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念

2009-03-07 03:07韦柳霞赵锋泓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道德青少年德育

韦柳霞 赵锋泓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缺少课程资源依然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改变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过于注重课本进行知识传授的倾向。新课程的理念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单单依靠课本传授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势在必行。

一、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突出德育功能

德育是个体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在教育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德育决定着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能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和人文素质。同时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良好品格的塑造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就一直十分重视青少年德育问题,提出了许多实质性的理论。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多次谈道:“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青少年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德育是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现时代对青少年德育提出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新课程改变过去知识传授的倾向,而突出了德育的功能,通过学生自身实践使道德内化。课程标准要求“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国民”。就是要求学校在德育、体育、智育、美育等各项教育活动中,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需要学校的教育,因为高中生由于年龄小,还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要重点强调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精神,要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要用“八荣八耻”观念增强当代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能力,培养社会共同的道德文化,从而使青少年学生从各种思想流派中找到主导文化,这将有助于我们培养出大批具有昂扬向上精神和团结观念的事业接班人。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课程资源的开发,从深层次上讲是为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服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国家的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诸如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导致一些人物欲横流、生活腐化堕落、甘于平庸和寻求低级趣味、个人至上、脱离集体。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处在成长期极不稳定,因此往往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善于模仿,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不注意引导容易出现叛逆行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教材在内容设置上,虽然都以贴近学生实际为主,但是从教材的编写、出版到使用却有一定的滞后性。现代社会日新月异,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我国社会改革发生着剧烈的调整和变革,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为教材输入新鲜的血液。在开发时,教师应当选择富有时代精神、具有代表意义的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唱响时代主旋律,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更快地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现状。同时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时,应该作全面地分析、筛选。除了知识、道德观教育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使学生的劳动素质、社会关系、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可能单打一,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生的成长,教会学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高中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常识、文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很重要的一个理念是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整合多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课本内容各个模块之间也需要教师在开发的过程中进行综合,要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来为新知识服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教给学生,教会他们学习和做人的道理。思想政治生活化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使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主要的保证,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是道德外化的基础,也是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偏重于认知目标向注重“生活化”的多维目标转变,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大家庭中体验人生百态,达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三、处理好虚拟道德情境和实际道德情境冲突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理念死记硬背,而在于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社会规范只有真正外化才是真正地学到知识。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实际问题而单纯地叫学生背、记、划,在答题时套上课本上的知识,面对现实的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道德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那么,这种虚拟道德无异于纸上谈兵。俗话说得好,“试卷上的高分可能是行动上的道德矮子。”这种例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并不陌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尤其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网络已成为人们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信息的同时,其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我们如何重新构建网络环境下青

少年的德育是当前中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书本上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外化为道德行为,这样才是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真正价值体现。

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案例、情境把理解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的冲突中去感悟、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同学们的现场表演,使原来虚拟的东西实际化,学生再回答问题时,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具感染力,使他们对道德的认识获得提升,并外化为道德行为。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必须认识到虚拟道德和实际问题的关系,在开发时进行整合、筛选。

四、处理好认知和能力的问题

认知与能力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不断讨论。我们的学校教育是要培养动手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记得某些知识点的学生。然而升学考试的压力迫使小小年纪的孩子们不得不放弃各种社会实践而埋头于书堆中。不可否认学生是在标准化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习惯于这种教导与学习方式。因而,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任重道远,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有所改变才能慢慢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许多教师还是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着重认知而忽视能力,运用开发到的资源来论证某个知识点,让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就可以了,这有点类似于数学中的逻辑证明,套上某个公式解出答案完成教学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学习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能力的培养,在能力方面,思想政治课程注重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社会实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单获得知识。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教师首先要明白,培养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才是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关键。教师本身要练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分析和捕捉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的课程资源开发起到监督和引导作用。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引导到课堂,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鉴别是非、沟通和交往、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政治教学中,书本知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仅把知识当作知识而进行教学是不对的,这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产生真理感,把教学过程当作传授答案的过程。因而,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该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课程资源的开发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猜你喜欢
道德青少年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青少年发明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