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2009-03-08 01:47党淑青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19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重庆市

党淑青

摘要:随着经济的进步,旅游已成为较为普遍的大众消费形式之一。而人们对消费区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民俗风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应运而生,它极大程度的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从地理学、民俗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重庆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开发思路等问题。

关键词:民俗资源;民俗旅游;开发优势;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9102

1民俗与民俗旅游

民俗是一种历代相沿成习的文化、一种历史文化传承。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们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社会群体在适应自然、经济、政治等环境下而形成的文化结晶,具有地域性、群体性、历史性、传承性、发展性等特点;它包括物质文化如衣、食、住、行等,精神文化如节日习俗、民间信仰、婚葬习俗等,社会民俗如家族制度、邻里关系等,口承民俗如神话传说、歌谣、民间艺术等。民俗与旅游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都有相当大部分的民俗世相的记载。

不同的学者对民俗旅游有不同的定义,温锦英认为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展开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独特性;陆景川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是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包括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总之,民俗旅游就是依托某地区或某民族的传统民风、民俗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护的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民俗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而且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为标志的民情风俗,它的核心内容为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发展性(即时间与空间上的扩展)、传承性、节律性(即民俗活动受季节的影响)、神秘性等特点。它包括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如生产民俗、消费民俗等;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如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社会民俗旅游资源家族、村落民俗,礼仪民俗等。

2重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分析

2.1资源优势

重庆市旅游资源堪称得天独厚。巴山绵延,渝水纵横,古文化遗址众多。不仅有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丰富而壮丽自然景色,还有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红岩文化、都市文化、民族文化等一系列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色。

2.1.1民俗文化资源

重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从巴族、巴国到直辖,有“三建国度、四筑渝城、六次移民”的历史。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资源,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为重庆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主要表现:(1)丰富的民间音乐:各种民歌、民间小调、器乐与曲艺音乐等都凸显了浓厚的巴渝特色。如秀山民歌、酉阳民歌、梁平抬儿调、巫山龙骨坡抬工号子、四川竹琴、川江号子、綦江永城吹打等。(2)独特的民间舞蹈: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内容主要是从“战舞”发展演变而成的巴渝舞,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后来逐步成为一种专供表演的宫庭舞蹈。巴渝舞是集体舞蹈,它刚劲有力,富有气势。之后,巴渝舞不断演变,至今在重庆土家族聚居地区流传的“摆手舞”即为其分支。其舞蹈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其次龙、狮、灯舞同样流行于重庆各地,都具气势磅礴、恢宏大度之势。极具代表性的为铜梁龙舞;此外,还有在重庆土家族聚居地区的“跳丧舞”、苗族聚居地区的“芦笙舞”等。(3)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品:重庆的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良、文明遐迩。主要包括有棕编、草编、竹编、纸扇、剪纸等。如有享有“天下第一帘”美誉的梁平竹帘、铜梁龙灯、城口漆器、谭木匠工艺、荣昌折扇、堰兴剪纸等。(4)异彩纷呈的民间戏曲:重庆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曲目多样,是重庆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古朴、诙谐的的秀山花灯、有“川剧活化石之称”的阳戏、极具泥土气息和山野风情特色的踩堂戏、生动活泼的梁山灯戏及广为流传的川剧等。(5)流光溢彩的民间美术:重庆民间绘画历史悠久,别具特色。如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并受到国内外美术界高度赞誉的“綦江农民版画”。它吸取了本地广为流传的扎染、蜡染、木雕、木板年画、石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精华,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农村生活气息;“梁平三绝”之一梁平木版年画,在清代,梁平木版年画便已“驰名京省处”,畅销东南亚;“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有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严谨细腻、光亮平整等独特风格。

此外,重庆还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等49个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5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五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5%。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如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唱傩戏、花灯,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也极大地丰富了重庆的民俗文化。

2.2区位优势

重庆市地处中国的西南部,位于长江上游。是我国东西结合部与中西部的战略枢纽,中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是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这为重庆发展旅游提供了先决条件:东西结合部与中西部枢纽的位置增加了进出重庆的流动人口的数量与流动速度,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来渝的旅游人数;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的政策优势又为重庆经济开发提供了必不可少人力、财力、物力支持;长江上游的地理位置,塑造了浓厚底蕴的文化。

2.3交通优势

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1)市内交通:重庆市交通有多路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可谓是四通八达,通达性较高,且费用与国内各大城市相比较低。(2)对外交通:航空方面,有西南、国际、南方、东方、长城等航空公司在此云集,重庆机场连接着日本、泰国和全国27座大中城市的空中交通;铁路方面,重庆火车站是重庆铁路客运的中心,全国有三条主要铁路干线即川黔铁路、成渝铁路、襄渝铁路在这里交汇,并与全国其他铁路干线连网。水运方面,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港口之一,客运码头位于渝中区东端,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朝天门,为乘船游览长江三峡的最佳起始站。

2.4经济优势

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12个省区中均在前5位以内。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60元,比上年增长15.3%,200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44.12亿元,增长28.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国内旅游收入41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2.5政策优势

