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投资金融化的实证研究

2009-03-10 06:01叶成徽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金融创新

叶成徽

中图分类号:F83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对改革认识的深化,科学、合理地阐释教育投资和金融的关联、教育投资与金融的相互作用以及金融创新工具在教育投资中的运用等问题,对于教育改革发展以及金融拓展都极具价值。本文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困境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金融化的必要性,并对其战略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金融化 金融创新

近年来,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普遍认同。现在,新的教育投资供给越来越多地趋向于从金融市场获得,形成教育投资金融化。所谓金融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货币及非货币性金融工具总值与经济产出总量比值的提高过程及趋势。经济金融化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趋势。教育投资金融化则是伴随着经济金融化过程,教育投入中货币及非货币性金融工具的增加过程及趋势。其过程首先是教育投资的货币存量,然后是非货币金融工具快速增长。

高等教育投资困境

高等教育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入高等教育劳务生产过程的资产价值,包括货币资产、金融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价值的总和。高等教育投资可以分为个人高等教育投资、社会高等教育投资和政府(公共)高等教育投资。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基本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及多渠道办学的局面。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在投资结构与体制方面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总体投资规模依然偏低

高等教育投资规模是投入到高等教育资源数量的多少,它反映了个人、社会、政府向高等教育投资的强度(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快的势头,然而,教育投入却与此不相协调,教育经费占GN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处于低下水平。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及各高校的合并、扩张和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获得迅猛发展。高等学校在校人数的剧增,使本来就短缺的办学资源更趋紧张。按照国家规定的生均占地、校舍、图书、仪器设备等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测算,每增加一名学生需要增加投入4.5万元左右。以此为依据计算的2000~2005年各年需新增投资与同期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总额的缺口(见表1)虽然在逐渐减少,但由于政府一般性预算规模偏小和财政支出结构尚未调整到位,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规模依然相对偏低。

(二)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费杂费和其他经费。表2反映了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和结构及变化情况。

可见,2000年以来,各项教育经费都有较大规模的增长,政府投资比重高,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过分依赖于政府,政府拨款仍是现阶段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近年来的连续扩招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提高了3倍,而财政性教育经费下降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受教育者个人投资所占比重高,学杂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分别从2000年的21.09%、0.72%上升为2005年的31.05%、7.06%,分别增长9.96%和6.34%,年均分别增长1.66%、1.06%,这虽然弥补了财政性经费的下降部分,但无形中加重了社会居民的家庭负担,并使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通过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费收入来增加高校办学经费的途径也是不可行的。

(三)投资渠道偏窄且现有金融支持手段有弊端

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开辟多种投融资渠道。虽然我国高等学校中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包括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在学生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资助相对于广大贫困学生的经济需求仍然不够。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收费逐年递增,加之各地的经济发展差异,高校贫困生问题更加突出。此外,我国高校在校办产业和吸引社会捐赠等方面的多渠道筹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实际需要规模仍然偏小。

高等教育投资金融化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趋势预测

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轨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迅猛。本文利用1996年至2007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数据,对未来几年的教育规模进行了预测,具体如图1所示。

可见,这20年中,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从1996年的96.6万人,将增加到2015年的3063.2万人。特别是到2005年底,我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学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

(二)教育规模与教育投资统计模型的回归分析与检验

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1996~2005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见表3),建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教育投资统计模型,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证明教育经费与教育规模的关系很密切。

令Y为高校经费占GNP的比例,代表教育投资。X为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代表教育规模。对二者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β0+β1X+ε,使用EXCEL软件对上述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如图2、表4的回归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R Square 复测定系数R2为0.84,说明可用高等教育规模解释教育投资的84%,Multiple R复相关系数R为0.92,说明二者高度正相关;F统计量约为42.14,根据F统计量得到的P值为0.0046,远远小于显著水平0.05,说明回归方程有效,回归系数分别在表4的单元格B30和B31中,其相应的t值为6.4919大于0.05检验水平下的临界值2.3060,且其p-value值为0.0002小于0.05,说明高等教育规模对其教育投资有很大影响。根据表4中数据,可写出方程:

y=2.62×10-5x+0.0046

由以上方程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规模确实需要高等教育投资的支持,当高等教育规模每增加100万人时,高校经费占GNP的比例,即高等教育投资就要增长大约0.7%。若将上述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2015年的预测值3063.19万人代入上面的方程,可以推测到2015年我国的高校经费占GNP的比例(即高等教育投资)至少要达到8.49%。

