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林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30年,西部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快增长与慢发展相背离的矛盾。虽然传统结构主义能够较好地解释了增长与结构的关系,但是却无法合理解释结构演进产生的增长与发展的矛盾。基于此,本文陕西省为例,采用制度一结构演进的方法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本文认为制度决定和影响着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和方式,从而产生了其经济效果差别——经济增长和发展。所以,西部要实现包括收入平等、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内容在内的发展,就必须在制度演进的基础上推进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制度演进经济增长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1-0080-0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制度改革进程的推进,西部地区实现了经济地快速增长。然而,伴随西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结构失衡、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活水平非同步提高等“快增长、慢发展”的矛盾。这不仅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存在什么关系,以及造成这一影响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围绕以上问题,本文以陕西省为例探讨环境、资源约束条件下,制度变迁、产业结构演进、西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调整问题。
一、西部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变迁。以陕西省为例,1978年以来三次产业及其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动。如图1、图2、图3、图4。
与此同时,西部经济也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如图5,以陕西为例,1978以来,陕西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0%。陕西省GDP由1978年的82.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302.2亿元,绝对量增长了近15倍。
从以上现象来看,西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了确实经历了很好的耦合和促进关系。下面,我们进一步从实证角度进行定量分析。
本文以陕西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速度,将其作为因变量;以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变动值的变动率代表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状况,并将其作为自变量,运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5.0对两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在分析时,设置了自变量为一年的滞后期,并剔除掉1988、1989、1996、2004年异常年份。结果如图6所示,两个变量之间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
进而,运用计量分析软件对两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因为D.W=1.14
熟,资源、能源价格体制尚未完全统一到市场价格轨道上,这使得西部资源、能源价格长期偏低,并不完全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从而失去了价格对生产、消费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企业仅靠资源的低价格优势就能获得较高利润,从而失去技术创新、改善管理、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动力。正是非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低估资源价格,加剧了企业对资源的浪费,忽略了技术、管理、人力资本的作用,使企业逐步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相应,作为企业集合体的产业则沿着资源密集型、高耗能方向发展。久而久之,产业活力和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演进缓慢,经济增长效应低下。
第二,产业结构变动的微观主体——厂商不完全具有自生能力。西部具有丰裕的资源,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中央投入而形成了存量巨大的国有经济。与政府具有天生“脐带”关联的国有经济存在着产权不清、资本软约束、管理体制僵死、激励机制不活等缺陷,使企业缺乏竞争压力、创新能力和自生能力。正因为此,国有企业占较大比重的西部经济整体创新力不足,强烈制约着产业结构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第三,经济外部性严重,缺乏制度约束,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1)资源产权结构不合理。我国资源产权以国有为特征,产权过度集中,分解不科学。由此决定资源的开发及利益分享机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对资源所在地的政府和居民利益忽视,产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产生活等负外部性。由此,加剧了西部资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科学。现行的GDP核算中,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并且将其中过度开采的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都按照附加值计算在GDP总量之中,人为忽略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关注。而在以“GDP崇拜”“政绩GDP”的诱导下促长了对高污染、高耗费产业的超速增长,加剧了对资源和环境地浪费和破坏。(3)企业外部性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外部性是指企业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不一致的情形,当企业生产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负等外部性得不到纠正时,企业的私人成本就会低于社会成本,企业会按照私人成本与私人收益的条件大规模生产,这样形成了两个结果:一个是企业没有使用环保设备、采用绿色技术的动力和积极性;一个是导致社会成本外溢,即产生污染、环境破坏和产业向高污染、高能耗方向发展。
第四,计划体制影响着西部产业结构转换传导机制的有序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以下双向传导机制:经济增长一收入水平提高一消费水平提高一消费结构变化一供给(产业)结构变化。计划体制下,西部在国家大力投资下形成了与本地经济关联度并不高、以资源开发型国有经济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以中央为主的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导致本地产业收入水平低下,割断了以上产业结构增长效应的实现机制。另外,以资源开采和重工业化为主的工业结构属于资本密集型工业,对劳动力具有排斥作用,不利于当地就业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影响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从而阻碍着西部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第五,基于国家战略选择,西部产业结构受国家意志内生决定,可能割断了地方资源禀赋优势与主导产业自主选择关系,影响了主导产业的作用发挥。结构主义认为,主导产业的交互更替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经济增长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群不断更迭替换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实现是在资源禀赋基础上,依据市场竞争优势而形成。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西部的主导产业选择,受国家意志影响比较大,这也决定了其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演进很有可能违背本地区静态比较优势。这种基于国家战略选择而形成的“镶嵌式”主导产业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真正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对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强;二是产业关联度低,对相关产业带动力弱,引起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失调。
四、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综上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认为增长与发展的背反根本原因是制度差异引起的。制度基础决定和影响着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和方式,从而决定着其经济效果差别——经济增长和发展。所以,西部要实现包括收入平等、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内容在内的发展,就必须在制度演进的基础上推进结构调整。
1、继续推进、深化改革,促进以竞争一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制度的完善。市场制度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和良好手段,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关联结构转换机制形成的基础,是产业结构实现转换和升级的制度保证。从微观讲,以竞争形成的价格机制的确立,能够有效反应资源的稀缺性,指示企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企业积极推进集约型技术开发、改善管理、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等增强企业发展能力的战略实行,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动力机制。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塑造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微观主体。企业是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微观主体,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是经济,增强企业自生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西部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优化投资环境,综合运用经济、税收、法律等手段鼓励外来投资和本地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3、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完善的约束制度,克服经济外部性。首先,构建合理的资源管理体制和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再次,加快对绿色GDP的研究,努力建立和完善绿色GDP评价核算体系,发挥绿色GDP对经济发展评价、经济发展引导的积极作用。最后,建立和完善企业环保评价体系和环保法规体系,建立完善的企业外部性行为纠正机制。通过科学的企业环保评价体系和环保法规体系和运用税收、企业产权合并、污染权交易、政府管制等多种经济措施约束企业外部性行为,使其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相等,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企业和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方向。4、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为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提供动力。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和结构转换的作用机制最终依靠强有力的消费需求来实现。因此,大力发展经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成为关键。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另一方面,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缩小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消除行政垄断,缩小垄断产业与竞争性产业之间的收入不平等;二是协调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5、建立健全主导产业选择机制,科学选择西部主导产业。西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应以自然禀赋为依托,以产业现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选择规律为准绳,科学确立主导产业。目前,在西部产业结构受国家意志决定条件下,加快以“健全的法治受约束的地方政府”等为核心内容的市场制度的培育,保证非国有资本持续大量进入西部主导产业群,使其获取产业动态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西部经济的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