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玲 刘 琳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大学生及研究生等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状况,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生产者服务业对高素质劳动力就业具有积极的影响。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不仅造成其自身吸纳高素质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差,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进而导致制造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足。因此,合理推动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快速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路径选择。
关键词:产业结构;生产者服务业;高素质劳动力;就业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9)05—0057—07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生产者服务业日益成为最活跃和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它在推动一国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就业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但是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已经对我国劳动力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等高素质劳动力就业造成严重制约。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问题被进一步放大,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生产者服务业,进而促进高素质劳动力就业,是我们目前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生产者服务业与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的内涵界定及理论支持
1.关于生产者服务业与高素质劳动力的界定
关于生产者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格林菲尔德(H.Greenfield)于1966年提出来的。此后,众多学者根据各自研究需要,对生产者服务业进行了界定。现在比较普遍的一种定义是,生产者服务业是为满足中间需求,为企业或政府组织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提供中间投入品,而非直接向消费性服务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活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生产者服务业划分为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和中介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六大类。需要说明的是,国际统计数据往往将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统计为一项,所以本文在涉及国际数据的比较时,将不可避免地包含房地产业的数据。但由于各比较国房地产业所占份额有限,且在数据比较时又都包含了房地产业,因此对比较结果没有实质性影响。
关于高素质劳动力的界定,为了简化分析并结合本文的研究需要,笔者将其定义为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也许有人会质疑该定义的严谨性,但是在简单分析劳动力素质这个问题时,学历依然是衡量劳动者素质的良好指标。因此,本文所定义的高素质劳动力是与其学历高度正相关的,即高学历基本反映出劳动力的高素质,但是也将考虑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以及人际交流能力等一些其他指标。
2.关于生产者服务业与劳动力就业的理论支持
关于服务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颇多,但从生产者服务业的角度研究高素质劳动力就业问题尚不多见。笔者搜集了最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旨在为本文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汤姆林森(Tomlinson 2000)等人的研究表明,生产者服务业中的人才流动与知识扩散存在密切关系。他们指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员工往往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英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岗位不稳定,工作压力大,但员工有更多机会接受培训、应用现代信息手段、经常变换不同类型的工作,从而更加可能学到新事物。人才流动反过来可以促进经济体中知识的扩散。这为生产者服务业吸纳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持。
伊奎斯特(charles Edquist 2001)对过去20年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就业激增的现象作了分析。他指出,在那些与创新的制造业部门有密切关系的服务部门中,产品创新是最快的。因而在制造业的“高技术”部门与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型”部门之间以创新为基础的交互作用对就业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刺激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发展对就业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学者郑吉昌、何万里、夏晴(2007)提出,某一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不仅在于产业本身吸纳劳动力,还在于本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其他产业的就业,这种隐性的就业机制是产业促进就业的重要方式。并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性,从乘数效应、产业关联、技术进步、劳动力供需配对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机制。他们的研究就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机制做了前瞻性的理论分析。
二、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校扩招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等高素质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严重性业已凸现出来。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的严峻形势。因此,无论从就业情况还是失业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状况都不容乐观。
2007年,我国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城镇单位的教育业,人数达到1099万人。其次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人数分别为754万人和283万人。这是因为教育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从业人员学历要求较高。而社会公共服务行业大多为政府机构,对学历要求较为严格。所以上述行业吸纳了大量高学历人员就业就不足为奇了。鉴于此,我们将分析重点集中在非公共服务行业。
在非公共服务行业,城镇单位制造业中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为347万人左右,整个制造业为600万人左右。在全国城镇单位的生产者服务业中,我国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最多集中在城镇单位金融业,人数达到229万人。其他几个行业依次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37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7万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5万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6万人。
