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
企业家“用脚投票”,政府在规划中开始萌发产业思维,因此,这是一个更高层次和水平上的战略布局,完全是重视市场要素配置和市场选择的结果。上海华谊集团选择落户无为就是一个极好的样本。
10月16日,投资73亿元的上海华谊煤化工项目一期工程在长江北岸的无为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这一总投资高达350亿元的沪皖两地最大合作项目,选择于经济低迷的2008年底逆势开工,让沉寂多年的巢湖沿江地区在区域竞争格局中跃然而出。
巢湖因湖得名,但最终选择借江起跳,短短几年时间,巢湖的沿江开发战略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底色。
那么,巢湖沿江,正发生怎样的嬗变?
“离岸”之城
滚滚长江一路向东,由无为县灰河口注入,从和县驻马河口离境,在巢湖市境内穿行168公里后进入江苏。
800里皖江近半流经巢湖市。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外界眼中,还是在巢湖人内心深处,这都是一座拥湖而居的城市,而非一个沿江城市。亲湖而远江,这种心理殊异在辖区内行政中心的建设上也得到了印证。翻开地图,人们就会发现,巢湖市区距离长江较远,无为、和县两个滨江县城也不在江边,就连沿江乡镇也多属于离岸型集镇,可以说,在诸多长江北岸城市中,这种“离岸”现象也为数不多。
坐拥168公里长江岸线资源,巢湖为何不像大多数江南城市那样“枕江而眠”?为什么巢湖长期未能借江发展?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因为在2003年之前,巢湖沿江根本无法承载区域发展的希望。
由于长江走势原因,长期以来,偏居长江北岸的巢湖和安庆两地均饱受水患之苦。1998年大水之后,国家拨十多亿巨资用于安徽长江堤防建设,直到2003年夏天全线完工,巢湖境内的124公里无为大堤、55公里和县江堤才得以确保长江安澜。而在此之前,水患来临,沿江农业尚不能自保,遑论工业发展。拥有17个乡镇、82.37万人口、1676平方公里的巢湖沿江地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错失了安徽第一轮皖江开发的良好机遇。
巢湖市市长宋国权在接受《决策》记者采访时指出,早在1990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战略决策;1995年,省委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皖江开发开放全面启动。在此轮皖江开发中,与巢湖一江之隔的芜湖、马鞍山、铜陵三市迅速崛起,成为安徽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这十年,纵向看,尽管巢湖的经济发展与自身相比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横向比较,巢湖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从记者查阅的2005年统计资料来看,巢湖的发展差距集中体现在工业化水平低上,全市二产占GDP 比重为37.1%,而同期安徽省平均水平为41.6%。从工业结构来看,也存在“小、少、低”三大特点,首先是总量偏小: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3亿元,只占全省总量的4.1%,相当于合肥的l/5、马鞍山的1/4、芜湖的l/3、安庆的l/2。其次是骨干企业偏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部工业企业不到10%,大中型企业只有4家,直到2005年还没有1家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骨干企业的带动力不强。再就是产业层次偏低:企业仍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加工深度不够,主要依赖资源消耗,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弱,缺少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
与“经济高地”马芜铜板块隔江相望,处于南京和合肥两大省会城市之间,这一独特的区位特点,也对巢湖发展形成挤压效应。不仅如此,与巢湖一样徘徊在全省中游的几个同类城市发展势头也非常强劲,西面的六安和北面的滁州,200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只有巢湖的70%上下,但是,短短一两年时间,这两个近邻都大有赶超巢湖之势。
沉陷还是崛起?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巢湖必须先谋而后断。
区域竞争就是现代版本的田忌赛马术,只有把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才是颠扑不破的赢家策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巢湖的比较优势在哪里?
