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艳
摘要:应收账款是企业因赊销产品形成的应收款项,它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叙述了应收账款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及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对策施。
关键词: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方法
0引言
应收账款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煤炭企业由于属于国家基础能源生产企业,其产品应用范围较广,用量大客户多为钢铁、电力、建材等基础产业,这就形成了皮收账款客户地域范围广、销售战线长、单个用户年需求量大、中小客户较多的特点,因此应加强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1应收账款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企业间的产品购销由银行“托收承付”,钱货两清,这个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只能是产品销售者的一厢情愿,客户往往难以接受,有的客户在大部分以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交付之外,出于多种考虑,大都留有一部分尾款待付:有的是合同中给予客户的信用期限,形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普遍存在,有它的历史根源,也有它的积极作用。①促进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赊销为客户提供了资金融通的机会,在产品质量等方面相同的情况下,用户当然愿意选择赊销这种结算方式,销货方从而可以使产品尽快售出,增大销量,对占领市场,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减少库存,降低消耗。目前,煤炭市场发展滞缓,产品供大于求,各地煤炭严重积压,库存量居高不下,企业要为此承担保管费、资金占用利息、保险费等,还会产生损耗.因此,企业为了减少煤炭库存量,大量采用赊销方式,把企业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从而降低由于产品积压造成的各项费用开支。③激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煤炭,是煤炭企业的一贯指导思想。煤炭售出以后,客户往往以尾款要挟售后服务,一旦质量发生点滴问题,对方就会以应收账款为筹码讨价还价。所以,这也从另一方面激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以使客户满意,减少扇濒。
2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
2.1市场竞争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获取最大利润企业除了依靠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广告等,赊销也是扩大销售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行赊销的产品,其销售额必将大于现销产品的销售额。赊销是允许顾客在收取货物或接受劳务后一定时期付清款项,实质上是企业向顾客进行信用销售,或者说顾客从销售企业那里取得一笔无息或低息贷款,而对销售企业而言就形成了应收账款,即销售企业进行了应收账款投资。而且,在市场竞争压力下.销售企业应收账款的投资不是企业偶尔所为,而是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销售政策长期执行,以争取客户扩大销售额,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造成商品销售时间和收款时间常常不一致,这也造成应收账款,但是这种应收账款只是由于结算手段落后而造成的,不是购销双方按照达成信用协议而产生,这种占用在结算过程中的资金对购销双方均无益,是购销双方均不愿意发生的应收账款。
2.3购货方恶意拖欠货款造成当前煤炭企业大量存在应收账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购货一方法律观念不强,还款意识淡薄,认为欠款有理有利,即使有资金也不积极还款,更何况无资金,直至形成坏账。
3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
3.1比例过高。造成煤炭企业应收账款比例过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煤炭市场竞争日益加剧。②财务信用维护不够,使得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极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转。③在制定赊销政策时,片面追求产品收入增加,忽略了对相关成本的比较分析,如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各种赊销方案的对比研究,在制定收账政策时收账方案的对比分析。④若有若无的信用政策,财务管理部门很难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而销售部门实行的“包推销产品、包收回账款、包销售费用”的”三包”责任制,使得应收账款的管理与企业的整个资金流动相脱节。⑤应收账款管理的社会机制尚不完善。如没有专门的能够提供各企业信用状况的独立中介机构,没有形成规范各企业良好信用的机制等。
3.2长期不对账,有的即便是对了账,但并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只是口头上的承诺,或缺少连续性。
3.3对应收账款仅按账龄进行辅助管理且对账龄概念确认不准。许多企业仅在其资产负债表的补充资料上加以说明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的数额,实际上许多经营者对已超过赊销期而尚未收回的账款有多少、分别超期多长时间等问题模糊不清。
3.4分类及责任不清,应收账款未按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管理及部门责任不清。
4加强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4.1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
