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2009-03-07 03:07高汝男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高汝男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建立一种全方位的、集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以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外部条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现就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加强心理健康的举措分析如下: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诱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可以分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一)外界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影响

目前的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明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对原有的价值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当今社会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引发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多层次的经济形式导致了文化多元性,也导致主体的价值信仰发生了变化。时至今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也使得大学生们在面对社会上人才的激烈竞争时感到彷徨,在拼命考取各种证书的同时,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使他们产生了过大的心理压力。

2,家庭因素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生活的溺爱、包办过多,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和骄横的心理,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但同时家长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过高,使他们面对着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又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超过别人。这种求全的紧迫感,使他们易于关注自己的不足,夸大缺点,形成自卑、恐慌、焦虑、内疚的心理。

(二)自身因素分析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学生怀着美好的愿望跨进校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很神秘,充满诗情画意。但很快他们发现生活的道路并非花团锦簇、处处洒满阳光,现实情况并非他们所憧憬的那么美好,有些同学对所学专业并不满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扰着一些大学生,失望感频频袭来,使得有些人开始怀疑自己,甚至用不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

2,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

从年龄特征上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一方面由于在心理上具有迅速走向成熟主导的积极面,希望独立自主;另一方面由于又具有未真正完全成熟而产生的某些消极面,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经济上,他们仍依赖父母的支持;生活上,不少人的独立生活能力还很差,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广泛地接触社会,不能独立地去适应社会人事,开展人际交往,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因此,大学生在思想上强烈要求独立,同时又感到自己实际上并未“真正独立”。这样的自主性和依赖性并存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存在,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交往需要与情感封闭的背离

大学生们渴望与人交往,但却又自我封闭,因而同学间的关系仅限于生活上的相互来往和学习上的一些交流,而较少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因此,大学生感到孤独的现象非常普遍,面对剧烈的竞争而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与支持。有的以自我为中心,偏激、任性、难以为他人接受,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有的由于严重的自卑不敢与人交往,结果造成心理上的封闭;有的虽有良好的沟通愿望但不得其法,常常引起误解,造成交往中的不愉快。

4,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大学阶段,个体独立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与高中阶段不同的是,大学生们的人生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考学,因此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等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再加上地域文化、生活背景、个人追求的不同,以及缺乏处理相应关系的技巧,致使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恼与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更新认识。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的观念也会对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应当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得病一样,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他们、嘲弄他们。从家庭的角度来说,父母应当为子女营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不要动辄训斥、打骂孩子,或是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其生活包办代替过多和对其错误言行及不良习惯放任自流,都是有害的。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就会培养出人格不健全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离开父母身边以后是很难适应大学生活的。

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面简要论述一下如何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教师通过分年级、分班级系统的讲解心理学知识,一方面解决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困惑,及时矫正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自己掌握心理保健的常识,转化为心理能力,能触类旁通,达到预防心理危机和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二)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

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通过广播、校报、墙报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集体公开咨询活动;举行心理保健的专题讲座等。例如:如何克服考试紧张,大学生应确立怎样的恋爱观,毕业生如何克服焦虑心理等等。总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用各种途径去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

(三)组织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并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其目的是在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找出有心理问题或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随时进行追踪,随时了解他们的情绪,给予重点心理辅导。

(四)充分发挥心理辅导机构和心理咨询的作用

开设心理辅导机构面对全体同学开展心理咨询,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和矫正,使学生的烦恼、郁闷能有渠道宣泄和排遣。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还可以会同心理医生和专家进行会诊,对症下药。

(五)构建“三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发挥“三级工作网络”的积极作用

为了帮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及时科学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三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发挥“三级工作网络”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在正确认知、合理评价、有效调节、能动控制中实现自我的健康发展。

(六)重视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各任课教师均需要结合教学实际过程,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贯彻心理学思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七)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氛围

校园精神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在广泛的结伴、交际和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八)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如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从事各类实践活动,提出一些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让大学生走出封闭的象牙塔,去经风雨、见世面,获得磨砺,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可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集体形式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使命。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自己,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