千年江涛拍打着堤岸,巢湖境内168公里岸线睡眼惺忪,适合建港口岸线90公里,其中约30公里的岸线可建设万吨级泊位,但是巢湖沿江岸线利用率仅为2.76%。而长江南岸,经过十多年的开发,马芜铜三地岸线资源已经所剩无几;尽管北岸上游城市安庆拥有247公里长江岸线,但是适合建港的条件没有巢湖市优越。
从资源禀赋上说,岸线资源是巢湖最大的后发优势,也决定了巢湖在新一轮皖江开发棋局中的战略地位。“在即将进行的皖江城市带大开发中,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是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其中江北的开发必然会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宋国权说。
沿江“重型化”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在新一轮的皖江开发新机遇面前,巢湖开始谋划沿江工业带建设。2005年,巢湖市发改委联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着手编制《巢湖市沿江工业带总体规划》。
巢湖市政府研究室主任袁发林告诉《决策》,“巢湖沿江工业带是个泛沿江的概念,包括沿江的和县、无为两县大部分乡镇,含山和庐江的部分乡镇。”在袁发林看来,欠发达地区要想加快发展,必须走“非均衡发展”的路子,优先开发沿江地区,并不是要忽视其他地区的发展,而是通过硬化沿江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将沿江的区位优势向内地扩散,最终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长江沿线为前沿,覆盖全市大部分区域的扇形泛沿江工业带。
沿江开发不是滨江开发,而是通过临江形成引擎,往腹地开发,不管巢湖的沿江工业带“泛”到何处,都标志着巢湖市的区域发展战略完成了一次嬗变,昭示着巢湖人开始从“环湖时代”走向“江河时代”。无为县一位官员在接受《决策》采访时说:“沿江开发就是借江发展,靠近了长江就意味着靠近了物流,就进入了经济大市场。沿江开发说到底在观念上是一个开放意识,通江达海就是一个开放的视野”。
诚哉斯言!
那么,巢湖的“江河时代”如何进行产业定位?
“巢湖沿江就像一个插柳树的地方,一插就能活”,当地一位干部这样形容沿江的立地条件,但是他指出,尽管巢湖沿江适合发展的产业很多,但是没有平均用力,产业选择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遴选发展前景好、经济贡献大的产业优先发展。
在《巢湖市沿江工业带总体规划》中,化工、建材、电工器材、采掘加工、造船成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在产业选择上,巢湖决策层深谋远虑,沿江呈现出了重型化趋势。那么,为什么选择重化工?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并进入40%-60%区间,非农就业人口超过全部从业人员一半,工业化就由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重化工业是工业化中期的必然选择。从2005年巢湖市的三次产业比重(24.9∶37.1∶38.0)看,可以得出的基本判断就是,巢湖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换阶段。
从产业转移的趋势来看,2003年以来,高歌猛进中的沿海重化工业进入“高成本运营时期”,受到资源、运输、环境等要素资源的制约,长三角的重化工业开始顺流而上,向成本较低,资源条件更好的地区寻找“栖身之所”。巢湖沿江地区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长三角资本,而重化工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主力军。仅以造船为例,2005年起,沿江的无为、和县成为长三角船舶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巢湖“无中生有”,仅用3年时间就培育出销售收入达到6.5亿元的全新产业。
从沿江的资源条件来看,良好的岸线资源和建港条件,以及日益改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其具备发展大耗水、大运量的重化工业的基本条件。另外,境內庐江是安徽省唯一的多矿种资源集中区,铁、硫铁、铅、锌、明矾等储量在全省和全国占有较大份额,拥有“地下聚宝盆”的巢湖沿江,也是发展重化工的天赋条件。
从外部政策环境来看,在安徽省加快皖江城市带发展规划中,发展沿江重化工业被放在突出位置,而巢湖也成为安徽省批建的省级产业基地最多的城市之一。一线串珠,巢湖沿江由南向北拥有4个省级化工基地:庐南重化工基地、无为境内的安徽省煤基多联产基地、和县境内的安徽省精细化工基地,还有离长江不远的皖维电石化工基地。《决策》在巢湖市发改委了解到,这四大化工基地规划总投资730亿元,预计到2010年完成投资200亿,新增销售收入150亿;到2020年,新增销售收入800亿。