(三)结论佐证

根据上述对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预测结果,我国未来高等教育投资仅依靠政府和民间资本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需要。因此,新的高教投资体制需要金融支持。金融业若能凭借其自身的优势介入高等教育市场,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而且还将极大地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利用金融创新工具支持高等教育投资金融化的策略

(一)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合理安排助学贷款,减缓该问题为银行、学校双方带来的压力。首先,扩大供给方的数量,对分支机构下放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审批权限,提高审贷效率,鼓励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为贫困生提供生源地和高校所在地贷款。其次,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各类不同情况的贫困生采取不同的借款上限、还款期限的贷款,并对未能及时还贷者实行恶意逃债、尚无还款能力等不同级别信贷管理。再次,设计提前还贷、利随本清、分次偿还、等额偿还、收入固定比例偿还等多种还款方式,并对从事国家亟需行业、特别服务等实行减免,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最后,银行和学校共同签订一份贷款合作协议补充条款,约定双方共同承担学生不能按时还款的风险,以此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二)组建教育银行

教育银行是专门为教育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它必将促进教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也能起到化解银行业金融风险,提高银行竞争力的作用。笔者认为,我国教育银行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教育银行的资金来源充分。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562.61亿元,如果这笔经费通过教育银行进行划拨和使用,将是一笔可观的资金。另外,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其中相当部分是利率弹性很低的居民专门用于子女教育之需的储蓄。保守估计,如果有5%的居民储蓄转入教育银行的储蓄账户,资金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此外,教育银行还可以承接高校的各种资金结算、奖学金管理以及各类教育基金的管理业务等。教育银行的资金运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不会面临现有政策性银行的困境。比如利用教育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可以摆脱现在政策性业务由商业性金融机构办理的效率低下尴尬局面。教育银行还可以展开竞争,大力拓展商业性的助学贷款业务,并通过向校办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获得丰厚的利润,从而增强其竞争能力。可见,成立教育银行这一战略举措不仅对高等教育发展有利,而且对化解金融体制的风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大力发展多种金融支持手段

可以尝试发行教育彩票筹集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资金。在我国,凡是公益性较强的事业都发行了彩票,如福利彩票、体育彩票、足球彩票。由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根据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如果按每年发行100亿元教育彩票计算,50%用于奖金,15%用于发行成本,35%用于教育,一年可筹集35亿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这将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的发展提供很大帮助。

可以开办教育保险,即投保人通过保险公司为子女筹集教育费用的一种险种。我国开办的教育保险业务范围较大、期限较长,即20岁至50岁的父母可以对满60天至14周岁(子女教育保险A)或17周岁(子女教育保险B)的孩子投保。教育保险还有有灾偿付、无灾储蓄的功能,即被保险人在保险期内若遇意外事故而致残或不幸身亡,保险公司将按规定给付部分或全部保险金。近年来教育保险保费在我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所占比例在不断上升,它已成为家庭投资的新选择。

可以利用教育信托的收益创办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设立奖学金、低息或无息助学贷款,资助课题研究,用于教师加薪、健康以及为青少年教育的社会服务提供经费。虽然我国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曾提到应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和信托基金,但我国目前的教育信托仍不太理想,尚需完善。

项目融资逐渐成为高校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项目融资是投资开发商以自己的信用向银行取得贷款,加上自己必要的开发资本,购建设备、房屋,然后整体交付或租赁给项目使用单位,使用单位在营运期间以营运收入向投资人支付使用费,投资人以其收入向银行偿还贷款本息的一种融资方式。上海“南汇大学城”、“松江大学城”的很多项目就采用这种方式。开发建设大学城在政府主导下由开发商统一开发建设,建成后整体长期固定租赁给大学,大学以其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支付使用费,使用若干年后,大学城的基础设施既可能转让给高校,也可能继续租赁,这种方式解决了大学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省去了大学基建管理环节,使学校可以集中精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大学城内的后勤资源、公用设施能在校际之间共享,是实现高等教育短期高速发展的有效方式。随着我国国有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谋求金融支持的途径会越来越多,广泛的金融支持又将会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郎益夫.中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2.崔译文.通过金融创新解决高等教育贷款中的困难.江苏高教,2003(6)

3.唐兴华,宋兰容.国外高等教育融资政策及其借鉴意义.经济体制改革,2005(3)

猜你喜欢
金融创新
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趋势与创新研究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