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失业属性理论回溯

2009-03-13 08:27杨成钢
财经科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失业

杨成钢

内容摘要失业属性是失业理论发展的重要观察视角。本文基于对失业属性的认识,从凯恩斯对劳动供求数量失衡的观察到“后凯恩斯主义”对劳动供求结构失衡的认识和人力资本理论对劳动供求质量失衡的认识,以及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数量供给特殊性的观察,正是在人们对失业属性的认识逐步深化过程中,失业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

关键词失业;失业属性;失业理论

一、关于失业属性

失业的概念一般被解释为劳动者要素未能与生产资料要素结合。这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从失业的本质属性出发作出的定义。而从失业的一般属性上讲,失业即是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不相匹配,发生失衡。劳动供求失衡是失业问题最一般的市场表现和最基本的市场特征。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要素代表了劳动的供给,生产资料要素则代表了工作岗位,也即劳动的需求。劳动者要素与生产资料要素之间的结合就是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协调配合得好,可实现劳动供求的均衡,反之,就会出现失衡。要素之间的结合包含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所以劳动供求失衡也包含三种状态:(1)劳动的数量供求失衡:劳动资源的数量供给大于市场的需求,一部分劳动资源处于闲置状态;(2)劳动的质量供求失衡:劳动资源的质量供给水平偏低,达不到市场对劳动者的质量要求,导致一部分劳动资源处于闲置状态;(3)劳动的结构供求失衡:劳动资源供给的技术专业结构和性别年龄结构以及地域结构等与市场所需不匹配,导致一部分劳动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这三种劳动供求失衡状态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外在形式上,而且体现于内在生成机制上,因而可以说其失业的属性不同,或者说,这三种不同的劳动供求失衡状态,反映了三种不同的失业属性。它们可分别被称之为:数量性失业、质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许多失业问题研究成果也用类似的概念和称谓去划分失业形式或类型,但本文认为,尽管人们观察和描述的可能是同一现象,但“形式”只描述了其外在表现,“属性”则揭示了其内在规定性,而用内在规定性来对事物进行划分,能更好地归纳和抽象出事物的特质,更充分地体现出事物的差异。

从失业理论史上看,似乎除了凯恩斯在谈论古典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失业的描述时,触碰到了“属性”一词外,尚无人将“失业属性”作为一概念使用。然而人们对失业问题的探讨则多涉及对其固有特性,也即失业属性的分析,以下分别论之。

二、对数量性失业的认识

凯恩斯之前的传统失业理论是否认资本主义社会有失业存在的,基于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自身创造需求”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可以随劳动市场供求状况而变化,只要工人愿意按现行工资受雇于雇主,就不会存在失业。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庇古就曾明确提出:“只要有完全自由竞争,就会经常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将工资率与需求相连,使每个人都能就业。”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会出现失业,如果出现,也是“自愿失业”。

凯恩斯理论问世后,承认了仅靠市场自发力量不能达到劳动供求均衡状态,他认为,所谓“供给会自身创造需求”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之上的:即不论就业量取何值,不论产量和就业量在何水准,总需求价格总是永远等于总供给价格,社会上并没有任何阻碍充分就业的力量。凯恩斯认为这一假定是不符合资本主义社会一般状况的。他写道:“经典学派之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通常情形。经典学派所假定的情形,是各种可能的均衡位置之极限点,而且这种特例所含属性,恰不是实际经济社会所含有的”。-2J

那么,什么是实际经济社会所含有的失业属性呢?凯恩斯认为,一个社会的就业总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所谓“有效需求”:按照凯恩斯本人的解释,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总需求。凯恩斯认为,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之间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即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就愿意多雇佣工人,以扩大产品总量。当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既不增雇工人以扩大生产,也不减雇工人以缩减生产,因为这时资本家预期获得的总利润已达到最大量,从而生产和就业在这个时候达到均衡状态。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就会减少雇佣工人,以缩减产品总量。这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由于一个特定的总供给价格和特定的总需求价格都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总就业量来说的,总就业量的变化必然引起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的变化,总就业量与总供求之间的这种函数关系也就说明了就业量与有效需求之间的关系,所以有效需求不足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供求关系,也是资本主义“实际经济社会”所具有的“非自愿失业”的真实属性。可以说,凯恩斯是触摸到了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脉象了的,他发现了“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通过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均衡关系的分析揭示出有效需求不足的产生机理,又通过对有效需求与就业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出劳动供求之间的均衡机制。应当说已经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某种内在规定性和一定的属性特点。

