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红
目前,创建国际一流媒体,成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主攻方向和首选路径。开辟一条“借船出海”的路径,这是指向同一目标——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迂回线路。
借力海外华侨华人传递中国声音的可能性
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改善中国形象、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海外华侨华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据中国侨务部门估算,截止20世纪末、21世纪初,海外华侨华人的人口总数约为3975.8万人。中国新闻社《世界华商发展报告》课题组据此推算,至2008年,海外华侨华人共约4800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各地的新华侨华人总数超过600万人。
海外华侨华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分布范围甚广。据《2008世界华商发展报告》分析,世纪之交,亚洲仍是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地区,占海外华人总数的比重超过80%;美洲是新华侨华人增长最多的地区,占海外华人总数的比重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2.12%上升到10.9%;欧洲的华侨华人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了显著增加,大洋洲也是一个新华侨华人聚集较多的地区,两地占海外华人总数的比重分别为3.66%和1.98%;非洲大陆的华侨华人由十多年前才开始增多,主要是台湾、香港的投资移民和中国内地从事投资和商贸活动的移民。
在西方主流社会,华侨华人从经济到政治的融入意识,也渐成潮流。在美国,赵小兰、朱棣文、骆家辉先后入阁,邱信福则成为旧金山历史上首位华裔议会主席,在华人参政最有成就的南加州地区,华裔市议员的总人数已达22人……
海外华侨华人数量扩大、实力增长、地位提升,为通过他们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可能;而华侨华人在西方主流社会生存、发展的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而拥有了相对的传播优势。
2008年西藏“3·14事件”后,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很难有效地传递到西方民众之中,使其难以了解事实的真相。此时,海外华人却让西方社会听到了中国的声音。如陈冲在《华盛顿邮报》用英文撰写理性文章;留学生李洹主动给法国媒体、议员,甚至包括一些研究机构写信,向他们讲述自己见到的真实的中国;更有成千上万的华侨华人挥舞五星红旗,迎接奥运圣火传递。正是他们的行为,令西方对中国、对华人刮目相看,促使他们进行某种程度的反思,起到了中国官方媒体无法起到的作用。
为何海外华人能够发出如此强音?分析认为,首先,除了有一份故土情外,许多人经历过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知道中国的今天来之不易,比西方人更懂得中国;第二,他们了解西方人的思想意识、游戏规则,能用西方人能听得懂的语言,说出西方人能接受的话。
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的误解是多年积累所致,绝非短时间内可以消除,融冰客观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海外华侨华人数量的增多,以及跨文化交流技能的提高,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完全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声音,完全可以补充到中国整体的声音之中,或者为中国声音做一种符合西方主流社会思维习惯的转码和解读。
借力海外华文媒体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可行性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华文报刊。海外华人是中国沟通世界的一个最便利条件,而华文传媒则是世界华人网络的结点,也是舆论传播中影响海外华人的主要渠道。
根据学者统计,从十九世纪初至2001年,海外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华文报刊,累计总数4000多种。2001年仍在出版的印刷媒体有500多种,其中每天出版的日报100多家,以报纸形式、定期出版的期报180多家,各类刊物230多种。海外华语广播电台70多家,华语电视台几十家,网络媒体则难以统计。
90年代以后,一些华文报刊销声匿迹几十年的国家,如拉美各国、日本、蒙古、新西兰等,其华文报业重获生机;一些过去没有华文报刊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丹麦、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也出现了华文报刊。
海外华文传媒的兴与衰。其中三个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一是中国因素。二是该地华文读者的多少。三是所在国是否奉行多元文化政策。从这三个因素考量,海外华文媒体无疑正逢大发展的难得机遇。
