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危机成西北的硬伤

2009-03-12 09:00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西北水资源

龙 泉

水,不可再生,也没有替代它的东西,有人说水是“蓝色的金子”。对中国西北这样的地方来说,水更是无价之宝,对人的生存和自然生态体系的维护,至关重要。

西北地区,由于面积大,干旱少雨,区内大部分为沙漠、戈壁、荒漠和黄土塬所覆盖,河流又大多为季节性内流河,所以历来水资源非常紧缺。近二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和人类活动的超量干预,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大大减少,缺水危机日益严重,这不仅给西北的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而且更严重的是打破了西北地区几千年来形成的自然生态体系的平衡。

气候变暖加剧了西北水资源的紧缺

提起西北,人们总把它与“干旱”二字联在一起。因为西北位居亚洲的腹心地带,距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都较远,南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也因喜玛拉雅山的阻隔而不能到达。北面又是蒙古高原的沙漠和戈壁,西面是同样被干旱困扰的中亚诸国。因此,地理位置决定了西北地区的干旱少雨和寒冷。

据有关气象资料,西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30毫米,40%地区在100毫米以下,而多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甚至有的地方更多,是全国唯一降雨量极度少于农田作物需水量的地区。从省(区)来看,陕西得益于太平洋季风的末流,降雨略好;新疆的北疆因位于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前端,雨雪量也要比南疆和其他西北省份略多;干旱最严重的是甘肃、宁夏和青海3省(区),前两者年降雨量在120至200毫米间,青海只有100毫米,有些地方甚至只有17毫米。内蒙古西部地区也在西北地区版图内,这里的降雨量也只有100毫米左右。而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大小的沙漠和戈壁地区,年降雨量低至50毫米以下。更糟糕的是,这些地区蒸发量却大得惊人,为降水量的数倍至几十倍,局部地区甚至更多,如罗布泊、塔克拉玛干、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处,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干燥指数为2000。

极少的降水量,巨大的蒸发量,使大西北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干旱地区。干旱缺水至少在两千年以来的历史时段中,使西北地区大部分面积成为草难生、鸟难活、人烟稀少的荒蛮之地,即使在少数有人的地方,微少的绿洲也是在沙漠、戈壁和不毛荒原之地的包围中命悬一线,民众历代为缺水而倍受其苦。

时至今日,问题变得比过去更为严重。全球气候因日益增量的工业排放、人口的剧增和经济开发活动的频繁而变暖了很多,各地降雨量普遍在减少,原本干旱的地区问题则更为严重。据中国气象中心资料,我国西北地区的降雨量,近十年来平均年减少32%,基本是越来越旱的大势。甘肃气象资料表明,河西走廊5地、市的降水量均比10年前减少34%左右,而蒸发量却普遍翻倍,张掖和酒泉地区年均蒸发量上升到年均降水量的15-25倍,这无疑给生态和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威胁。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雨量减少,西北许多地方出现自然荒漠扩展和沙化程度加重加快的倾向。“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雪线后退严重,重度沙漠化土地是30年前的3倍。大量生存环境脆弱地带的天然林和自然植被成片枯死,山林绿色线际在快速退缩……一些完全靠天吃饭的地方,如甘肃的定西、会宁,宁夏的固原、西吉和海原一带的不少农户,因为天旱无雨,不能保证耕种和收获,放弃耕地撂荒返贫,或进城打工挣钱糊口的人越来越多。

湿地冰川萎缩使各河系来水减少

西北水资源危机的另一表现,是大批湿地、湖泊在短期内萎缩和消失,失去蓄积和涵养水份的能力;多数雪山都出现雪线升高、冰川退缩的现象,各大小河系自然来水量也大幅度减少。

资料显示,西北地区30年前有1180万公顷天然湿地,现在只剩不到一半。青藏高原有约30%的湖泊浓缩成重盐湖或干盐湖。据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介绍,近15年间,黄河源区玛多县全境原有的4077个大小湖泊干枯了3000多个;河流水域面积大为缩减,沼泽湿地丧失了13.4%。水域面积的迅速萎缩,不但直接减少了对黄河径流的供给,导致气候越发干燥,并使得河源区地下水位下降了7-10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冰川面积也减少了11%,直接造成水资源损失23.9亿立方米。敦煌盆地原有东湖、西湖、南湖、北湖4个大湖泊,都有可观的水量,现在东湖干了,北湖濒临消亡,西湖和南湖的水面也大为缩减;原分布在农区的20多个小湖泊,现在也全部消失了。敦煌境内原有各种湿地370多万亩,现在所剩一半都不到。

