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2009-03-10 06:01惠树鹏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城市化产业结构

惠树鹏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甘肃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即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种互为因果、双向互动的关系。进一步预测方差分解表明,这种互动关系是不协调的,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贡献较大,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微弱。据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 城市化 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存在互动关系。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对现阶段认识主要建立在定性的基础之上,定量的分析很少。陈鸿宇、周立彩(2001)建立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数量关系模型,并用数学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带动作用;王尉东(2003)、程庆生、李昌(2004)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这些研究虽具有开创性,但也存在不足:没有考虑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研究欠深入,只考察了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关联性大小没有指出因果方向,更没有研究二者的互动关系中作用的强弱。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甘肃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与数据

为了反映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本文引入国内学者常用的产值结构指标作为产业结构的代表指标,用城镇人口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U=城镇人口/总人口,X1=第一产业增加值/GDP,X2=第二产业增加值/GDP,X3=第三产业增加值/GDP。运用1990~2006年甘肃省的统计数据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二)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分析

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这一方法的前提是数据必须平稳。对U、X1、X2、X3,运用Eviews3.1进行H-P滤波平稳处理,得到的变量趋势记为TU、TX1、TX2、TX3,进一步做滞后2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1990~2006年间,第一产业结构降低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促使第一产业结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提高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又一原因,城市化水平提高是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的原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与城市化水平提高也表现出双向互促的因果关系。三次产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都互为因果,这种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城市化发展对第一产业具有优化作用;第二产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的发展能产生聚集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从而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主要表现为城市化“质”的进步,而城市化发展对第三产业具有支持和推动作用。

(三)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TU、TX1进行预测方差分解,结果如表2 所示。

预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部分由其自己的新生解释,第一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随着时期的增加而增大,但最大也没超过36%,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第一产业的贡献在增加,最小也达到了42%以上(见表2)。这说明城市化对第一产业贡献大,而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贡献很小。按同样的方法对TU、TX2、TX3进行预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贡献很小,最大只有0.24%,城市化水平的提高99%以上由其自己的新生解释,而城市化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逐期增大,最大达到97%以上。说明城市化对第二产业贡献大,而第二产业对城市化贡献很微小;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也很小,最大为2.3%,而城市化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很大,最大为97%。

实证分析表明:甘肃产业结构与城市化虽然存在因果互动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不协调的、非良性的,这主要是由甘肃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的动力特点决定的:就产业结构而言,甘肃产业结构调整未能很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主要是因为甘肃扭曲的产业结构和嵌入式的工业布局从根本上削弱了工业经济增长对甘肃本省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直接阻碍伴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就业结构的转换过程,使甘肃的城市化进程从一开始就没有条件、机会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同步推进,甘肃的城市化没有稳固的基础。

就城市化而言,甘肃的城市化基本上是随国家工业政策及工业布局的变化而发展,随着国家工业政策的调整而萎缩。“一五”期间,甘肃作为全国内地重要的工业基地先后设置了(除兰州外)天水、平凉、白银、张掖、酒泉、玉门、临夏等七个工业城市,1961~1973年期间由于经济政策的影响,又先后撤销了平凉、白银、张掖、酒泉和临夏等市,改革开放后,恢复了一些城市,但城市化水平已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也大大落后于全国水平。近几年在全国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潮流下,2001年的武威地改市,2002年的张掖、酒泉、庆阳、平凉地改市,2003年的定西、2004年的陇南地改市,这些城市化进程仍摆脱不了政策驱动的影子,是由政府推动来加快城镇化发展的。

结论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1990~2006年,甘肃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一种互为因果、双向互促的关系。预测方差分解进一步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相互作用程度。总体上看,甘肃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贡献较大,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很微弱。这说明甘肃省城市化的动力不是主要来自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力量,而是来自产业结构之外的政策等因素。要促成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塑造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也就是在保持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基础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并在产业布局上注重以集群的思路促进要素集聚和人口的有效集中。

参考文献:

1.曾芬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2.9

2.陈鸿宇,周立彩.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探讨[J].岭南学刊,2001.6

3.王尉东.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J].华东经济管理,2003.5

4.程庆生,李昌.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关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4.6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城市化产业结构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产业结构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