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险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

2009-03-10 09:50
科技经济市场 2009年1期
关键词:复合型本科教学国际化

杜 丹

摘要:我国保险本科教育与保险市场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文章首先对保险专业本科教学进行了定位,然后针对保险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复合型、国际化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保险专业;本科教学;复合型;市场需求导向;国际化

1引言

随着近年来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业界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目前我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0%的速度快速增长,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1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64114亿元;保险市场供给主体由1家增加到9家,保险中介机构发展到2000多家,截至2006年末,我国共有保险法人机构101 家。虽然自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全国已有80多所高校设立了保险专业,培养全日制保险专业本科学生,但仍不能满足保险业界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保险专业在读本科学生上万人,每年毕业生在2500人左右,但据统计我国的保险学历人才在供给总量上每年的缺口仍达到7000多人次。如果按照国际惯例设立一个保险总公司所需要配设的岗位数量来计算,我国保险业的人才数量远远达不到要求。一方面,保险业界需求大量的保险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保险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却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国保险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人才培养供给在数量上不能充分满足保险市场发展需求;二是由于我国高等保险教育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等方面不能适应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了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转向其他行业。因此如何完善保险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培养怎样的保险人才,将是今后保险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讨论方向。

2保险专业本科教学的定位

2.1保险学的界定

保险学是一门研究保险及保险相关事物运动规律的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归类于应用经济学,它既区别于理论经济学科,又区别于工商管理或公共管理学科。它以保险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保险功能、保险发展、保险政策、保险风险、保险经营等领域的研究,揭示保险经济关系确立的本质、条件和形式,阐明保险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保险涉及的领域是多元化的,包括金融学、法学、医学、数学、经济学以及自然科学,是多种学科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边缘性学科,理论性较强、实践性突出。正是由于保险学自身的这种特点,相应地要求保险教育和学科建设也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保险学涉及的学科多元性决定了培养的人才具有复合性,保险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开展保险学科研究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保险市场的需求。

2.2保险学本科教学的定位

我国的保险学历教育已经形成了职业学校、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等多层次的建设体系,但由于保险专业建设的时间尚短,各层次培养的专业人才之间的划分并不清晰。一部分高等院校热衷于宏观理论教学,侧重于“研究生式”教育,忽略了应用性和业务操作性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应定位为培养以技能知识为核心,具有较丰富的保险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了解中外保险市场,同时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高级人才。各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符合保险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如保险人、投保人、保险中介、保险监管机构等。

3保险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

3.1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保险学专业特点的要求。

由于保险学是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边缘性学科,这种学科特色要求高校培养的应该是从事保险及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保险专业课程在设置上相当的广泛,不仅涉及经济学的知识,而且涉及伦理学、人口学、心理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知识,还涉及数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对每一险种的研究都不能脱离相关行业、专业而孤立进行。保险专业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穿插其他学科知识,应注意将这些知识与保险理论相融合,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例如汽车保险、工程保险、农业保险、健康保险等专业性较强的险种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于综合性的院校,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实施跨学科领域的合作。

3.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保险学课程设置的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首先要弄清市场需要怎样的保险人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不一致、保险专业理论教育与保险实践相脱节是目前保险教育界普遍面临的问题。针对商业保险公司的需求,培养能从事保险营销或保险管理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针对各类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的需求,培养通晓保险业务、熟悉各种险种和保险市场的专业人才;针对各类社会保险保障机构的需求,培养能熟练进行年金管理和社保规划的专业人才;针对监管部门的需求,培养能制定各项政策法规、保证保险市场正常运转的专业人才。

为了使保险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应该根据各保险主体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在设置课程时应考虑该课程与别的课程的关系,并着重突出其特性,以减少重复。专业课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专业基础课,包括保险学原理、风险管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等;二是专业技术课,包括保险精算、保险法、保险英语、保险会计、保险电子商务等;三是专业技能课,包括人身保险实务、财产保险实务、涉外保险实务、社会保险实务、保险经营管理、保险代理实务、保险经纪实务、保险公估实务、保险监管。除了开设以上保险专业课程外,还应适应市场需要开设心理学、商务谈判、保险职业道德教育等相关课程。同时定期邀请保险公司或中介公司的一线人员举办保险专题讲座,如“保险的有效沟通”、 “生活与健康”、“汽车维修”、“责任保险专题”、“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专题”等等。在课程设置上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注重理论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学生了解各保险主体的文化理念、经营思维、心态情商等方面的特点,尽快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去。同时,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加强学界与业界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强化保险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进而使得保险高等教育市场化。

3.3与国际教育接轨是保险业面临新形势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保险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保险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具有从事国际业务经营能力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大量外资企业开始进驻我国保险市场,同时中外保险业务往来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再保险业务上的合作在不断加深,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时要具有国际化的眼光,能够适应未来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保险教育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国际化通用型、复合型保险人才。具体来说他们应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保险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保险业务工作的能力,至少精通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际文化素养和先进的国际化经营理念,熟悉国际保险惯例和规则。实行与国际教育接轨,需加强与国外保险教育的学习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保险教育的先进办学经验,不断提高我国保险本科专业在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水平,培养能够适应国际激烈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池小萍.我国保险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与保险市场发展对策分析.上海保险[J],2006,(2).

[2]张虹,陈迪红.论我国保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保险职业学院学报[J],2007,(4).

[3]任泽华.我国保险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思考.上海保险[J],2007,(4).

[4]赵立航.我国保险教育回顾与展望.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4,(4).

猜你喜欢
复合型本科教学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