青藏高原约740万公顷的冰川,已出现快速衰退之势,30年来减少了12%。新疆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占整个西北地区的90%以上,近40年来面积减少20%,冰储量减少18%,山区永久性雪线上升了近60米。长达1000多公里的祁连山,分布有2860条冰川,是河西走廊的“冰源水库”,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大水系56条内陆河均发源于祁连山。据中科院专家说,这些冰川因气候变热,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退缩很快,东部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年均退缩18米多,中部退缩5.3米,西部退缩3.2米。近10多年来,退缩速度进一步加快,最快的年退缩量达23米。我国最早发现考察过的“七一冰川”近年萎缩速度更快,零平衡线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升高了近340米,冰面显著减薄。专家们指出,如果气候变暖趋势继续,西北冰川的萎缩还会加剧。

由于湿地、冰川的萎缩,各河系来水量减少。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系,因天山和昆仑山源头区水量减少,干流上游的阿拉尔站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径流量为56.2亿立方米,现已下降到37.5亿立方米。干流水源补给不足,导致罗布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彻底干涸,1972年大西海子以东300多公里河段断流,地下水位由2米下降到16米,两岸的46万公顷古胡杨林锐减到18.5万公顷。

河西走廊自然降水量年均只有一二百毫米,水的来源主要靠祁连山冰雪融水补给。近5年平均年径流量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17.8亿立方米下降到不足10亿立方米。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跨越青、甘、内蒙3省、区,近二十年来,由于上游祁连山出山口注入甘肃境内的年径流量平均减少了5.6立方米/秒,中游又用水量过大和浪费严重,导致下游额济纳河流域75万亩古胡杨林枯死过半,近百万公顷梭梭林和固沙红柳林全部死亡,西居延海1961年干涸,东居延海3次干涸,后终于1992年彻底干涸,连航天城的生活用水都出现危机。黑河流域现在90%的面积已荒漠化和沙化,与民勤盆地合并成为我国沙尘暴活动最严重的源区之一。

黄河,近年来水量也大为减少,以致连年出现枯水现象。自1970年以来的25年间,先后断流了18次。主要原因,是天气变暖降水减少,源头区湖泊消失和冰川退缩以及过牧等。

过量用水导致水资源更加紧缺

西北水本来就少,长期的不理性盲目开发、过垦和超量提取地下水,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并造成单位水利用率的降低,这是人头脑发热和无知造成的后果。

西北水资源总量为1303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4.6%,而年可供水量只有790.2亿立方米。据专家们预测,西北五省区未来需水量:2010年约为896.8亿立方米,2020年为994.4亿立方米,2030年为1000亿立方米。按现在的供水能力,缺口分别为106.6亿、204.2亿和210亿立方米。这还不包括新上开发项目和恢复生态所需水量,还应考虑西北地区年季和地域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西北地区很突出。不可想象,西北地区未来水资源缺口会有多大,问题将会有多严重?

而我们从上到下,对水资源的总量、可供能力和未来缺口没有多少概念。因此得承认,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又犯了不少错误。不少地方只强调经济开发,多上项目,富地富民,根本不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使本来就很紧缺的水更加紧缺,这种好心办坏事,或者借西部大开发之名创虚荣政绩之实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无意有意的破坏行为。国家强调一定要在开发中保护环境和有限资源,这在一些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那里,只是耳旁风,我行我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甚至出于腐败而毁当地稀缺资源的事例屡见报端,而实际上更多的问题还没有被揭出来,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

过垦,也是造成水资源过度利用的大问题。历史上的汉、唐、明、清等朝代,向西北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主要是出于戍边、削夷和安置饥民的需要。接着,是大面积的开垦,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民国时期,西北耕地又增加了1/6。解放后,新疆建设兵团数百个农场的建立,使“荒原变良田”,耗用了大量的水。解放初全国支援大西北带来人口的大转移,大跃进时开荒种“卫星田”,六十代甘肃、宁夏和青海相继成立军垦兵团遍垦荒地,接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青年农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及军队办副利农场,各地纷纷建立“商品粮基地”……使西北的耕地又增加了23%,农业用水量大大增加。结果是什么呢?塔里木河断流了,罗布泊、居延海干涸了,世界上最大的古胡杨林近半数死亡了,青海湖面积缩小了,敦煌盆地湖泊和河系干枯了,民勤盆地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区之一……