三、对结构性失业的认识

凯恩斯理论抛出后,虽然一度被当作资本主义制度的救命稻草而很快上升为失业理论正统地位,但由于其观察视野仅局限于总量性失业,且是经济萧条时期的总量性失业。它无法解释为什么经济繁荣时期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非自愿失业”,因而受到以米尔顿·弗里德曼领军的货币主义学派的质疑。

弗里德曼认为,失业率有两种:一种是“市场失业率”,即市场上实际存在的失业率;另一种是“自然失业率”,即“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的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也就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弗里德曼不同意凯恩斯所谓通过国家干预就可以消除非自愿失业,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认为“自然失业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是始终存在的。只要资本积累继续进行,不管实际工资率如何变动,一切与实际工资率结构不相适应的人员仍将被排斥在就业之外。自然失业往往由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所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转移。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发展,对劳动力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提高,使这种转移不能很快完成。在信息不完备、部门之间劳动力供求结构性较强、培训劳动力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部分结构性的、摩擦性的失业。这种失业的存在与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实际结构性特征有关,也与“劳工市场的有效性、竞争和垄断的程度、阻碍或促进人们变换其工作岗位等”实际因素的影响有关,而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无关,是在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均衡但结构不均衡时出现的失业。因此是难以通过政府的反周期政策来消除的。

弗里德曼观察到了劳动力供求的结构失衡这一资本主义失业属性的又一个侧

面,因而是一种理论进步。

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局限性不仅被其对立学派所诟病,而且在凯恩斯学派内部也有人意识到其只注意到了劳动供求关系在数量上失衡这一失业属性,而没有注意到劳动供求在质量上和结构上失衡等其它失业属性。并且正由于这一缺陷,使其无法解释后来资本主义经济中遇到的经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与通货膨胀并存的问题。所以,20世纪70年代后,詹姆斯·托宾、杜生贝、约翰·希克斯等所谓“后凯恩斯主流派”代表人物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开始从劳动供求的结构失衡角度对资本主义失业属性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构性失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不相适应所引起的失业,因为这种结构性失业具有相当普遍性。在任何技术条件下,失业者都有可能由于技术工种不同而不能填补现存的职位空缺。

托宾认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实际即指劳动市场的均衡,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即意味着劳工市场的失衡。凯恩斯刺激需求的政策只能解决“就业水平”失衡问题,并且正是由于存在劳工市场技术结构不相适应等就业结构失衡的情况,失业人数和职位空缺的数目差额不能互相抵消,所以,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并不一定与失业率的变动直接相关。他也明确质疑菲利浦斯曲线关系,认为通货膨胀的加速进行不可能使不相适应的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得适应起来,从而也不可能因此降低失业率。

杜生贝在托宾的论述基础上,进一步阐释说:失业与职位空缺的并存就意味着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这不仅因为存在工会操纵工资率和大公司操纵价格的情况,更由于劳工市场是由许许多多局部市场组成的,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是高度分散的,且各个市场的工资变动状况会相互影响,彼此推动。所以只要个别市场上出现了职位空缺和工资水平的上升,就会推动整个工资水平的上升,推动整个物价的增长,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希克斯则注意到,劳动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的产业部门结构,在同一时期,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而落后部门往往基于“公平性原则”去追求与先进部门一样的工资水平,结果一方面推动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落后部门增加劳动雇佣的积极性,加剧了失业。希克斯虽然讨论的是工资水平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但观察到的则是劳动供求在市场上的产业部门结构差异和失衡。

结构性失业问题本不是托宾和杜生贝等人最早提出的,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的“摩擦性失业”概念,与结构性失业有不少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被看成是“结构性失业”的一种,只不过它较着重于失业“季节性”、“临时性”和“局部性”而已。但托宾等人通过对失业的结构性观察,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性障碍,并从劳动供求的结构失衡角度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则是对凯恩斯总量失业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四、对质量性失业的认识

对资本主义失业属性作出重要发现的,还有人力资本理论,特别是以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兹和加里·贝克尔为代表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一文中明确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实际上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他认为,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人力资源质量越高,人口受教育程度、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其国内的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贝克尔首次用传统的微观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均衡模型,使用了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分析,弥补了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人力计划理论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建设成本问题的缺陷。