沿江重型化带给巢湖最深刻的影响莫过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整体运行质量的提高,“五年打基础,十年上台阶”,巢湖沿江尽管还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但是已经足以扭转巢湖工业化水平低,工业结构“小、少、低”的面貌,而沿江的一些大项目已经发挥出了良好的拉动效应。
《决策》在巢湖采访时发现,人们言必谈华谊煤化工。的确,这一尚处于胎动中的“大块头”,在长江北岸会迅速形成一个新的百亿元产业。届时,它将成为巢湖经济的一个“爆发点”。
大项目冲击波
从历史上看,巢湖算得上长江边的一粒“遗珠”。
计划经济时期,皖江的马鞍山、铜陵和安庆都在国家的大工业布局棋局之内,于是这三座临江城市有了自己的工业“擎天柱”——马钢、铜陵有色和安庆石化。“九五”时期,皖江第一轮开发开放伊始,安徽省的“一号工程”落子芜湖,正是这个代号为“951”的汽车项目造就了今天的奇瑞公司。而巢湖,多年来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新一轮重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几十年前的工业布局的概念。在这一轮重化工业发展中,“政府之手”更多地让位于“市场之手”。企业家“用脚投票”,政府在规划中开始萌发产业思维,因此,这是一个更高层次和水平上的战略布局,完全是重视市场要素配置和市场选择的结果。上海华谊集团落户无为就是一个极好的样本。
2003年4、5月间,上海华谊开始在沿江和沿海地区考察,最初的想法是选择一个产品储罐区,把长江中下游的武汉、重庆等地生产的甲醇收集起来进行内外贸易。他们先后到过江苏如皋、连云港、昆山,然后又到安徽裕溪口。是年6月,华谊来到无为县的时候,就被那里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2001年,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通车,位于无为县境内的轮渡北站及进站的14公里铁路线被闲置。据华谊集团有关负责人透露,之所以选择落户无为,正是因为这里有铁路线连接淮南煤矿,闲置的轮渡北站适宜改建成长江码头,而当地的区位、资源优势有利于发展煤化工产业,于是决定在这里建设新的生产基地。
2003年9月25日,在安徽—上海投资项目对接会上,华谊无为煤化工项目正式签订合同。从签合同到正式开工建设,整整走过了5年时间。
“签合同之后经过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华谊项目遇到了最严厉的环保政策和土地政策,经历了三轮调整,但是这个项目是越做越大,技术越来越高,环保越来越好”,在无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盛恩宏看来,煤化工项目落地5年时间,也是当地干部们练兵的5年,“取水报告、污水排放报告、码头报告、防洪排涝报告、地质地震灾害报告等等,各项论证都是以前没有干过的,我们只有边干边学”。一个大的工业项目涉及到上至国家下到县市四级政府的诸多部门,可谓千头万绪,这对一个农业大市的干部们来说,华谊带给他们的,无异于一场从农业思维向工业思维转型的实战演练。
从产品储罐区,到生产基地,再到产业基地,华谊之所以愿意在安徽把蛋糕做大,与无为以及巢湖当地干部“盯项目”的劲头不无关系。围绕大项目,巢湖还有更多的故事,总投资100亿元,一期工程动态投资37亿元的巢湖华能电厂,曾经也被称为巢湖市的“一号工程”,这一2008年8月刚刚投产的大项目,是巢湖人“20年谋一电”的结果。
对一个地方来说,“一号工程”投资额度不停刷新,无疑是一件无比畅快的事情。袁发林告诉《决策》,如今,巢湖各级干部已经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2008年,全市共有168个项目入围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项目个数及总投资额在全省均列第二位。“在2008年宏观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巢湖的投资增速在10月份才出现回落迹象,比全省整整晚了3个月,如果巢湖没有这些大项目,就不会有这种良好的局面”。
2008年10月下旬,来自巢湖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的一条好消息是,巢湖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自2003年以来第一次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跃居全省第4位。
毫无疑問,沿江地区已经成为巢湖的增长极,那么,巢湖会不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安徽新的经济增长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