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单生活

2009-03-10 06:01
品位 2009年3期
关键词:酸碱糙米碱性

策划:杨菁美编:JFR图片:达志图片库

经常感到疲惫乏力,肌肤也变得苍白和缺乏弹性,头发更是黯淡无光,时常偏头痛,不管怎么减肥都没有效果——这些都是身体因为酸碱不平衡而给你颜色看啦!

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化工厂,每天都有无数个“工人”进行轮班作业,使新陈代谢保持应有的正常。酸碱不平衡,“工人”就会罢工,这个巨大的工厂自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啦。

身体酸碱不均衡危害大

一般来说,体质强健、精力充沛的人,其体液始终保持在pH值7.35~7.45之间,呈弱碱性,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得以有效进行:体质较差、容易犯困乏力的人,其体液常常呈酸性,血液的pH值在7.35以下,身体也往往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成了“酸性人”。

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保健和医学专家认为,人体的酸化是“百病之源”——当酸素在体内越聚越多,堆积到一定程度时,疾病就会产生。除了因为日常饮食经常大鱼大肉、嗜好垃圾食品、习惯夜宵外,环境污染、缺乏运动、以车代步、以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生活压力增大,以及抽烟、喝酒和长时间打麻将等不良夜生活习惯都能使体质酸化。

对爱美的我们来说,酸性体质带来的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外,更显而易见的是粗糙的肌肤、干燥的双唇和飙升的体重!

现代医学证明:

1、体质长久保持酸性状态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

2、酸性体质破坏组织器官,尤其是细胞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3、酸性体质会造成小到疲劳综合征、风湿,大至癌症、败血病等大多数疾病。

调整体质,刻不容缓!

正确认识是“酸”还是“碱”

比起兴师动众地去求医问药,从每天摄入的饮食中一点一滴地调整自己的偏酸性体质不失为一个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所谓食物的酸碱性,是说食物中的无机盐属于酸性还是属于碱性。一般金属元素钠、钙、镁等,在人体内其氧化物呈碱性,含这种元素较多的食物就是碱性食物(所以,醋和柠檬虽然酸,却是很好的碱性食品);一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非金属元素,如磷、硫、氯等,在人体内氧化后,生成带有阴离子的酸根,属于酸性食物。所以,酸碱食物分别有一

强酸性食物: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或柿子、乌鱼子、柴鱼、金枪鱼等。

中酸性食物:火腿、培根、鸡肉、鲔鱼、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奶油等。

弱酸性食品:白米、落花生、啤酒、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鱼、泥鳅等。

弱碱性食品: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洋葱、豆腐等。

中碱性食品:萝卜干、大豆、红萝卜、番茄、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菠菜等。强碱性食品: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芽、海带等。尤其是天然绿藻富含叶绿素,是不错的碱性健康食品,而茶类不宜过量,最佳饮用时间为早上。

另外,蔬果挑选那些熟透的和有机的、绿豆等食用前浸泡、将面包烤过后再吃都不失为化“酸”为“碱”的好办法。

简食调整体内酸碱失衡

正确认识了酸碱食物,在日常饮食中就一定要注意食物摄入的酸碱平衡。在吃谷类主食和肉类的同时要补充蔬菜和水果,酸碱平衡摄入,以维持血液正常的弱碱性,让自己的身体永远保持在健康状态。理想的酸碱食物摄入比为1:2。

而对于那些碱性体质情况更加严重的人来说,日常饮食当然是选择偏碱性的食物为主,除了一定要戒掉垃圾食品和合成饮料外,精制的米面类也要少吃,可以用糙米代替;由于绝大多数调味料都属于酸性食品,所以饮食一定要少放调味添加,以天然原味为主。酸碱食物的摄入比调整为1:4。

总而言之,只要严格遵循“一切从碱”的饮食习惯和简单的生活态度,我们就一定可以彻底甩掉“酸性人”的称号!

养生达人Anne一整天的碱单菜谱:

Anne是SOH0一族,每天的一大享受就是给自己想法儿地做吃的。虽然工作繁忙,我们可能抽不出那么多的时间来照顾自己的胃,但是,为了健康、为了美丽,跟着Anne尝试地做—下以碱性食品为主的美味佳肴也未尝不可!

早点

Anne的早晨通常是从一大杯牛奶开始,配餐随意。喝牛奶时绝对不能空腹,也不能加糖或煮沸。对乳糖敏感的人可以选择用豆浆代替牛奶,营养也是非常棒的哦。

午餐

因为一月的扎堆聚餐和二月的情人节大餐,Anne最近爱上了糙米做的食物。她会用糙米熬粥。还会制作改良版的通心粉。口味,当然一定是清清淡淡的啦。

晚饭

Anne说自己睡得早,晚上6点后就不进餐了。一般来说,就算不能这么苛刻要求自己。也要切记在入睡前两个小时禁止一切食物。不然可就要前功尽弃了哦。

猜你喜欢
酸碱糙米碱性
喝糙米茶好处多
自制酸碱指示剂
酸碱体质与酸碱食物
酸碱环境对TiO2吸附替硝唑的影响
Ni-W-Fe-P四元合金镀层在酸碱盐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的不同包埋方法比较
碱性土壤有效磷测定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碱性溶液中铂、钯和金析氧性能比较
碱性介质中甲醇在PdMo/MWCNT上的电化学氧化
麦胚糙米混合粉的挤压制备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