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卫
官产学三类被调查者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安徽省城市创业环境相对较好的因素是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创业环境相对较差的方面是金融支持、教育培训和研发转移。
自从2005年安徽省提出“全民创业行动”以来,3年间,“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创业热潮在江淮大地上涌动。那么,安徽城市的创业环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
“全球创业观察框架”是分析创业环境的一个成熟模型。此模型将创业环境条件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环境条件,主张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氛围下,创业条件影响创业机会和创业能力,从而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本文采用“全球创业观察”问卷,覆盖创业环境条件的9个方面: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专家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每个问项的认同程度赋予1~5的分值,肯定程度越高,选项的得分值越高。
专家问卷的调查对象共包括六大类人士:各地市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副科级以上领导;成立时间不足42个月的小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的管理人員;近期拟选择自行或合伙创办企业的潜在创业者;各金融机构或创业投资公司的部门主管人员;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副教授或副研究员以上的教研人员;为小企业创建提供中介服务的从业人员。他们均具有与创业活动相关领域的经历,能够对创业环境形成客观评价。
调查组深入到安徽省17个地级市,先后选择878位符合条件的被调查者逐一进行面对面访谈约半小时,再请被访谈者完成标准问卷。共发放问卷878份,回收790份,剔除无效问卷54份,得到有效问卷736份,平均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9.98%和83.83%。
芜湖市获得3个“状元”
在影响创业的9大因素中,“金融支持”反映的是新企业或成长型小企业在金融资源上的可获得性。分析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得分较高的城市依次是芜湖(23.30)、巢湖(21.12)、宣城(19.95),说明这三个城市在获得充足的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方面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具有优势。
与此相对应,金融支持得分较低的城市是安庆(14.29)、滁州(13.86)、亳州(13.83),这些地区私人权益资本不充足等因素很不利于创业,另外城市的金融机构对创业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作为创业活动主体的民营企业,难以公平地与大型企业一样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商务环境”衡量的是与商业运作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发达程度,具体涉及创业企业能否获得分包商、供应商、咨询机构等资源,能否获得金融服务和包括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在内的非金融服务,以及创业企业能否使用得起这些服务和资源。得分相对较高的城市是芜湖(18.87)、巢湖(18.37)、铜陵(18.08),且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值。
尤其是芜湖,在咨询机构、法律和银行服务方面优势十分明显。《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07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芜湖市在总排名中居第35位,成为仅次于武汉市的中部“最佳商业城市”,芜湖市的资本活力指数在100个最佳商业城市中排名第22位,领先于合肥市的77位。调查表明,安徽商务环境总体看好,大部分城市能够为新成立的公司提供优质的专业性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和银行服务。
“文化与社会规范”考察的是城市社会氛围对个人创业的支持性态度,它将影响到个体创业繁荣和现有企业是否愿意积极采用新的经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芜湖(21.05)、铜陵(19.85)和淮北(19.54)三个城市评分相对较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傻子瓜子”闻名于世的芜湖市较早摒弃思想陋习,率先提出并实践了“创新、包容、和谐”的城市理念,并成为芜湖经济发展全力提速的强劲动力。相比而言,亳州(15.90)和安庆(15.70)两市的创业型文化氛围差强人意,在鼓励创业者创新和承担风险方面尤为不足。
巢湖市在9大指标中有4项“折桂”
在调查结果中,巢湖市的表现格外引人瞩目,在影响城市创业环境的9大指标中,巢湖市有4项指标排名第一,分别是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市场开放程度。
“政府项目”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对新创企业和成长型小企业可以提供的直接项目。它不但包括政府为创业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的组织,也考察政府项目的易获取性和质量,政府人力资源的有效性和质量,以及他们管理特殊项目的能力和服务的效用。在获取政府项目和政府组织帮助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城市是:巢湖(22.21)、芜湖(22.10)和蚌埠(21.76)。在这一要素上,得分较低的城市是宿州(16.58)、亳州(16.00)和滁州(15.88)。
“教育与培训”考察的是不同层次(系统)的教育系统和培训机构在创立或管理小型企业,新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业务等方面的贡献程度。它既是开展创业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将潜在的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结果表明,巢湖(20.84)、芜湖(20.20)和蚌埠(19.59)在该项因素的得分较高。