从全国各行业高素质劳动力就业所占比例来看,2003~2007年,农、林、牧、渔业比例最低,仅为2%左右。制造业为7%左右。但在生产者服务业中,高素质劳动力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行业。2003N2007年。每年生产者服务业五个子类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而且这种差距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三个领域尤为明显。通过对生产者服务业内部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金融业高素质劳动力就业比例最高,自2005年起都在55%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高素质劳动力就业比例最低,仅为8%左右。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高素质劳动力就业比例增长最快,由2003年的12.1%猛增到2007年的35.8%,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表1显示了我国部分行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所占比例。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大学毕业生无疑是其中所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04~2009年的6年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以年均19%的速度递增。2009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到610万,加上历年未就业人员,超过700万高校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再加上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从失业情况来看,2002~200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770万人逐年递增至847万人。但2007年有所回落,失业人数减少至830万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失业人数由2002年的45.4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4.5万人,并依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高素质劳动力失业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
三、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现状可以看出其就业呈现几个特点:(1)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以2007年为例,且不论非生产者服务业,仅生产者服务业城镇单位的高素质劳动力就业人数就达到658万人,高于其在制造业中全国的就业人数(600万左右)。(2)在生产者服务业内,各行业劳动力素质差别较大。2007年,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比例仅为8.0%,略高于制造业7.2%的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几个子行业。(3)高素质劳动力失业人数在逐年增加。我国城镇高素质劳动力失业人数由2002年的45.4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4.5万人。即使是在2007年全国城镇失业人员总数比上年减少17万人的情况下,高素质劳动力失业人数仍比上年增加了18万人。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前景不容乐观。(4)在高素质劳动力中,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针对上述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呈现出的特点,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者服务业自身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差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04年全球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已达到69%。2004年发达国家达到72.4%,2006年发展中国家达到5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46.2%。而我国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仅为40.1%,还不及最不发达国家2006年的水平。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通过与印度、墨西哥、埃及、韩国以及原东盟六国等国家的数据对比,我们发现。2000~2006年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GDP比重的平均水平仅为17.0%。这仅相当于东盟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印度的20.6%、墨西哥的21.4%和埃及的19.7%的水平,更远低于韩国的25.2%。然而,如果考虑到比较国由于缺乏统计数据,而在生产者服务业中只计入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两项的部分数据,所以比较国完整数据的比重均会有所上升。这意味着实际上,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GDP比重的平均水平甚至还不及东盟六国的平均水平,且远远低于印度、墨西哥、埃及和韩国的水平(见表3)。
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必然导致生产者服务业自身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差。目前发达国家中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比例普遍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以上。而我国2007年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比重仅为32.4%,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者服务业内,按照我国城镇单位生产者服务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和就业总人数的平均比重与其他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2003~2007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25.8%和13.6%,略高于发展程度与我国大致相当的墨西哥、埃及和东盟国家的水平,但远不及印度的28.5%、17.8%和韩国的28.0%、17.80%(见表4)。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其他国家使用的是全国劳动人口数据而不是城镇单位数据,所以上述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因而是不科学的。如果我们使用全国数据而不仅仅是城镇单位数据来做更加合理的比较(见表5),在可获得的全国数据范围内,会发现2002年我国这两项比重仅为12.8%和3.67%,与2002年所有比较国的比重水平都相差很远,差距可见一斑。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2003~2007年的5年间,我国城镇单位生产者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虽略有上升,但是增长极为缓慢,5年仅增长1.5个百分点。而其占城镇单位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则几乎没有变化。对比印度、墨西哥和韩国三国,这两项数据都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状况(见表4)。
从全国数据来看(见表5),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19.4%下降至2002年的12.8%。然而在同一时期,生产者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体就业人员的比重则由2.36%上升到3.67%。这说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就业人员增长速度快于全体就业人员增长速度,但是慢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速度。对比5个比较国在这两项数据上均出现的“2增长”,我国却是一增一减,这表明了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弱于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也相对滞后于5个比较国。
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者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差,势必影响到生产者服务业内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8(电子版)相关数据计算(数据对应的电子年鉴版本和章节编号:20081-6 1-7)。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这成为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失业人数逐年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2.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我国产业调整和升级,导致制造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足
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通过制约我国制造业调整和升级表现出来的。制造业的调整和升级,会带来其本身对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大量使用,这将引起高素质人力资本对廉价劳动力的替代,从而促进制造业更多地吸纳高素质劳动力。而生产者服务业恰恰是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条件。我国相对滞后的生产者服务业,已经对我国产业调整和升级造成了严重制约。