地面水不够用,就提取地下水,甚至打井成风。如民勤盆地,因处于石羊河流域下游缺水和种籽瓜等的经济利益驱动而大量打井,高峰时机井增至1万多口,年采地下水6亿多立方米,比合理提取量超出2倍多,地下水位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1至9米,降到现在的12—28米以至40米,全境已有94.5%的面积荒漠化和沙化,沙漠向绿洲进逼速度每年6-10米,人畜饮水都成了问题,大批人不得不流涉他乡。敦煌盆地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因党河自然来水量减少出现水荒,就大量打井超采地下水,使水位下降了30多米,形成甘肃境内最大的地下漏斗群,导致6个湖泊干涸,原有的所有湿地全部消亡,世界著名的月牙泉和莫高窟,也因水位下降而出现水危机。过量打井超采,不仅使农村、农业受害,一些城市用水也出现危机,譬如素有“八水绕长安”美誉的西安,就因打井过多,长期超采,而出现了严重地下水位下降,整个城市下面成了一个大漏斗,地面已在下沉。西北不少中小城市,现也开始出现水紧缺,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严重不安。

浪费和污染严重加剧水资源危机

资料显示,西北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自流灌区仅为28%,井灌区为32%。单位粮食用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是发达国家的3倍多。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50多立方米,是全国的8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25-30%,不到全国的1/2。目前我国城市工业取水量与美国相近,但国民经济总产值却不及美国的1/15,西北大约是1/30。西北生产一吨钢,最少耗水2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6倍;生产一吨纸,耗水500立方米左右,是美国的4倍;生产一吨啤酒,耗水最少20立方米,相当西方国家的3倍。如此低下的水利用率,既浪费了西北宝贵的水资源,又增加了污水排放量。而不幸的是在西北,高耗水的工业项目比内地比例高很多,这些饮水和污染“大户”,虎狼般地在糟蹋宝贵的水资源,却并没有真正引起地方政府注意。

西北由于长期落后形成的陋习是,农业灌溉也多是大水漫灌,每公顷农田灌溉用水量高达2-3万立方米,而且因蒸发量大灌水次数较多,用水造成很大的浪费,非常可惜。

西北多数地方种植结构也不合理,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了高产多收,实行农作物带状种植(粮粮、粮棉、粮经带状套种),需水量增加了1.5倍左右,迄今有些地方没有纠正过来。河西走廊水非常紧缺的张掖市,却长期在种产量远不及其他产区的水稻,浪费了很多水。新疆的棉花也是高耗水作物,虽然新疆为我国棉花主产区之一,过去贡献很大,但这种作物的用水量太大,加剧了新疆的水危机。

城市的用水节水观念落后,也是西北地区造成浪费和水紧缺的重要因素。西北目前没有一个城市实行限水量制度,水价也偏低,人们并不珍惜水。遗憾的是,节水宣传几乎没有。笔者近年走了大西北几十个大、中、小城市,极少在大街上、宾馆里和办公楼里,看到节水警示标志和宣传广告!这在干旱缺水出了名的大西北,实在是不应该有的怪现象。致于生活中的跑、冒、漏、滴,那更是司空见惯没人管。工厂、洗车行、园林和物业用水等,也是大开猛喷,没有节制意识。

