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杰
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近几年来中国逐步解除金融政策壁垒,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在各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开展业务的同时,也激发了国内银行进军海外探索国际化经营战略之路。以建设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国际化战略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建设银行;国际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6402
1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发展现状
中国建设银行是植根于中国的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市值与盈利水平均居全球上市银行第二位,ROA、ROE全球领先;ATM拥有量位居同业首位,中长期基建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国内同业第一,风险管理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盈利能力均在国内名列前茅。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建设银行资产总额达12,689.82亿美元(人民币86,746.3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拨备覆盖率达到141.8%,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为38.44亿美元(人民币262.76亿元)。
随着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和国际贸易的逐年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资本市场控股海外当地的一些金融企业,直接进入当地市场。这样既可以借助该收购金融企业在当地的机构网络和已有人力资源迅速的开展业务,同时也避免了在海外创办企业在企业文化和市场开拓上的难题。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直接纳入总行的分行管理系统管理,便于与国内分行进行业务的直接连通。这部分分支机构主营业务多在国际结算、外汇清算等境内业务的延伸范围内。
1.1建设银行的主要境外附属公司
(1)建行亚洲。
建行亚洲是香港注册的持牌银行,主要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个人及商业银行服务。2008年,建行亚洲加强网点扩充及各种电子渠道建设的步伐,在港澳地区零售网点数量已增加到36 间,并开发14 项新的电子渠道服务以及“乐年理财”、“黄金买卖”、“人民币支票户口”等18 项新产品。
(2)建银国际。
作为建设银行设立于香港并面向全球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建银国际通过与建设银行总部及境内机构联动,主营业务覆盖IPO、上市公司回购与增持、买壳上市、兼并收购、资产管理、产业基金等,取得成立以来的较好业绩。
(3)中德住房储蓄银行。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成立于2004 年2 月,由建设银行和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股份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建设银行出资比例为75.1%。2008 年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的业务范围,在原有住房储蓄业务的基础上增加开办吸收公众存款,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发放以支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经济租赁房和限价房开发建设为主的开发类贷款,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和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代理销售基金,代理保险业务,由单一从事住房储蓄业务的储蓄银行转型为专业经营住房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
1.2建设银行境外分支机构
建设银行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设有分行,在伦敦、纽约和悉尼设有代表处。2008 年末,海外经营性机构资产总额为1,215.93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3.33 亿元,其中海外分行实现利润总额1.67 亿元。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影响,不良贷款率较上年上升0.14 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较低的0.51%。
2009年6月5日,中国建设银行纽约分行在美国纽约隆重开业。纽约分行是建设银行在美洲设立的第一家分行,它的成功开业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建设银行的全球金融服务网络,也标志着建设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从事接受大额存款、贷款、贸易融资、美元清算、资金交易等商业银行业务。
2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境外分支机构覆盖力度尚待加强,业务结构单一
作为集团国际化经营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银行海外网点多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等地,2009年在纽约设立分行,是建设银行建立全球金融服务网络的重要一步。但同时,可以看到伦敦和悉尼只设立了代表处,对业务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分支机构主要依靠于自身网点机构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成果与收益较慢,不利用迅速提升国际知名度,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易处于劣势。业务的开展过于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和利差收入,非传统业务收入比不到20%,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不够。因此,缺乏抵抗东道国金融政策风险的能力。
2.2海外并购合作经营经验尚显不足
建设银行目前除有兼并香港同澳门金融机构的经验外,并无实质的境外合作(如银团贷款)和并购实践。在众多的海外并购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并购完成后的企业文化整合、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海外并购案的难题之一。目前,我国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虽都不同程度的通过海外并购控制海外金融机构,但并购后的企业文化差异和业务开展的惯性作用,使得这些海外并购多停留在资本结构控制的层面,在企业文化整合,业务融合等方面尚待深入的研究。
2.3境外分支机构金融产品研究创新能力较低