由表5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1978~2002年的20年间,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制造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7.8%上升到32.6%。但是2002年,印度、墨西哥、埃及、韩国和东盟这一数据分别为80.3%、47.8%、83.9%、88.9%和46.4%,均远高于我国。即使拿我国城镇单位的数据来做比较,2007年也仅为52.5%,而同年墨西哥、韩国和东盟的全国数据就已分别达到61.7%、113.1%和65.7%,印度和埃及早在2006年就已达到85.7%和82.5%,均远高出我国2007年的城镇单位水平。且除埃及之外,其他比较国这一比重都在逐年上升,而我国却由2003年的54.8%下降
到2007年的52.5%。这说明,无论是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印度等国,还是像韩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其生产者服务业从业人员对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支持率”都要远远高于我国。数据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则有着更高的“支持率”。以上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持不够。
这种支持的疲软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调整和升级,进而制约制造业中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年鉴(2008)的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城镇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就业于制造业的比例分别为15.4%、12.1%和8.8%。但吸纳这三种学历就业者最多的行业并不是制造业,而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分别是18.8%和18.9%)以及教育业(占36.3%)。而具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从业人员从业于制造业的比例在所有行业中则是最高的,分别为15.0%、25.4%和26.1%。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我国城镇失业人员中,具有大学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失业人员失业前分别有31%、17.6%和37.5%从业于制造业,这分列各行业的第一、二、一位,与具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的失业人员数据(分别为33.9%、36.4%和37.9%)相差并不大。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高素质劳动力在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少但失业比例高,这反映出我国制造业并不“青睐”高素质劳动力。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失业人员失业前有37.5%)从业于制造业,甚至高于整个制造业35.8%的平均水平。我国制造业并不“青睐”高素质劳动力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制造业高素质劳动力就业人数少、比重低的原因。同时这也揭示出2007年我国在城镇失业人员总数比上年减少的情况下,高素质劳动力失业人数却在增加的现象,很可能是因为制造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这种需求不足,正是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制约了制造业的调整和升级所引起的。
3.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结构性失衡
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中五大子行业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从五大子行业增加值来看,2006年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达到5.9%。但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07年专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仅为8.0%,是五大子行业中最低的。从就业人数上看,1978~2002年该行业全国就业人数由750万人猛增到2048万人。而在城镇单位,1994`2007年这一比重却由859.8万人下降至623.1万人。通过2002年的数据衔接点比较,我们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全国就业人数和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分别为2084万人和639.5万人,两者相差了1400多万(见表6)。这说明在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越来越集中于非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也多为廉价劳动力。也就是说,我国这一生产者服务行业仍然处于传统状态,远未达到现代物流行业的水平,甚至呈现出倒退的趋势。
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存在结构性失衡,一方面阻碍了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在生产者服务业内各行业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生产者服务业整体的协调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
4.高学历未必代表高素质
造成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现状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高学历未必代表高素质。这是各国面临的普遍现象,但问题是这个现象在我国可能要相对严重得多。由于我国教育体制长期以来存在严重弊端,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者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严重脱节。与其他行业相比,生产者服务业在要求从业人员高学历的同时,更加注重其专业知识、交流沟通和创新能力。而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达不到生产者服务业对就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这一方面导致了我国高学历人才的“知识性失业”,另一方面反而是生产者服务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四、结论及建议
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从两个方面对高素质劳动力就业产生制约。一方面,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生产者服务业内部存在结构性失衡,这直接导致生产者服务业对高素质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调整和升级,从而间接造成制造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缺乏需求。另外,我国劳动力学历与素质之间严重脱节.高学历与高素质匹配失衡现象日益严重,当前教育机制无法满足生产者服务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也是阻碍我国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部分原因。
进一步合理发展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大力促进我国高素质人才就业,具体要抓紧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推动生产者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以生产者服务业的良好发展加快我国产业的调整和升级进程。重点加快发展金融、IT、商务咨询、科技研发等生产者服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2.重点改造传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加快其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步伐。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中心城市的集聚优势带动周边地区落后的传统生产者服务业向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转型,使生产者服务业在城乡之间协调发展。
3.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分离,逐步消除现存生产者服务业的垄断壁垒,使生产者服务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择业的差别待遇,取消劳动力流动限制,打破生产者服务业的行业和地域失衡,使得高素质劳动力就业不受相关限制。
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生产者服务行业市场为导向,更加注重对服务行业人才在创新性和专业性等方面的培养,并创造更多机会加快其实践经验的积累,促进服务业人才供需平衡。
责任编辑: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