因为历史原因和西部开发中的头脑发热,西北高污染企业比较多,如石油、化工和天然气生产企业,铅、锌冶炼厂,铜、银、镍生产基地,高污染矿采,造纸业,钢铁厂等,都是重污染源。大大小小的城镇每年向河流中排放的污水,90%没有经过处理。西北地区湖、河和地下水越来越多地被污染,特别是河流几乎95%以上被污染,而治理措施却跟不上。一是投入不起,一是企业根本就不愿投入,嫌代价太高。政府监管力度也很乏弱,只好任其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死人了,很多人中毒了,被国家级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曝了光,才重视一下,亡羊补牢了事。而事过后,又好了伤疤忘了痛,其它的污染源依然故我。有不少地方高污染的存在,往往与腐败有必然的联系,治理起来非常困难而无奈。水体的污染造成了可用水的减少,有些地方河水不仅不能饮用,以至不能用以灌溉。据国家环保机构的数据,西北因污染而减少的可用水量至少在10%以上。黄河70%是五类水,1/10是污水,而这些污染只是短短近二十年的事。又据卫生机构一项调查显示,西北五省区每年因饮用不洁水导致腹泻死亡的儿童多达2.3万人,水中细菌和化学物质引起的肠胃炎和各种中毒症状让80多万人饱受痛苦。污染,真是一个多方位的祸害,而且对它很无奈,这对西北地区来说是个很痛的硬伤。

保护水资源是西北之重之急

对干旱的大西北来说,水是命脉所系。西北的发展取决于水,重塑西部生态也在于水。危机在一年年加剧,今后怎么办?该做些什么?

首先应该是解决各级政府的认识问题,让手里有决策权的领导人清醒过来。一个地方,如果政府官员对水资源多少没概念,对发展需水没预见,就很难做出正确决策,犯错甚至犯罪就是难免的。我们的国情,很多的决策是政府做的,很多的错误决策也是政府做的。所以,政府关注发展,应先关注水;关注环境生态,应先关注水;关注“民生”,也请先关注水。同时,应向全体群众加强宣传,形成上下都珍惜水、节约水的氛围。

水有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离不开她的“家园”——湿地、森林和山体,而这长期被我们所忽视。湿地是“地球之肾”,为人类提供了蓄积、涵养、过滤和保存水的生态服务。但现在西北地区的湿地丧失非常快,早就应该引起警醒了。森林被视为天然的“绿色水库”,可截留20%的雨量,年水源涵养量相当于现在全国人工水库库容的70%以上。承载森林的是山脉,山脉为我们提供了30%-60%的水源,淡水的形成主要靠山脉。而现在,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普遍比五十年前缩减了一半以上,山脉也不断被混乱的采矿业和各种经济开发所破坏蚕食。水得以安身立命的这些天然载体萎缩和消失到了极限,水资源怎能不越来越枯竭呢?保护水的“家园”,在西北是治本措施。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全社会节水,也应成为西北地区的共识和行动。专家呼吁,上重大项目应实施水资源优先论证制度,量水而行。严禁再上高耗水、重污染的工业项目,以防在开发建设中造成新的生态破坏。流域上下游用水要统一管理,合理分配,避免上中游对水的大量浪费。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要采取强制措施全面节水,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是一般性的提倡。要尽快实行用水定量,改革水价制度,超用加倍乃至多倍付费。对浪费水的现象,要实行处罚制度。加快再生水的研发,也势在必行。农作物种植结构要下决心调整,把高耗水作物压下来,并加大力度推广喷灌、滴灌和管输等节水灌溉。有专家提醒,恢复生态的用水也要注意精打细算,不能因搞生态政绩,造成新的生态灾难。西北各地还需强化依法治水,使水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开源,是西北解决水资源紧缺的另一个思路,譬如收集雨水和人工增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家气象中心主任李泽椿说,西北地区现截留的空中水汽只有15%多一点,不到全国平均转化率34%的一半,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甘肃贫困山区实施“121”集雨工程,建水窖集雨,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而且用于发展庭院经济以至恢复生态,这不仅适于极端缺水山区,其它缺水的地方也应推行。专家称,西北地区降水及形成降水的云系,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和祁连山等处的近风坡,在这些地区实施人工增雨效果也很好。近两年,青海在黄河源区实施人工增雨也获得成功。另外,远程调水思路也不失为一种选择。甘肃民勤向景大工程调黄河水、塔里木河下游向博斯腾调湖水,都是局部地区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事例。有专家还提出西线“南水北调”建议,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调水济补黄河水源,这在未来并非没有可能,那样,不仅西北,北方1/3的地域都可受益。

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大西北的人们,珍惜水吧!为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作者单位:《甘肃经济日报》社)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西北水资源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西北地区投资环境评价分析
水资源平衡调度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缠海鞭杆—西北棍
寒露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提升西北地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
赞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