由于境外分支机构大部分的收益均来源于传统的存贷利差,造成银行内部产品陈旧,变通极少。而对分支机构绩效考核的实质性缺位导致其在新兴的个人信用卡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上较其他跨国银行起步晚,发展慢,难以拥有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境外分支机构承担了一大部分境内机构的接待培训任务,很多时候都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配合境内银行开展业务上,造成了金融产品开发的主动性下降。
2.4海外机构绩效考核方式不到位,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对于海外机构的管理人员多采用总行选派的制度, 其绩效考核方在总行相应的职务序列中,并没有与其管理的海外机构绩效高度挂钩,同时,三年一换,外派人员刚熟悉业务就被调走,又换新人,造成了管理层不熟悉海外业务,不能较好的指导境外机构和附属公司的业务,只能依赖于当地核心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境内机构的业务支持。
3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建议
3.1加强与战略投资者在国际金融服务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从建设银行2004年股改上市引进美国银行为其战略投资者以来,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开展了深度的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设银行始终坚持积极稳妥的海外发展战略,逐步扩大海外机构和设施,拓宽服务渠道,丰富金融产品,全面提升为客户提供国际化全面金融服务的能力。战略投资者为建设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何利用好战略投资者这个海外资源是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
建设银行与战略投资者合作三年多来,取得一系列实质性成果。与美国银行在零售与公司银行业务、电子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等领域实施战略协助项目16 个,设立经验分享和培训项目42 个。其中,在成功推广零售网点转型的基础上,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改进试点获得成功并开始推广,个人业务网点服务与销售流程全面优化,专业化、差别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网上银行客户体验改进项目以代理保险业务为试点,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实施产品和服务发布前的客户可用性测试,提高了客户使用的有效性、效率与满意度;小额无抵押循环信用额度贷款产品研发项目的实施,加快了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创新;数据管控、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网络转型、灾备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合作项目,促进了本行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建议银行在借鉴和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流程和产品的同时,积极促进试点推广、经验转化和人才培养。
3.2明确国际化战略的市场定位
跨国银行是以国际业务为主并采取跨国经营方式的银行。 建设银行资本雄厚,现已经具备了国际性银行发展潜力和必要条件,可定位于海外的多元化市场。集团经营重心逐渐向海外转移,先按照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形成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基础类产品和服务,初步创建建设银行的优势品牌,争取在5年的范围内达到境外业务收入占到集团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一目标。根据建设银行全行海外发展战略要求,各海外机构努力优化资产及收入结构,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大力拓展国际结算、外汇清算、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深化境内外业务联动,实现了境内外业务发展的双赢。
3.3加强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建设
为解决国际化经营人才短缺现象,建设银行一方面可以以优厚待遇从外资银行或海外高等学府引进专业人员,同时也可以依托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子公司,建立起金融专业培训中心。凭借两地的国际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和交易清算系统,以及语言文化上的中西合璧,既能有效缩短进修培训人员的适宜环境过程,又能很好地接触国际金融市场和业务,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3.4增进海外并购企业文化和业务整合能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金融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与跨国金融机构相抗衡,建设银行采取并购的方式是最快最有效的选择。这是因为海外并购相对投入较少,但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还可以继续利用被收购银行原有的健全的组织结构、专业技术人才、关系网络和业务渠道等资源,利于避开东道国有关政策限制,迅速进入新市场开展工作。在现有的海外并购的经验基础上,应着力并购以后企业文化整合和与境内机构及其他境外分支机构的业务整合,并利用并购的金融机构进行集团内部的人员培训,提高海外并购的价值。
4结语
建设银行作为我国金融行业内国际化经营的先进力量,在面对国际金融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严峻挑战下,不仅要充分利用和强化现有的国际化经营业务水平和硬件设施,更应该通过内部自上而下的革新使自身的企业体制、运行机制、产品和服务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向国外银行的先进水平靠拢。
通过现阶段实施立足集团现实、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既能有效提升建设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收益能力,更能进一步满足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的现实需求,完成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维护本国金融经济安全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邯,田高良.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02)
[2]@李洪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现状及推进策略[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09)
[3]@沈彬.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思考[J].价格月刊,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