012万元。但园区的工业污染仍很严重,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许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产业结构趋同,同质化、无序竞争激烈

四川省4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医药、食品、电子四个方面,他们分别在43个省级工业园区占24、18、16和12个,其他选择农产品加工、化工和冶金的行业分别有9个、7个和7个。成都市有工业园区21个,其中不少都将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确定为主导产业,进区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园区间的产业同构严重影响了园区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加剧了园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直接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浪费和规模不经济。

(五)工业园区缺乏符合生态工业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支撑体系

生态工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以及再制造技术、废旧原料再生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等作为支撑。技术创新是发展生态工业的关键,是促进生态工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四川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1)四川省科技经费筹资总额中政府拨款占36.9%,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3.1%;企业资金占54.71%、金融机构贷款占3.02%,分别低于65.52%、5.27%的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金融机构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自身的科技实力和投入明显落后,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量对工业GDP的贡献率为1.38%,低于1.63%的全国平均水平。(2)工业园区对于生态工业发展所要求的节能减排技术、循环利用技术只着重其先进性而无经济性,许多开发的技术缺乏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投资引进的技术不能充分利用。四川省消化吸收技术的经费每年有所增加,占技术获取经费总量的比重为12.27%,但仍低于全国15.43%的水平;科技成果获准总量481项,应用于工业的科技成果量155项,仅占32.22%,说明科技成果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并不广泛,技术创新的重点还没有完全针对生态建设的环境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受到制约,进而影响生态工业发展和完善。

(六)地方政府的利益机制与生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目标有较大差距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标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矛盾突出。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考核机制,导致在地方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上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没有严格控制对入园企业防污染指标的要求;引入的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这种竞争性特别表现在对劳动力、对技术人才的争夺,大于他们之间的合作性,它们之间的合作更多地是在区外的合作,如市场、运输等,而不是在区内进行合作,如生产过程、资源共享等;地方政府也忽视在工业园区中对中间服务机构的培育和园区生态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工业园区的管理和发展滞后。

三、四川省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政策建议

(一)做好四川省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规划

根据国家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要求,四川省在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时候要结合生态工业发展的有关理论规划设计。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把入园关,严格控制新开工的高耗能和高污染项目,对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高污染、低产出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在项目引进或审核时严格把关;二是要按照生态工业园区应使工业生产能够形成闭合回路而且能够达到零排放的要求来设计,强调生态工业园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梯级利用问题,以及园区污染控制和净化,进入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间都因相互利用废弃物或余热余能而存在紧密的联系;三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要与工业布局相结合,以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工业布局的进行,以工业布局的调整促进工业园区的做大做强,建立资源共享的组织结构关系,培育产业(企业)共生的组织环境和条件,实现总能源的优化利用,最大程度地使用可再生资源。

(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模式

生态工业园大致包括如下类型,一是多产业关联共生型工业园区模式。这类园区的产业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产业间的共生关系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型链接,已经形成了多条生态产业链,在副产品交换和能量、废水的梯级循环利用以及配套设施共享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初具规模,已具有较好的生态工业雏形。二是主导产业链型工业园区模式。该类园区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辐射作用,其主导企业以较大规模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为输入,使其寄生企业所构筑的生态链具有规模经济性。可以选择诸如“攀钢”、“泸天化”、“东电”这样辐射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核心企业。三是全新混合型工业园区模式。[6]此

类生态工业园区是在科学规划、设计基础上,从无到有进行开发建设,园区是开放式结构,园区不同的产品链和生态工业网络在园内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四是现有工业园改造型。主要是通过对现有工业园中已经存在的大量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使其废物排放量大大降低的同时提高能量的循环利用程度。

(三)确定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技术措施、园区评估论证模式及方法

大力加强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包括管理技术、规划设计技术、清洁化生产技术、物质集成技术等,从产品设计开始,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原则,依据生态设计的理念,引进和改进现有企业的生产工艺,应用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园区内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以满足生态工业的要求,建立最小化消耗资源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高新技术系统。

(四)政府要高度关注特色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定位

注重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特别是要发挥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的带动功能。要继续重视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川南制造业城市群、攀西资源开发基地、成渝经济走廊、秦巴山绿色经济走廊、川西民族特色经济带的发展,在政策、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另外,四川还有3个国家级工业园区(其中包括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两个国家级高新区)、44个省级工业园区,要充分发挥这些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形成鲜明的区域产业特色,错位发展,加强园区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园区建设投(融)资体制,吸引更多的、更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园区。

(五)优化园区资金投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资金流向的问题是生态工业园区管理的关键和首要问题。生态工业园的实质要体现在生态工业链条的完整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上,资金投入应该尽可能地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废弃物回收处理及污染治理方面倾斜,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豪华建设。在企业融资问题上,本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建立省级园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起步阶段的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在严格项目引入机制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专业化的招商引资活动。

(六)建立良好的园区环境,优化园区自身管理

良好的园区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政策支持环境、园区管理体制等是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基本保障。建立分级管理、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精简、高效、服务的新型行政管理体系,对园区内的财务管理、土地管理、环境管理、行政管理都要进行规范化和透明化,对园区管理的责任明确划分,并且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公示,配合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园区内各生产环节的顺利进行和各监管措施的有效实施,从而达到优化生态工业园自身管理的目的。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磐安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工业园区环境治理之法律思考——以新疆阿克苏市工业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