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玲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和谐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所以,我们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的舆论环境,培育和谐的精神风貌,坚持以人为本,在求真务实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关键词:和谐;和谐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24—0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一、充分认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意义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法规制度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更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顺乎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与此相伴随,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实践表明,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思想文化问题上的历史自觉。
(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和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价值,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助于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巩固和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为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团结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
作为执政党,我们治国理政的所有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和实施的。通过和谐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在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倡导和传播和谐理念,并渗透、转化、体现到一切执政行为、执政方式当中,从而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在实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时,更加自觉地体现和谐精神,追求和谐目标,实施和谐举措,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
(四)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是要使我们更加注重并且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调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变动的社会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和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风尚,使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局面。
二、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重在建设。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全社会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筑牢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一)形成良好的和谐文化氛围
良好的和谐文化氛围是指和谐文化存在、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气氛,它要求容许多元文化共同存在,要求各种文化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良好的和谐文化氛围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是一个庞大的、健康向上的、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中心,有许许多多的具体文化形态。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关爱文化、家庭文化、礼仪文化、生态文化、现代企业文化、现代政治文化等具体的文化形态,来引导人们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促进良好的和谐文化氛围的形成。此外,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还应深入挖掘和繼承我国传统和谐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精华,使优秀的传统和谐文化得以传承,优秀的民族和谐文化得以新生,并以此来增强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人们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使和谐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以此促进良好和谐文化氛围的形成。
(二)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和谐的舆论环境应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执导,坚持正确导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旋律,有着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的舆论环境。在这个前提下,统合所有的舆论,将它们都引导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我们要针对舆论的特点来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类媒体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群众情绪、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巩固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激励人们见贤思齐,营造和谐舆论,倡导和谐精神,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
(三)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和谐风尚
和谐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观,也是其价值理想。培育和谐精神,有利于人们养成和谐的社会风气和习惯,有利于和谐社会风尚的形成。和谐社会风尚是指社会上流行和谐的风气及和谐的习惯,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内容之一。为此,我们应采取有力的措施来促进和谐社会风尚的形成。首先,应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和道德激励约束机制,来促进和谐社会风尚的形成。我们应加强对广大民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电影、电视、戏剧、等各种文化形式来宣扬和谐精神,使人们受到和谐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养成和谐的习惯,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和谐的风气。再次,要大力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和谐社会风尚的形成。
(四)坚持以人为本,在求真务实中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文化,也是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来建设和谐文化,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努力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创造”上各尽所能,使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努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我们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认识,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导向、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法制保障,并且使这项历史性任务贯穿和落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迈向新胜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将深入人心,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
[2]张立文.和合学概论——二十一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李延文.培养和谐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任务[J].广西社会科学,2007,(2).
[4]严昭柱.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意义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2).
[5]李龙锦.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J].宁夏社会科学,2006,(6).
(责任编辑/刘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