4.1.1建立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对赊销的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来评定其信用等级,并建立赊销客户信用等级档案。赊销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应每年一次,特别情况可随时调整。
4.1.2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上采取避免遭受损失的措施,实行“谁审批,谁负责”,对每一笔应收账款业务的发生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以便于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以及减少坏账损失。
4.1.3建立大户销售战略所谓大户销售战略,就是根据煤炭企业单个客户年需求量较大的特点,与这些大客户签订中长期煤炭供应合同,在煤炭质量、品种、数量、铁路运输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在赊销信用、价格方面给予优惠。同时与他们建立中长期战略投资关系,相互持股,形成密切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建立大户销售战略,减少了中小客户的供应量,缩短了煤炭销售战线,能够有效地降低销售费用,减少造成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的风险,同时有利于降低煤炭销售的不确定性。
4.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
4.2.1对应收账款进行全程监控
4.2.1.1对赊销过程进行监控。一般销售业务要经过接受顾客订单、批准赊销信用、按销售单供货、按装运单装运货物、向顾客开具账单、发票、记录销售、收回资金这样一个业务流程。赊销监控主要发生在接受顾客订单、批准赊销信用、记录销售和收回资金流程。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系统,根据调查的客户资信状况和他相关信息,信用部门决定是否批准该客户的赊销,并在销售单签署明确的意见。在记录销售和收回资金流程,财务部门应将销售数据和资金收回数据及时反馈给信用管理部门,更新客户动态资源系统。
4.2.1.2信用部门和销售部门要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从赊销过程一开始,到应收账款到期目前,对客户进行跟踪、监督,从而确保客户正常支付货款,最大限度地降低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率。在工
作中信用部门和销售部门要互相配合,分清各自在跟踪服务中的职责。
4.2.1.3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企业财务部门应当按照客户设立应收账款台账,详细反映内部各业务部门以及各个客户应收账款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其每笔账龄财务信息。财务部门应定期对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账龄等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应编制一定期间的赊销客户的销售、赊销、收账、账龄分析表及分析资料。在分析中应利用比率、比较、趋势、结构等分析方法,分析逾期债权的坏账风险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以便确定当前赊销政策是否合理。
4.2.2加强应收账款催收工作企业财务部门应定期向赊销客户寄送对帐单和催款通知书。对未超过期限的赊销客户,主要是获得经双方供销、财务部门经办人确认无误并签章的对帐单,作为双方对帐的原始依据:对超过期限的赊销客户,在发出对帐单的同时,要发出催款通知书,及时催收欠款。企业销售部门及有关经办人员应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此项工作。对逾期未结清欠款的赊销客户,企业应组织力量督促经销人员加紧催收。对近期暂不能还款的赊销客户,应要求对方制订还款计划并提供担保,协助其逐步还清欠款。对重大的逾期应收账款,可以采取诉讼方式给予解决。由于煤炭行业的大用户如钢铁、电力行业的经济状况及资金周转受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较大,对于这些客户以及信誉一向较好的企业的应收账款催收工作在去电、去函的基础上,派人与客户直接进行协商,彼此沟通意见,达成谅解妥协,同时积极为他们清偿欠款提供必要的帮助。
4.2.3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完善监控体系,改善内控制度;二是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有无异常应收账款现象,有无重大差错、玩忽职守、内部舞弊、故意不收回账款等情况,确保应收账款的回收。对应收账款审计主要应在销货和收款流程,在销货流程应核查销售业务适当的职责是否分离、有无正确的授权审批、相关的凭证和记录是否完整、凭证是否预先编号、是否按月寄出对账单等方面。在收款流程主要应检查收款记录的合理性、核对应收账款、分析账款账龄、向债务人函证等方面。
4.3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4.3.1建立应收帐款坏帐准备金制度不管企业采用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坏帐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帐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积极建立弥补坏帐损失的准备金制度。
4.3.2严格坏账损失内部处理程序①企业内部有关责任部门经过取证,提出报告,阐明坏账损失的原因和事实。②企业内部审计(监察)部门经过追查责任,提出结案意见。③涉及诉讼的损失,企业应当委托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④企业财务部门经过审核后,对确认的坏账损失提出财务处理意见,按照企业管理制度提交董事会审定。企业处理的坏账损失属于逾期3年应收账款的,应当实行账销案存,由有关部门继续行使追索权。
4.3.3建立应收账款责任追究制度单位应当建立应收账款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管理混乱,或者在生产经营中,恶意经营造成应收账款损失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
总而言之,应收账款管理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煤炭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企业只有致力于建立一套严格的应收账款控制体系,才有良性循环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