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现实与特质决定了其在客观介绍中国、传递中国声音方面,拥有一定的传播优势:
首先,海外华文媒体往往是追随着华人的足迹诞生、成长的,小型性、地方性、非主流特点突出,但是他们通常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拥有相对稳定的忠实受众群体。这种特性,把一个统一的华文市场,又划分成几个不同的板块,例如,在美国,广东人福建人很难全面接收中原风格的媒体和文化,于是他们阅读《星岛日报》就比较多;台湾读者从文化上比较习惯接受《世界日报》;中国大陆大都市来的新移民比较多阅读《侨报》等。
其次,海外华文媒体属性已完成蜕变,逐步成为分属于不同国别的新闻媒体,并在努力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作为分属各国的媒体,他们都要入乡随俗,在新闻采编和运作模式上力争主流化和国际化。从纽约的两大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和《侨报》十几年来的变化,不难看出这种内容和倾向的微妙调整。
海外华文传媒正逐渐走出唐人街,致力于融入主流社会的生活,影响华人以外的主流人群。在美国,几家大的华文媒体,正在向覆盖全美的方向发展。在美国发行的四种主要华文报纸—《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和《侨报》的总发行量已经超过70万份。其中《星岛日报》和《世界日报》的发行量如果与美国主流英文报纸放在一起排名,大约可以排在20位上下。在澳大利亚,每逢春节或中国国庆节时,国家以及州市的领导人甚至反对党领袖都会在华文报纸头版发表贺词。悉尼的华文报纸在州选或全国大选中,也成为不同政党竞相拉拢的对象,大约三分之一的版面都要提供给各主要政党候选人,以宣传其纲领。在加拿大,多伦多星报集团收购加拿大《星岛日报》,也证明华文媒体在主流媒体心目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海外华文媒体的中间性特征,使之有可能成为中国对外传播与西方主流媒体之间的中介甚至是“转码器”。
海外华文媒体关注中国新闻,有客观报道中国真相的意愿;同时,他们在主流社会耳濡目染、交流融合,更能了解、也必须学会主流媒体的新闻运作规律和思维方式、表达形式。因此,海外华文媒体的报道较之西方主流媒体,会有更多的中国新闻,甚至是正面新闻,但同时会摒除中国官方媒体的“喉舌腔”、“宣传味”,力保客观,其结果是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到达,而且实现了信息对受众的影响。
借力海外华文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操作要点
海外华文媒体是中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可以借助的力量,但这并不是必然的。我们还要研究有效的操作方法,以最终实现传播目标和传播效果。
操作的第—个层次,是让所有海外华文媒体都成为中国媒体的客户,尽量多地使用中国媒体提供的新闻产品,并因为使用这些新闻产品逐渐强化其自身的影响力,从而在客观上提升中国的影响力。
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媒体首先要改革新闻思维,尊重新闻规律,克服僵化被动,变“对外宣传”为“对外传播”,让海外华文媒体自觉自愿地选用我们的产品。
其次,要加强受众研究和市场研究。
海外华人,除了现在居住国和居住地的差异,还有种群差异:早期移民,普遍接受当地教育或西方教育,对中华文化知之不多,祖籍国的意识也相当淡漠。港台移民,虽然与中国大陆同宗同族(群),但是他们习惯的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生活方式等与中国大陆多有不同。大陆新移民,很多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在政治理念、价值取向以及目标诉求等方面则与中国大陆较为接近。海外华人之间差异性,直接影响着以其为目标受众的华文媒体的编辑方针和新闻选择。对于他们,必须进行细致的、微观层次的、体现差异的各个“基因”研究。
同时,海外华文媒体也是差异化的,要透过这些媒体发出中国声音,也必须对其有清晰的认知。例如,老移民办的华文报刊,有关中国的消息大多是广东和福建侨乡地区,关注的是“乡情乡音”或“一草一木”。新移民华文报刊则不同,由于新移民来自五湖四海,“乡情乡音”已经扩大到整个中国大陆。
现在,中国内地媒体也在越来越多地采取“借船出海”的战略,如在海外华文媒体上开辟专版、专栏;与海外华文报刊互换版面,共享资源等。中国新闻社在这方面已经尝试多年,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上海《新民晚报》等地方媒体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另一方面,海外华文媒体也在通过各种形式寻求与中国媒体的合作,以获得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需要注意的是,海外华文媒体多元化的特征,同时也带来了相互间在文化归属、价值取向以及终极目标诉求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要提升中国整体的对外传播能力,在实践中就必须淡化这种分野与矛盾,更多地展现中华民族“共性”的一面,从而形成舆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