政府的各项政策决议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重庆市政府积极地推进并实施各种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决议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重庆市政府确定2009年为重庆名镇旅游主题年,并将启动建设100个名镇旅游项目、开展100项旅游营销活动、完成旅游项目招商引资100亿元,确保全市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0%。并重点推出瓷器口古镇、巫山县大昌古镇、酉阳县龚滩古镇、涪陵区蔺市古镇等十大名镇,供市民出游选择。

2.6市场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旅游消费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甚至成为人们消费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旅游需求迅速增长,市场不断扩大。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上半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继续稳步增长:国内旅游10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5.4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4979亿元,同比增长10.6%。

(1)国内市场: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增长趋势,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对旅游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出游解决了资金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家法定的各类大小节假日为长途或短途旅行解决了时间上的矛盾,成为旅游的黄金周。

(2)国外市场: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世界的开放更进一步,世界各族人民也进一步了解了文明这座拥有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国。对国外游客而言其出游一心想探求的是东方的异质文化。据对美、日、法、英、德五国游客访华动机综合调查资料表明:第一位是了解人民生活(占100%),第二位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是游览风光(占40%)和品尝佳肴(占40%)。正是因为怀着求异的心理,民族民俗旅游最终成为来华旅游的主要目的。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2.1 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放58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折合2600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100亿美元。

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我国中西部的战略枢纽,中国内陆、面向五洲四海的中央直辖市,将成为更多海外游客的目的地。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8085.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入境游客76.1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82亿美元,分别增长26.3%和23.8%;国内游客8009.3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13.65亿元,分别增长18.0%和28.6%。

3重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民俗旅游的兴起,代表了旅游发展的趋势,提供了具有参与性、多样化的旅游活动形式,丰富了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容。而旅游也丰富了民俗的内容,旅游使得一些即将湮没的民俗被挖掘打造,重新焕发生机。在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一个“度”,在这个“度”之内,二者才能达到和谐共赢的局面,反之,则会导致开发不当,民俗文化受损。如一些地区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惜对民俗旅游资源实行掠夺、粗放式的开发,导致许多文化资源遭到破环甚至消失。片面追求数量性的增长的旅游发展模式,旅游资源的保护势必会受到威胁,旅游质量出现下降,旅游地会失去市场号召力。

因此,在对重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应从以下思路出发:

(1)注重对民俗文化资源的纵向开发,适当的进行横向开发。即要加大对民俗文化内涵的开发,这是进行民俗旅游的根本条件,只有通过挖掘其独特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保持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号召力,满足旅游者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此同时可适当的对民俗文化进行数量上的扩充,要注重地区特色,切忌“拿来主义”。

(2)注重保持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防止民俗同化、庸俗化现象,民俗文化地域性的特点是保证旅游地市场号召力的重要砝码。因此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无论是内容还是格调、造型、色彩等都应按民俗本来的形态展示,以显示民俗的民间风格和地方民族特色,给旅游者以亲切、真实、淳朴、乡土的心理感受。

(3)在设计游览方式上要注重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理念:民俗文化是一种动静结合的文化。游客除通过参观静态的民俗成果获取知识外,还应参与到生产生活中体验民俗文化。重庆的旅游文化产品绝大多数尚属低层次的“乘船观光游”,而真正的了解风土人情等专项特色的文化旅游则占有较小的比例,应适时的推出“住一宿农舍,学一门手艺,品一品乡俗” 的旅游产品。如可以让游客参与到摆手舞中、教授简单的剪纸、年画技巧等。

(4)注重开发带有民俗特色工艺品。据国内有关资料表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旅游商品的收入在旅游经济总收入中的比例可达25%—50%。因此在大力开发民俗旅游的同时,应积极配套开发相应的民俗商品与传统土特产品以增加效益。重庆民间工艺品与土特产品门类多样,开发潜力大。如有荣昌的折扇,谭木匠工艺,梁平竹帘、年画,土家族的蜡染、刺绣,城口漆器等工艺品;土特产有磁器口陈麻花、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等。

(5)开发要惠及当地人民,尤其是农民朋友,为其创业、就业提供机会,确保开发地居民能真正参与到民俗开发之中,享受开发的成果,为“三农”问题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6)开发要注重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如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态较为脆弱,一旦遭受破坏,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损伤,甚至会导致民俗文化因缺失其原有的环境载体而消失。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温锦英.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3).

[3]@陆景川.民俗旅游发展浅探[J].民俗研究,1988,(2).

[4]@ 行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民俗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09)[J].中国报告大厅,2009,(2).

[5]@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0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20080327.

[6]@姚鹏.重庆确定今年为名镇旅游主题年 力推十大名镇[N].重庆晚报.20090119.

[7]@国家旅游局.上半年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增长[N].中国旅游报,2009724.

[8]@沈受君.民俗旅游的现状与发展[J].民俗研究,1995,(1),1213.

[9]@王焕平.管中窥豹:从传统和现代旅游看民俗变迁及其意义[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4):16116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1]@罗玲.重庆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43.

[12]@许曦,刘芳.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措施[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4145.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重庆市
面对窨井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前进中的重庆市渝东卫生学校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四川省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我国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