贝克尔还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一效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时间价值”理论与儿童“量一质”权衡理论。

在舒尔茨和贝克尔之后,罗默和卢卡斯等人又提出了“收益递增型增长模型”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进一步发展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对于人力资本投入与降低失业率的关系,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者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使其具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更能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从而具有更低的失业风险。

人力资本理论这种将劳动人口素质直接视作为资本要素的观点颇具理论意义,因为它对于解释劳动市场上由于劳动供求质量失衡而引起的失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五、对失业属性变化微观基础和区域差异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即新凯恩斯主义。它是在原凯恩斯主义受到理性预期学派打击之后,吸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学派的斗争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并在与理性预期学派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新凯恩斯主义者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它主要包括效率工资理论、内部人控制理论、失业回滞理论、隐含合同理论等。

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是从微观角度观察和分析引起劳动供求失衡的市场机制,所以其研究显得很局部,甚至很琐碎,但它对劳动市场的功能性障碍作了更加深人的剖析,使人们看到了失业属性变化的微观基础和依据,也反映了一种新的理论发展趋势。

不管是新老凯恩斯主义或是货币学派,都把失业问题定位于一般市场经济制度下工业社会中的经济现象。以刘易斯、托达罗和希金斯等人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注意到了现代世界经济格局中存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经济区域以及发达经济和欠发达经济两种明显不同的经济社会和发展水平,而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经济所面临的失业问题又与发达国家或发达经济不完全相同,其失业属性有着自己的独有特征。

刘易斯观察到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市场呈现出劳动力数量无限供给的特征。为什么会出现劳动力无限供给呢?刘易斯认为,一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较高,人口总量,从而劳动力资源总量存在大量过剩;另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经济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前者获得劳动工资收入,后者只能获得最低生存费用。前者的边际生产力必须大于边际成本才能受到雇佣,后者边际生产力为零甚至为负仍在维持最低费用的生存,所以前者的收益恒大于后者。这种情况下,前者只要开出一个工资水平,并且如果劳动力在两部门间的流动是自由的,那么低收入的农业劳动人口一定会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从而给城市带来几乎是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导致城市中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

托达罗认为:在城市存在高失业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还不断向城市迁移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和农村各种劳动市场的就业机会,但他们通过迁移选择那个能取得最大“预期”收入的工作。

刘易斯和托达罗都是跳出城市来观察城市失业问题,敏锐地注意到由于城乡之间“最低生存费用”的差异而造成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几乎使得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数量供求几乎永远处于失衡状态。

希金斯则注意到,不发达社会存在一种经济的“双元结构”。一是“先进部门”,二是“原有部门”。“先进部门”首先是通过外国资本投资开始发展的。外国资本带来了新式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将许多劳动力排斥在生产过程之外。尽管有投资的扩大,但这种技术资本的投入对劳动的吸收极其有限,并且往往其投入系数是固定的,即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度是极低的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无论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如何变动,由于技术性的制约,都会产生过剩劳动力。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工业化的过程,且多数国家是通过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业技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因而都难以避免工业化不断地排斥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结果。希金斯的研究提示了欠发达经济中的另一失业属性,即劳动供求的质量失衡。

从凯恩斯对劳动供求数量失衡的观察到“后凯恩斯主义”对劳动供求结构失衡的认识和人力资本理论对劳动供求质量失衡的认识,从货币主义对发达国家“自然失业率”的捕捉到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市场变化的观察,可以看出,人们对失业属性的认识在逐步深化,并且正是这种深化使失业理论得到不断发展。

六、结论

当然,上述所有对失业属性的认识都只是涉及失业的一般属性意义上的,并未深入其本质属性。对失业问题的根本属性,也即其本质做出深刻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马克思主义虽诞生于古典经济学时代,但马克思却天才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问题的本质是“相对人口过剩”,其产生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这一点使其后所有的失业理论流派都相形见绌,并且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从制度层面分析失业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工具。

猜你喜欢
失业
福建已发放失业补助金9.79亿元
两类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
两类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
失业预警
能否继续申领前次失业停发的保险金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农村大学生“失业”具有两面性
不同类型失业青年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