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华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契机,坚持从实际出发,着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逐步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值得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就我市财政支持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财政支持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8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特别是加大了对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投入。按市政府考核目标要求,2008年各县区财政应安排高效农业资金不低于1500万元,市本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合计不低于8500万元。据统计,2008年,全市本级财政实际已投入高效规模农业资金13242万元,超过任务数的55.79%,比上年增长28.12%。其中:泗阳县3003.5万元,比上年增长68.73%;沭阳县3577.17万元,比上年增长41.2%;泗洪县1975.4万元,比上年增长31.69%;宿豫区1894.26万元,比上年增长4.5%;宿城区1791.42万元,比上年增长4.76%。
财政的高投入促进了高效规模农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6万亩,累计达199.7万亩,占种植业总面积的30.3%;生猪、肉禽、蛋禽、奶牛规模比重分别达到47.7%、86.7%、65.6%和92%;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同比增长15%;农产品自营出口首次超过2000万美元。
二、全市高效农业发展的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规模快速扩大。蔬菜复种面积209万亩,同比增长7.2%;新增花卉苗木3.52万亩,累计达45.52万亩,同比增长8.3%;新增食用菌棚(房)0.29亿平方尺,累计达3.49亿平方尺;生猪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530万头和400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8.5%和34%;家禽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11900万羽和9820万羽,同比分别增长41.9%和65.3 %;奶牛存栏11400头,比上年增加1倍。
二是产业发展层次显著提升。蔬菜生产上,钢架大棚、日光温室面积快速扩大,遮阳(防虫)网、喷滴灌和温控调节等新型生产设施应用广泛。食用菌生产上,空调、锅炉等增降调温设备快速推广应用,食用菌生产已逐步由单菇种季节性生产发展为多菇种周年性生产。畜禽生产上,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方式,正在向规模化、企业化、集约化方向快速转变。全市新增设施园艺面积14.4万亩,新增畜禽规模养殖场(大户)970个,累计达8750个,规模养殖比重比去年平均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区域产业特色更加凸显。“一环两带”食用菌,三大水禽养殖带,沭阳西北片花木区,泗洪西南岗奶牛、肉牛养殖,沭阳吴集、华冲,泗阳众兴、王集,泗洪青阳、四河等乡镇和宿沭一级路、宿城区南罗路沿线设施蔬菜产业带以及湖滨新城鲜切花等区(带),宿城区古黄河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区(带),基地规模快速扩张,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全市高效农业“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更加明显。
四是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农业项目投资额41.5亿元。卫岗奶业、南京雨润、广东温氏、天津宝迪、河北五得利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甚至十亿元的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大项目相继落户宿迁。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6个,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0个,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
三、财政支持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高效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调查中也发现,我市高效农业规模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层次低,配套服务能力弱,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如: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够快,高效农业的规模还不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力不够强,产业经营的水平还不高;外向农业发展不快,农产品出口总量较少,高效外向农业对于农民增收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还不强,县区财政投入规模有待增强,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效外向农业产业发展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畜牧产业表现为生猪养殖小区建设、优质品种引进、改良速度偏慢;奶牛规模总量和单体饲养量还很小。水禽产业种禽、种苗及孵化滞后于生产发展。蔬菜产业表现为优新品种少,设施栽培的比例低,新增规模基地少,缺乏具体能对产业拉动的市场。食用菌产业表现为精深龙头加工企业缺乏,产业化水平低,影响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杨树产业表现为加工产品结构不合理,整体产业层次不高,受国家宏观板材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影响较大,制约产业持续发展。花卉苗木产业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档次偏低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园林企业品牌创建仍需进一步加强。蚕桑产业表现为面积扩张难度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位率偏低,产业市场竞争力下降。绿色稻米产业表现为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支撑。
(二)农业招商引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县(区)仍然只注重工业招商,对于农业招商力度不大、措施不实,特别是招引大项目成效不明显。
(三)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县(区)扶持高效外向农业力度不大,距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财政资金带动高效外向农业投入的导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财政支持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不足,我市要不断扩大高效农业规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笔者建议:
一是抓结构调整,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尽快把沭阳县建成“中国花木第一县”,泗阳县建成“中国食用菌之乡”,泗洪县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奶业生产基地”,宿豫区和宿城区建成“全省重要的规模设施蔬菜基地”的目标,以设施园艺、规模养殖、特色水产为重点,突出“两湖”、宿沭一级路、宿邳路、沭泗路、宿城区罗南路和泗洪西南岗等重点核心区域,大力实施“连片开发、整体推进”战略,加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典型培育,放大亮点,鼓励和带动更多农民从事高效农业生产。
二是抓市场开拓,推进农产品商品化。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主动与上海、南京、苏州等大中型城市对接,与大型超市和批发市场对接,加快优质农产品“进超入市”步伐。重点组织好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工作。加强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宿迁农业信息网、金桥农业信息网、沭阳花木网等网络资源,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推介、销售宿迁优质农产品。
三是抓品牌创建,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进一步强化品牌创建意识,打造知名品牌,切实加大品牌创建力度。重点推进洪泽湖大闸蟹、蟹园大米、百路鸭、龙嫂米线、罐头食品等农产品品牌创建,通过重点扶持、重点包装、重点宣传,把品牌做成国家级名牌。全面扩大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农产品贸易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再向“卖品牌”的转变。
四是抓质量建设,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加快推进市农畜产品质量综合检测中心建设和县(区)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完善市、县(区)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体系。加速推进 “三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面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切实提高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是抓品种技术创新,推进高效农业科技化。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棉花、小麦、水稻新品种。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种子种苗业发展。