其中,巢湖在商业和管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再教育体系方面优势明显,工作创新力度强。例如,巢湖市青联、共青团组织2005年6月召开“闪亮青春,激情创业”青年创业与发展论坛;2006年9月组织全市首届青年创业设计大赛;2007年突出创办企业操作流程的培训等,有效地激发起全市青年创业热情。芜湖和蚌埠两地高校均设置了创业类课程,既能够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设计活动,又经常性地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专门化培训。相对而言,在创业教育与培训方面处于劣势的城市:安庆(15.88)、亳州(15.69)和宿州(15.43)。
“研究开发转移”观察的是一个城市的研发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创造新的商业机会,研发技术是否为新创小企业或成长型企业所采用,研发成果能否顺利实现商业化。在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城市依次是:巢湖(22.56)、芜湖(21.00)和蚌埠(20.61)。巢湖市2006年6月出台《科技创业行动实施办法》,积极引进外来高技术人才在巢湖实施科技创业,为创业者提供良好创业环境。相反,滁州(15.48)、黄山(15.41)和亳州(14.00)三个市在促进研发成果转化、给予新创企业同等机会等方面缺乏优势。
无论专家问卷结果还是访谈过程,98.2%的专家对各地市的研究与开发转移工作都没有做出十分肯定的回答,这表明安徽省研究开发基础偏弱,创业型企业的研发成果市场化尚存在着较多障碍。
“市场开放程度”测度的是小型创业企业在进入市场时存在行业准入壁垒的程度,本质上反映的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巢湖(22.96)、阜阳(22.50)和芜湖(22.17)三地市的得分均高于安徽省均值水平。巢湖丰富的特产资源和较为开放的市场环境为“鱼米之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然而,淮南(18.87)、马鞍山(17.74)和安庆(17.32)等城市与安徽省其他城市相比,行业准入壁垒与门槛相对较高。
17城市创业环境总体评价
创业环境优与劣,政府的政策环境尤为值得关注。“政府政策”是指对创业行为能够起重要激励作用的政策。安徽省绝大多数地级市的受访专家和创业者均认为,各地针对新办企业和成长型小企业的政策,总体上越来越有利于创业环境的改善。
在这个指标上。得分最高的三个城市依次是蚌埠(28.00)、巢湖( 27.38 )和阜阳(27.04),相比而言,蚌埠市在制定包括初创企业税务等要素在内的政府政策时,能够充分考虑到新成立的小企业和成长型公司的特点,对促进和扶持创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分最低的三个城市依次是宿州(20.43)、滁州(19.82)和安庆(19.04)。这些地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尚需不断深化,要在引导民间投资、加强投资软环境治理、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高新技术企业贴息等方面下功夫。
此外,“有形基础设施”是指创业企业必需的硬件,是成功创业活动的载体,有形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获得服务的成本高低会直接影响创业效率。结果表明,阜阳(22.15)、芜湖(22.11)和铜陵(21.70)三个城市具备明显优势,可以为新成立和成长型公司提供良好的道路、通讯、以及水、电、气等基础服务。安庆(15.70)和巢湖(15.53)无论在基础设施的支持,还是在能够获取的服务方面均存在相对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进。
根据上述创业环境9项指标的综合评分结果,安徽省地级市的创业环境分为三类地区,创业环境较好的城市是:芜湖、巢湖、铜陵、阜阳;创业环境中等的城市:池州、宣城、蚌埠、淮北、合肥、六安、马鞍山、黄山、宿州;创业环境相对落后的城市是:淮南、滁州、亳州、安庆。
为了研究各个城市在不同创业环境要素上是否存在着明显差异性,调查组进一步采用方差分析法,结果显示:在创业环境9个维度中,区分度最大的环境因素依次是金融支持、有形基础设施和政府政策;区分度最小的依次是教育与培训以及商务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省会合肥在9大因素中,都沒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总体中等。
三种不同视角下的创业环境评价
在访谈与调查过程中发现:政府部门官员倾向于对本地创业环境给予正面评价,而企业家尤其是潜在创业者,对地方创业环境评价较为谨慎。而且,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学术界研究人员三类人,对创业环境的关注焦点也各不相同。
如果以综合得分在3.00左右为中等水平,官产学三类被调查者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安徽省城市创业环境相对较好的因素是有形基础设施、文化社会规范;创业环境相对较差的方面是金融支持、教育培训和研究发展转移,其他要素则处于中等水平。这一结果和近三年《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的结论也基本吻合。中国多数城市大都已具备新创企业所需要的交通、公用设施、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而在金融服务、教育与培训、研发成果商业化方面还难以对创业活动提供有效支撑。
但同时,官产学三类被调查者对安徽省17个城市创业环境评价也存在着分歧。
首先,政府官员在除教育与培训、有形基础设施之外的所有要素上,给出的得分平均值是三类人中最高的。代表性指标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和政府项目,反映出政府官员对于城市创业环境整体状况的认知最为乐观,尤其体现在涉及政府部门的激励创业的政府政策和政府项目的乐观评价上。
其次,企业家在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和有形基础设施等4个创业环境要素给出的得分均值较低,表明这些创业环境要素尚难令初始创业者满意。
再次,专家学者则对教育与培训、研发转移、商务环境、市场开放度、文化规范等5个创业环境要素评价相对较低,他们对此类环境要素显得较为悲观。
虽然对每一个地市的调研样本数量有限,但本次调研的结果至少有以下三点启示:第一,创业环境不等于整体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本次调研仅局限于成立不足42个月的小企业主和正打算创业的潜在企业家阶层的主观评价,没有过多地考虑大公司对创业环境的评价态度;第二,各级地方政府在优化创业环境的扶持政策设计中,应当坚持系统优化和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地方创业环境优化的政策设计,应当综合考虑官产学三种人的不同意见,不能纯粹地以自我立场来设计和评价创业政策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